论文摘要
相比于对流层天气系统研究,平流层大气过程的研究比较薄弱。近些年来,随着观测手段的不断提高和中层大气模式的发展,平流层大气过程的研究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论文从平流层研究一些前沿科学问题入手,利用大气环流模式、大气化学-气候模式,结合卫星观测资料、欧洲中心(ECMWF)和NCEP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STE)的变化特征,分析了STE的变化对平流层水汽浓度及空间分布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平流层水汽变化以及未来温室气体排放对平流层臭氧的影响。所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大气环流模式,通过一系列的数值试验研究了臭氧变化对STE的潜在影响,同时对比分析了臭氧和二氧化碳浓度以及海温(SST)变化对STE影响的相对重要性。研究发现,全球臭氧减少15%会使平流层温度降低,最大可达-2.4K,热带上升流会增加7.2%;全球臭氧增15%,会导致平流层温度增加2.1K,同时使热带上升流减少约4%。100hPa以下的臭氧无论是增加还是减少15%,对STE的影响都不是很显著;然而,在70hPa-200hPa区域臭氧增加15%产生的辐射效应与全球臭氧增加15%产生的辐射效应对STE的影响差别不大,这说明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下层的臭氧增加是造成热带上升流变化的主要原因。当SST随温室气体增加而增加时,会对STE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热带上升流显著增加,增加幅度达20.4%;但是,如果不考虑温室气体增加引起的海温变化,二氧化碳浓度加倍的辐射效应对STE的影响还不及全球臭氧增加15%产生的影响。(2)利用大气环流模式,通过一系列的数值试验研究了臭氧变化对平流层水汽变化的影响,探讨了臭氧变化影响平流层水汽的主要机制,同时对比分析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加倍产生的辐射效应对平流层水汽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全球臭氧减少15%会导致更高更冷的对流层顶,因此从对流层进入平流层的水汽会减少。全球臭氧浓度增加15%可使更多水汽从对流层进入平流层,因为其产生的效应使对流层顶变得更低更暖。二氧化碳浓度加倍和海温增加的综合效果,会导致一个更高更暖的对流层顶,同时平流层的水汽也会显著增加。若只考虑二氧化碳浓度加倍的大气辐射效应,其对对流层顶和平流层水汽造成的影响都不显著。(3)利用ECMWF/NCEP再分析资料、AURA MLS、UARS HALOE卫星观测资料以及厄尔尼诺海洋指数(ONI),研究了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对平流层水汽变化的影响。总体来说,厄尔尼诺事件增加了平流层低层的水汽却减少了平流层中层的水汽,拉尼娜活动会使赤道附近(5°S-5°N平均)的平流层低层变得更干燥,但总体上会使热带平流层(25°S-25°N平均)内的水汽增加。拉尼娜活动造成的这种使热带平流层低层变湿的效应,主要是由拉尼娜活动使南半球热带平流层低层区域的热带上升流显著增加所致。厄尔尼诺活动对北半球赤道以外区域热带上升流的作用比对南半球赤道以外区域热带上升流的作用要更强,而ENSO活动的净效应(厄尔尼诺活动与拉尼娜活动产生的效应之和)对南半球平流层水汽的影响要比对北半球平流层水汽的影响更强。(4)利用一个耦合的大气化学-气候模式研究了甲烷排放的增加对平流层水汽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甲烷的地表排放量在2000年排放量基础上增加50%时,平流层水汽平均增加了约0.8ppmv。其中,12%的平流层水汽增加来自于甲烷增加对对流层顶的辐射加热作用,而剩余的88%基本上是甲烷化学氧化导致的。南半球平流层甲烷转化为水汽的效率比北半球要高。在北半球平流层中一摩尔甲烷分子大概可以转化为1.63摩尔水汽分子,而在南半球一摩尔甲烷分子大概可以转为1.82摩尔水汽分子。(5)利用一个耦合的大气-化学气候模式,研究了甲烷地表排放的增加对大气中臭氧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甲烷的地表排放量在2000年排放量基础上增加50%时,会使全球中低纬度地区以及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臭氧柱总量增加3%左右,但会使南半球高纬度地区臭氧柱总量增加近8%。在南半球和北半球低纬度地区,臭氧增加主要是由甲烷增加的直接效应所致(这里,我们称甲烷产生的水汽对臭氧的影响为间接效应,甲烷自身对臭氧的影响为直接效应),而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甲烷增加引起的平流层水汽增加导致的辐射和化学作用(间接效应)对平流层臭氧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北极,间接效应甚至超过了直接效应对臭氧的影响。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当甲烷的地表排放增加50%时,南极地区春季臭氧柱总量最大增加幅度可达到20%。南极春季臭氧的这种显著增加主要是由甲烷增加引起的化学效应所致,其次是动力传输的作用,而辐射效应的贡献很小。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平流层放大火灾的全球气候影响[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0(02)
- [2].平流层向对流层传输过程对中国东部夏季地表臭氧的影响(英文)[J]. Science Bulletin 2020(04)
- [3].第27章 认识平流层和中间层100年进步[J]. 气象科技进展 2019(S1)
- [4].夏季青藏高原及周边上对流层水汽质量及其向平流层传输年际异常.Ⅱ:向平流层的绝热和非绝热传输[J]. 大气科学 2020(03)
- [5].基于平流层通信技术的军事通信网络研究[J]. 数字通信世界 2020(06)
- [6].大气湍流对平流层星光导航中星光传输的影响[J]. 宇航学报 2017(04)
- [7].世界首架巨无霸双身飞机亮相 能在平流层发射火箭[J].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7(07)
- [8].平流层通信中抗部分带干扰优化研究与仿真[J]. 计算机仿真 2015(09)
- [9].艰难冲入平流层[J]. 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 2015(01)
- [10].艰难冲入平流层[J]. 少儿科学周刊(少年版) 2015(01)
- [11].天海之间[J]. 红领巾(萌芽) 2020(11)
- [12].平流层飞行器技术的最新发展[J].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19(02)
- [13].1979-2012年平流层大气的基本特征分析[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 [14].平流层通信[J]. 通信技术 2015(02)
- [15].一次南疆强沙尘暴沙尘向平流层上传的事实及模拟[J]. 高原气象 2015(04)
- [16].宇宙成因核素~7Be和~(10)Be示踪大气垂直传输交换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10)
- [17].平流层与对流层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 气象科技进展 2013(02)
- [18].亚洲夏季平流层-对流层水汽交换年际变化与亚洲夏季风的联系[J]. 地球物理学报 2012(10)
- [19].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大气垂直结构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09(03)
- [20].基于平流层通信技术的军事通信网络研究[J]. 通信技术 2017(10)
- [21].一次冷锋型沙尘暴过程对流层—平流层交换的数值模拟[J]. 干旱区研究 2015(03)
- [22].北半球春季平流层最后增温过程及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02)
- [23].青藏高原沙尘示踪物从对流层向平流层传输的数值模拟[J]. 高原气象 2014(04)
- [24].平流层准零风层统计特征及准两年周期振荡对其影响分析[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2(01)
- [25].平流层通信及其相关技术的应用前景[J]. 电力系统通信 2012(01)
- [26].首次证实平流层直接影响地球气候[J]. 中国科技信息 2012(20)
- [27].利用卫星大气成分资料分析夏季亚洲季风区平流层-对流层输送特征[J]. 高原气象 2011(01)
- [28].亚洲夏季风是低层污染物进入平流层的重要途径[J]. 大气科学 2011(05)
- [29].浅析平流层通信系统的特点及应用[J]. 金融科技时代 2011(09)
- [30].平流层通信技术在军事上应用的研究[J]. 信息通信 2011(06)
标签:大气环流模式论文; 温室气体论文; 海温论文; 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论文; 活动论文; 大气化学气候模式论文; 平流层水汽论文; 甲烷排放论文; 平流层臭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