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关联论文-张美兰

历时关联论文-张美兰

导读:本文包含了历时关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官话指南》,粤语,沪语,反复问句

历时关联论文文献综述

张美兰[1](2018)在《反复问句结构的历时演变与南北类型关联制约——以《官话指南》及其沪语粤语改写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以来反复问句主要形式"VP-Neg-VP"在官话中占主导地位,而上古直至元代常用的"VP-Neg"句式却是粤语、沪语的主要表达式。随着元明以来"VP-Neg(否定词)"式中否定词的不断虚化,衍化出"么"字是非问,这种现象在官话与沪语粤语翻译文本中体现出是非问与反复问之间的关联衍生与地域分布层次。除受共同语影响及地域特征外,粤语主要体现在句式的新旧历时替换,沪语还存在周边方言"阿VP"句式的借入渗透。(本文来源于《语言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周凌[2](2018)在《国外面子与(不)礼貌研究的历时演变及内在关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面子、礼貌、不礼貌的语用研究进行纵向梳理,旨在明晰相关研究范式的历时演变,把握类似话题的核心观点及其研究的国际最新动态。本研究发现,从历时视角来看,面子、礼貌、不礼貌叁个话题的研究范式总体上经历了从单一理论视角到多维度和多理论交叉视角的发展趋向;叁者研究存在着交互关联,具体表现为交际中的语用理据及其阐释的理论基础之间的关联性。基于以上发现,本文提出了该领域语用研究在我国未来发展的几点启示。(本文来源于《现代外语》期刊2018年05期)

顾红蕾[3](2018)在《汉语目的关联标记的历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语法化理论的基础上,对“以免”“免得”“为的是”“是为了”四个目的复句关联标记进行了详细的历时考察,并分析了这四个关联标记发生演变的动因。除了绪论和结语部分外,本文共分为五章。前四章分别探讨四个关联标记的语法化过程,第五章从它们的语法化过程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绪论”部分主要对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进行了说明。第一章探讨的是“以免”的演变历程和动因。“以免”连用的情况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宋代是“以免”连词用法的萌芽期,经过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发展最终稳定下来。然后对“以免”的演变动因进行了分析:“以免”发生语法化主要是由于“后接成分的扩张”“对无标记状态的追求”“韵律”及“语用频率”等方面合力的作用。第二章梳理了“免得”的演变历程及其动因。“免得”最早连用出现在唐代文献中,只出现了一例后跟主谓结构的例子。宋代“免得”连词用法的频率上升,到了明清时期完全凝固下来。关于“免得”的历时演变动因,可以从“使用频率”、“后接成分的变化”、“句法位置的变化”这叁个方面进行分析。第叁章说明“为的是”的演变历程和演变动因。“为的是”最早出现在明代的文献,只出现了一例,“为的”与“是”也不在一个层次上。清代,“为的是”做目的复句关联标记的用法凝固下来。关于“为的是”的历时演变动因,句法位置的改变是首要原因,后接成分的扩张及使用频率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第四章说明了“是为了”的演变历程及动因。“是为了”第一次连用出现在北宋时期,但是直到清代“是”和“为了”才成为一个整体。民国时期出现关联标记的用法,现当代时期凝固下来。“后接成分的扩张”、“句法位置的变化”、“重新分析”是其语法化的主要原因。第五章是就这四个关联标记进行了对比,主要围绕演变历程、演变动因两方面进行。结语部分对“以免”“免得”“为的是”“是为了”的历时演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9)

孔锋,代光烁,李曼,方建,吕丽莉[4](2017)在《中国不同历时霾日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城镇化和风速的关联性研究(1961-2015)》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2 474个霾日数站点数据,采用多种统计方法,计算了1961-2015年中国不同历时的霾日数频次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61-2015年中国不同历时年总霾日数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尤其是2000年以来增长迅猛,且以短历时的霾事件为主。在空间上,中国不同历时的霾日数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尤其是京津冀、山西南部和陕西中东部、长叁角和珠叁角地区出现频率最高。在变化趋势上,不同历时的年总霾日数在京津冀、山西南部、长叁角和珠叁角地区增长最为明显,而陕西及其周边地区则减少明显。通过人口和风速与不同历时霾日数进行时间和空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相关上,中国不同历时的年总霾日数与总人口、城镇人口和城市化率的正相关性很高,而与平均风速的负相关性较高。在空间相关上,中国县级总人口密度与不同历时的年总霾日数呈空间正相关,且空间系数随着年代推移呈现出一致性的增加趋势。而全国平均风速与不同历时的年总霾日数呈空间负相关,且空间系数随着年代推移呈现出一致性的增加趋势。因此,1961-2015年中国快速城市化和平均风速减小可能是中国年总霾日数日数显着增加的主因。(本文来源于《灾害学》期刊2017年03期)

崔迪[5](2015)在《粳稻抗逆性关联分析及云南农家保护水稻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历时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生物胁迫(如:低温、盐碱、干旱等)严重威胁着水稻的生长和生产,轻则减产,重则颗粒无收。因此,开展水稻抗逆性研究,明确其抗逆性的遗传基础和分子机制对提高水稻品种的抗逆性和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抗逆性是复杂的数量性状,受多个基因位点控制。关联分析,作为一种研究复杂数量性状遗传基础的有利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复杂性状的研究中。水稻地方品种是丰富水稻基因库重要的种质资源。许多地方品种为我国水稻育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大量的水稻地方品种被选育品种所取代,导致水稻基因库发生基因流失。近30多年来,尽管由于新品种的推广,云南省一些地方稻种资源已经在生产中被淘汰,但当前仍然有不少地方稻种因适应性广、耐冷性强、抗病虫、品质优以及与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等原因而被保留了下来。因此,有效保护和利用云南水稻地方品种至关重要。本研究以来自世界各地的粳稻选育品种和云南农家保护下水稻地方品种为试验材料,对不同地理来源粳稻选育品种的抗逆性状进行SSR标记关联分析,并进行云南农家保护下水稻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历时变化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粳稻抗逆性关联分析(1)选取来源于中国11个省份和其他9个国家的347份粳稻选育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利用覆盖水稻全基因组的148个SSR标记检测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共检测到805个等位变异,平均等位变异数为5.44个。基因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0.3413,变幅为0.0058~0.8752;多态信息含量(PIC)的平均值为0.3137,变幅为0.0058~0.8643。(2)群体结构分析将水稻品种划分为3个亚群,分别为P1、P2和P3。分群结果与品种的主要地理分布较为一致。亲缘关系研究表明,57.3%的成对水稻选育品种间亲缘关系为0,并且41.1%的成对品种间亲缘关系小于0.3,揭示了品种间无或仅有微弱的亲缘关系。(3)LD结果表明,在整个群体中,64.1%的位点间存在显着的连锁不平衡(P<0.05);当分别考虑每个亚群时,存在显着连锁不平衡的位点数目急剧下降,变幅是21.2~32.4%。在整个群体中,所有SSR成对位点间的r2值变幅为0~0.7270。在每个亚群中,平均r2值的变幅是0.0400(P2)~0.1633(P3)。总体上,LD随着遗传距离的增加而衰减,说明连锁是引起连锁不平衡的主要因素。(4)在粳稻选育品种的孕穗期耐冷性关联分析中,基于Q+K模型共检测到了24个位点与孕穗期耐冷性显着相关,其中有5个位点与结实率显着相关,19个位点与结实率冷水反应指数显着相关。在所有关联位点中,有6个位点在前人定位到的与水稻耐冷性相关的QTL区间内或附近。RM282、RM252、RM6824和RM335是多个地点或年份均能重复检测到的位点,比较稳定,受环境背景影响较小。(5)在粳稻选育品种的耐盐碱性关联分析中,基于Q+K模型共定位到了40个与水稻耐盐碱性相关的位点,其中有25个位点与耐盐性显着相关,15个位点与耐碱性显着相关。在所有关联位点中,有17个位点位于前人定位的耐盐碱性QTL的区间内或附近。此外,RM567、RM475和RM505在盐胁迫和碱胁迫下均能检测到,说明耐盐性和耐碱性可能存在共同的遗传基础。(6)在粳稻选育品种产量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中,基于Q+K模型共定位到59个关联位点,包括与抽穗天数关联的位点11个、与株高关联的位点12个、与有效穗数关联的位点4个、与穗粒数关联的位点11个、与结实率关联的位点9个和与千粒重关联的位点12个。在所有的关联位点中,有23个位点位于前人报道的QTL区间内。此外,有11个位点与两个以上性状同时关联,这可能是与性状间相关或一因多效有关。2、云南农家保护水稻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历时变化(1)选取云南农家保护下水稻地方品种共600份,其中收集于1980年有332份,收集于2007年有268份。通过对Cat A、GBSSII、Os1977、STS22、STS90、S5、Pid3、Ehd1、GS3和GS5共10个核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来研究水稻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的历时变化。遗传多样性研究表明,收集于两个不同时期水稻地方品种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π)和(θw)并无显着差异(P>0.05),其中1980年群体的π和θw值分别为0.0061和0.0032,2007年群体的π和θw值分别为0.0058和0.0033。研究表明,在农家保护下,云南当地的农民很好的保护了云南水稻地方品种,维持了其原有的遗传多样性水平。(2)单倍型分析表明,2007年收集的水稻地方品种群体保留了原有群体90.7%的单倍型。其中,7种单倍型已经丢失,平均单倍型频率为1.38%,变幅为0.9%~3.59%,同时有5种新产生的单倍型,平均单倍型频率为1.90%,变幅为1.16%~4.25%。结果表明,经过近30年来的驯化,农家保护下,除部分丢失和新产生的单倍型外,2007年收集的云南水稻地方品种群体较好地维持了1980年群体的单倍型类型。(3)单倍型丰富度研究表明,稻作生态区Ⅰ在1980年群体中特有的单倍型的丰富度最多,占总单倍型丰富度的33.1%,在2007年群体中特有的单倍型的丰富度最少,占总单倍型丰富度的16.5%;而稻作生态区Ⅲ在1980年群体中特有的单倍型的丰富度最少,占总单倍型丰富度的18.3%。结果表明,经过近30年来的驯化过程,具有最丰富遗传变异的稻作生态区Ⅲ内的水稻地方品种群体,能够更好的维持其遗传多样性水平。(4)基于模型的群体结构分析表明,收集于不同时期的云南水稻地方品种很明显的分化成两个亚群,即籼稻群与粳稻群。而且,在每个稻作生态区中,均有籼稻与粳稻分布,这可能与云南省内具有独特的立体气候密切相关。(5)AMOVA分析表明,两个不同时期的水稻地方品种群体间(不考虑时期内的遗传结构),在一半的基因位点上,均表现出了显着的遗传差异(P<0.05)。研究表明农家保护能够为水稻地方品种提供继续变异与分化的机会。因此,农家保护作为一种动态保护方式,应该被鼓励和加强,尤其是在水稻的遗传多样性中心。(6)FST的结果表明,同一稻作生态区两个不同时期间的遗传分化(-0.0139~0.0537)低于时期内稻作生态区间的遗传分化(在1980年群体中:-0.0021~0.0644;在2007年群体中:-0.0138~0.1728)。在2007年的水稻地方品种群体中,稻作生态区间的遗传分化(0.0664)要高于1980年群体中稻作生态区间的遗传分化(0.0310)。这说明经过近30年来的驯化过程,不同稻作生态区间的遗传分化变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5-05-01)

曾利沙,严亮[6](2014)在《历时社会文化语境下的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融合——兼论古汉语诗词英译批评的综合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古汉诗词英译意义批评理论研究应向综合模式拓展,建立兼顾宏-中-微层次理论范畴并突出可阐释性、可描写性、可操作性和可印证性的理论方法论。本文提出"历时社会文化语境下的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融合"的古汉语诗词英译批评的综合模式,并以宋词《虞美人》多种译本评析为例,探讨"语言真理观"与"意义整体观"关照下的古汉诗词意义投射性言说的艺术再创之理据,以期促进翻译批评理论与方法研究。(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胡仁芳[7](2014)在《紫鑫药业关联交易案历时两年终出罚单公司称被稽查是“好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11年8月16日至今,历时长达两年半时间,紫鑫药业在2010年年度报告中隐瞒多次关联交易行为,被证监会立案稽查事件,终于有了结果。近日,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针对紫鑫药业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中国证监会决定责令紫鑫药业改正,给予紫(本文来源于《证券日报》期刊2014-02-24)

李康澄[8](2010)在《湘语古匣母字今读的类型及历时关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湘语各地古匣母字的比较,整理出湘语古匣母字今读的17种音值。通过追溯古匣母历史,湘语零散地保留了古匣母的读音;此外,古匣母还进一步通过脱落、唇齿化、前化和卷舌化的语音变化机制演化成其它多种音值。(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刘云生[9](2009)在《人性恶学说与民法之有机关联:历时性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历时研究的方法,在探讨法与人性之必然价值关联基础上,致力于探析人性恶假设与民法诸项价值理念与内在体系之有机联系,认为民法对人性之认同程度越高,民法权利体系则愈加完备;反之,民法对人性之限制愈重,民法权利体系则日趋封闭。(本文来源于《法学杂志》期刊2009年02期)

梁振华[10](2007)在《从同质化生存到无定性交互——论影视艺术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历时性关联》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时代文化语境下,中国当代文学与影视艺术的关联通过不同的形态和途径得以体现。新中国成立后前一十七年,影视主动依附于文学,同时期的文学创作与影视创作则呈现出高度同质化趋向。二者以联动与合谋的方式,嵌入了迎合主流文艺规范的一体化格局之中。上世纪80年代前后,影视对文学或依附或背离的双向选择,根源于影像艺术的自主性诉求与现代化革新。随着世纪之交大众文化的崛起和主导型文化媒介的更替,中国当代文学与影视艺术的交互关联发生了深远变迁,呈现出多元驳杂的无定性情形。(本文来源于《湖南社会科学》期刊2007年02期)

历时关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对面子、礼貌、不礼貌的语用研究进行纵向梳理,旨在明晰相关研究范式的历时演变,把握类似话题的核心观点及其研究的国际最新动态。本研究发现,从历时视角来看,面子、礼貌、不礼貌叁个话题的研究范式总体上经历了从单一理论视角到多维度和多理论交叉视角的发展趋向;叁者研究存在着交互关联,具体表现为交际中的语用理据及其阐释的理论基础之间的关联性。基于以上发现,本文提出了该领域语用研究在我国未来发展的几点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历时关联论文参考文献

[1].张美兰.反复问句结构的历时演变与南北类型关联制约——以《官话指南》及其沪语粤语改写本为例[J].语言研究.2018

[2].周凌.国外面子与(不)礼貌研究的历时演变及内在关联[J].现代外语.2018

[3].顾红蕾.汉语目的关联标记的历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4].孔锋,代光烁,李曼,方建,吕丽莉.中国不同历时霾日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城镇化和风速的关联性研究(1961-2015)[J].灾害学.2017

[5].崔迪.粳稻抗逆性关联分析及云南农家保护水稻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历时变化[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

[6].曾利沙,严亮.历时社会文化语境下的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融合——兼论古汉语诗词英译批评的综合模式[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4

[7].胡仁芳.紫鑫药业关联交易案历时两年终出罚单公司称被稽查是“好事”[N].证券日报.2014

[8].李康澄.湘语古匣母字今读的类型及历时关联[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9].刘云生.人性恶学说与民法之有机关联:历时性考察[J].法学杂志.2009

[10].梁振华.从同质化生存到无定性交互——论影视艺术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历时性关联[J].湖南社会科学.2007

标签:;  ;  ;  ;  

历时关联论文-张美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