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由于微弱信号本身的幅度过小,再加上噪声信号的干扰,很可能造成微弱信号本身被淹没,所以想要将微弱信号精确的检测出来是十分困难的。但是微弱信号的高精确检测技术应用十分广泛,如:科研、工程制造、航空航天、军事、医学等领域都存在着各种微弱信号。而且微弱的电压信号所受到的干扰因素更多,检测起来更加困难。因此研究如果提高微弱信号测量精度的测量方法意义重大。本文设计的硬件部分采用两块AT89S52单片机分别设计了微小电阻测量模块和程控译码模块。围绕这两个模块还设计了恒流源控制系统、采样信号数据处理系统、显示模块、电子多路开关模块、译码系统等。其中恒流源控制系统将满足测量电流所需的各种要求,如:电流大小可调(01A)且电流方向可控。而电子多路开关模块配合译码系统将可以满足程控自动测量所需要的36路通道变换检测。微小电阻测量模块主要分析了微小电阻测量的方法,讨论了如何减小测量中的误差和电阻四线制的测量方法;同时分析了微小电阻测量的数据采集与处理,包括电源控制和数据采集都进行了系统的讨论。而程控译码模块主要分析设计了36通道的多路电子开关和与其配套的译码系统还有通信串口扩展,使得程控译码模块既可以与微小电阻测量模块进行数据通信还可以与上位机之间进行数据通信。自动测量的上位机软件主要使用Microsoft Visual C++开发,软件主要包括测量位置的编码设计、串口通信设计、数据库设计等。在研究方式上,本文分析多种误差来源,测试其干扰状况,尽量补偿或消除这些误差,对提出的设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和优化。并利用嵌入式仿真技术对四线法测量电路系统进行系统辨识,采用遗传算法对整个测量系统进行仿真测量与参数寻优。最后通过遗传算法的参数寻优和仿真实验的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并且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电阻测量仪检定方法与包装探析[J]. 中国建材科技 2017(01)
- [2].基于FPGA的高精度多量程的电阻测量系统设计[J].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 [3].微小电阻测量方法的研究[J]. 计测技术 2017(04)
- [4].电阻测量的新理念[J]. 现代国企研究 2016(16)
- [5].高中物理常用的几种电阻测量方法[J]. 中华少年 2017(01)
- [6].高中物理“电阻测量”的多种方法研究[J]. 新课程(下) 2017(02)
- [7].基于情境导入任务引领的电阻测量与判别教学设计[J]. 广西教育 2017(26)
- [8].高中“电阻测量”实验教学研究[J]. 中学物理 2015(05)
- [9].基于GA-BP神经网络算法的高精确度电阻测量系统[J]. 传感技术学报 2019(11)
- [10].电阻测量相关类考题的探究与赏析[J]. 中学生理科应试 2020(04)
- [11].电阻测量中的科学方法[J].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15(01)
- [12].基于555多谐振荡电路的自动电阻测量仪[J]. 长春大学学报 2013(06)
- [13].一种电阻测量电路的优化设计[J]. 电子测量技术 2009(07)
- [14].一种用于低电阻测量的直流精密恒流源[J]. 计量技术 2008(12)
- [15].宽量程自动电阻测量仪[J]. 科技展望 2016(34)
- [16].激励信号对山杨木材电阻测量的影响[J]. 林业科技开发 2015(01)
- [17].电阻测量实验方法总结[J]. 物理教学 2009(10)
- [18].高中“电阻测量”实验教学的初步研究[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6(04)
- [19].实验操作对理解物理规律的作用分析——以电阻测量实验为例[J]. 考试周刊 2016(58)
- [20].基于等效的电阻测量仪[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24)
- [21].高精度电阻测量方法及其应用[J]. 计量与测试技术 2011(10)
- [22].简易电阻测量仪[J]. 科技信息 2011(36)
- [23].基于恒流源的陀螺仪测温丝电阻测量电路的设计[J].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08(12)
- [24].小电阻测量中对换接线顺序问题研究[J]. 电气技术与经济 2020(03)
- [25].常用的电阻测量方法[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1(08)
- [26].指针式万用电表电阻测量电路的误差分析[J]. 电子产品世界 2014(10)
- [27].高精度低成本的电阻测量方法[J].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2011(12)
- [28].2011年高考物理题电阻测量方法探讨[J]. 物理教师 2012(03)
- [29].指针式万用电表电阻测量电路的计算和第二误差分析[J]. 电子产品世界 2015(05)
- [30].电阻测量的常用方法[J]. 物理教学探讨 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