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义利观研究

晚清义利观研究

论文题目: 晚清义利观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思想史

作者: 赵璐

导师: 陈国庆

关键词: 晚清,义利观,研究

文献来源: 西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晚清义利观是传统义利观的转型时期,出现多种义利观交替并存的现象。本文主要叙述分析晚清时期义利观的发展演变、自身特点及不同代表人物思想之间的内在历史、逻辑关系;同时探讨晚清义利观发展演变的社会背景以及社会历史对伦理道德的影响;此外,就晚清义利观下的群己关系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调整和规范作用也进行了专门探讨。 晚清义利观的发展演变,按时间顺序从纵向考察,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鸦片战争时期的义利观;洋务运动时期的义利观;戊戌维新时期的义利观;辛亥革命时期的义利观。从横向考察,晚清的义、利及义利观较之传统义利观都有不同程度的丰富和发展。从事实的角度看,晚清思想家都主张义利统一,但从价值的角度看,晚清义利观依然存在重义和重利两种倾向,其义利观是在取得重义或重利的立场后而展开的。晚清义利观的发展趋势是由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向义利并重的近代观念发展。 晚清的“义”始终处在一种动态的演变过程中,“义”的内容不断变化和拓展。晚清“义”的发展演变过程,就是对旧“义”不断否定,和构建新“义”的历史过程,即从封建伦理道德向资产阶级伦理道德转变的过程,表现出由德性原则到利益原则,由价值道德观到规则道德观,由道德他律到道德自律,由重私德到重公德的特点。 晚清的“利”也始终处在一种动态的演变过程中。由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到重工、重商;由“讳言利”到“言商不讳利”;由黜奢崇俭到黜俭崇奢;由以农为本到“农工商皆本”。“利”的演变具有递进性,从重商到重工再到“农工商皆本”,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化。从“利”的层次看,不仅涉及个人之私利,而且涉及国家、民族之公利。 晚清义利观呈现出动态发展的趋势,即由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向义利并重的近代观念发展,这是其特点之一;晚清义利观与救亡意识形影相随,紧密结合,包含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这是其特点之二;此外,晚清义利观是对传统义利观的继承与发展。 晚清义利观下的群己关系,涉及利己与利他、独与群等重要方面,将西方的利己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群体观念融合在一起,强调个人与社会相结合,强调个体对社会的责任,避免了极端利己主义的产生,给西方合理利己主义打下了中国烙印,在文化上表现出中西二元价值取向。 义利并重的义利观并未在晚清社会占据主导地位,并未完全付诸于实践。然而,晚清义利观的发展演变符合历史的前进脉搏,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进步意义,对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论文目录:

中文提要

英文提要

导论

一、晚清义利观的研究意义

二、晚清义利观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本文创新之处

五、传统义利观的近代转型

第一章 晚清义利观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晚清义利观的人性论基础

一、传统人性论在近代的危机

二、西方近代人性论的冲击

三、“天理”与“人欲”的倒置

第二节 晚清义利观的伦理学思想基础

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影响

二、西方近代伦理思想的影响

第三节 晚清义利观的进化论思想基础

一、进化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新观念的生成

二、进化论的社会历史观与晚清义利观的发展

(一) 以进化论批判道德永恒不变论

(二) 以进化论肯定利群原则的永恒性

(三) 以进化论强调道德革命的必要性

第二章 晚清义利观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晚清“义”的发展与演变

一、传统观念下的“义”

二、晚清“义”的观念转变

(一) 关于“义”的起源

1、龚自珍的道德起源说

2、梁启超的道德起源说

3、严复的道德起源说

4、章太炎的道德起源说

5、孙中山的道德起源说

(二) 关于“义”的标准

1、康有为的道德标准说

2、严复的道德标准说

3、梁启超的道德标准说

4、章太炎的道德标准说

5、孙中山的道德标准说

(三) 关于“义”的内容

1、批判“各恤其私”的传统观念

2、建构资产阶级新道德

(1) 严复的新民德论

(2) 梁启超的新民德论

(3) 章太炎的革命道德论

(4) 孙中山的新道德论

(四) 晚清“义”的转变特点

1、由德性原则向利益原则的转变

2、由价值道德观向规则道德观的转变

3、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转变

4、由重私德向重公德的转变

第二节 晚清“利”的发展与演变

一、传统观念下的“利”

二、晚清“利”的观念转变

(一) 追求个人之私利

(二) 追求民族之公利

1、破除重农抑商之观念

2、由“讳言利”到“言商不讳利”

3、由黜奢崇俭到黜俭崇奢

4、由以农为本到“农工商皆本”

三、晚清“利”的转变特点

第三节 晚清义利观的发展演变

一、鸦片战争时期的义利观

二、洋务运动时期的义利观

三、维新运动时期的义利观

四、辛亥革命时期的义利观

第三章 晚清义利观的结构分析

第一节 晚清义利观的主要类型划分

一、坚持重义倾向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一) 龚自珍、魏源“以义为利”的义利观

(二) 曾国藩、张之洞“中体西用”的义利观

(三) 王韬、陈炽、何启、胡礼垣的义利观

(四) 章太炎的义利观

(五) 孙中山的义利观

二、坚持重利倾向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一) 康有为的义利观

(二) 严复的义利观

(三) 谭嗣同的义利观

(四) 梁启超的义利观

第二节 义利观所涉及的其他命题

一、理欲问题

二、王霸问题

三、人禽问题

第四章 义利观下的群己关系

第一节 传统观念下的群己关系

第二节 晚清群己观念的转变

一、利己心与利他心

(一) 利己之心

(二) 利他之心

二、独立与合群

(一) “独”与“群”

(二) 合群之德

第三节 晚清群己关系的特点

一、合群与爱国紧密联系

二、群己关系的中西二元价值取向

第五章 晚清义利观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 晚清义利观的特点

一、晚清义利观呈现出动态发展的趋势

二、晚清义利观与救亡意识形影相随

三、晚清义利观是对传统义利观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节 晚清义利观的历史地位

论文总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11-18

相关论文

  • [1].意识形态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D]. 傅静.山东大学2005
  • [2].清末新政时期的意识形态控制[D]. 白文刚.中国人民大学2005
  • [3].功利主义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D]. 徐庆利.吉林大学2005
  • [4].晚清之“西政”东渐及本土回应[D]. 孙青.复旦大学2005
  • [5].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近代演变[D]. 王玉生.湖南师范大学2004
  • [6].晚清买办与实业家徐润研究[D]. 张世红.暨南大学2005
  • [7].晚清理学学术研究[D]. 车冬梅.西北大学2005
  • [8].西学东渐与晚清新式学堂教师群体研究[D]. 张立程.中国人民大学2006
  • [9].社会主义义利辩证法[D]. 刘向军.中共中央党校1998
  • [10].晚清重商思想研究[D]. 线文.西北大学2008

标签:;  ;  ;  

晚清义利观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