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防御素基因论文-杨娇娇,陈翠娥,孙媛媛,郭金余,狄天伟

免防御素基因论文-杨娇娇,陈翠娥,孙媛媛,郭金余,狄天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免防御素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β防御素-2,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高氧,肺泡

免防御素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杨娇娇,陈翠娥,孙媛媛,郭金余,狄天伟[1](2019)在《重组人β防御素-2基因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新生鼠肺泡及肺血管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重组人β防御素-2(humanβdefensin-2,h BD2)对高氧诱导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新生鼠肺泡及肺血管发育的影响。方法将48只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空气组、高氧组、空载体组和h BD2组,每组12只。大鼠暴露于90%高氧箱内14d建立BPD模型,h BD2组于第4天气管穿刺注入1×107/ml含有h BD2编码基因的重组腺病毒25μl,空载体组注入等量空载体腺病毒。于第7、14天采集肺组织标本,q PCR检测肺组织h BD2 m RNA表达;比较各组大鼠肺组织形态学变化,测定肺泡辐射状计数(RAC)和平均内衬间隔(MLI);免疫组化测定肺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ELISA法测定肺组织炎症因子TNF-ɑ、IL-1β、IL-6、IL-10表达水平。结果梯度稀释法测定病毒滴度为1×109/ml,用稀释液稀释100倍得到1×107/ml。在大鼠出生后第7、14天,与h BD2组比较,空气组、高氧组、空载体组大鼠h BD2 m 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为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7、14天,高氧组和空载体组大鼠的RAC、MLI、AOD值、TNF-ɑ、IL-1β、IL-6和IL-10的表达水平与空气组、h BD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高氧暴露后大鼠肺泡及肺血管发育受阻,h BD2组大鼠肺泡和肺血管发育改善。结论 h BD2基因治疗可促进高氧诱导BPD新生鼠的肺泡及肺血管发育,并减轻肺部炎症。(本文来源于《浙江医学》期刊2019年22期)

黄梦阳,李杨,张林云,陈多珍,富国文[2](2019)在《瓢鸡3个防御素基因(AvBD4、AvBD5、AvBD14)的Bi-PASA分子标记与沙门菌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以3个防御素基因(AvBD4、AvBD5、AvBD14)为鸡沙门菌易感性候选基因,以瓢鸡成年鸡沙门菌阳性群体与阴性对照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序列测定和双向PCR扩增特异等位基因标记(Bi-PASA)技术,分析了3个防御素基因变异与沙门菌易感性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瓢鸡每个防御素基因编码区均检测到一个引起氨基酸变异的多态位点,分别建立了3个防御素基因的Bi-PASA分子标记;AvBD5基因A799G位点与瓢鸡沙门菌易感性的相关性达到极显着水平(P=0.0039),AvBD14基因的A2096T位点达到显着水平(P=0.017),而AvBD4相关性不显着(P=0.599);根据比值比(OR)与95%CI确定了每个防御素基因的保护基因型与易感基因型。研究结果对阐明防御素基因与沙门菌易感性的关系以及建立沙门菌抵抗力鸡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家禽》期刊2019年19期)

郭敏,赵子雅,王瑞宁,郑晓宁,彭永东[3](2019)在《北极狐β-防御素103基因(CBD103)启动子活性及转录调控元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筛选调控北极狐毛色基因CBD103的启动子活性区域及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为揭示CBD103基因调控北极狐毛色形成的分子遗传机制提供依据。克隆获得了北极狐CBD103基因5′侧翼区2 123 bp的片段,并构建了4个不同长度的启动子缺失片段表达载体,通过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对启动子活性进行检测。对启动子活性最高区域预测出的3个特异性蛋白1 (Sp1)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分别进行点突变并构建3个突变载体,利用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测定其活性。结果显示,在构建的4个不同长度启动子缺失片段中1 656 (-1 604/+51)区域活性最高,在此区域构建的3个突变载体的启动子活性较野生型(片段1 656)均显着降低,说明-1 604/+51区域为北极狐CBD103基因的核心启动子区,-1 552/-1 564、-1 439/-1 454和-329/-339区域为正调控区域。文中成功获得了北极狐CBD103基因的核心启动子区域和正调控区域,这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调控北极狐被毛颜色分子遗传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卓儒浩,夏琴,龙祥宇,蓝恒源,瞿秋红[4](2019)在《巴马香猪β-防御素-2基因克隆、序列分析及热应激条件下的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得广西巴马香猪β-防御素-2(pBD-2)基因编码区序列(CDS),并研究热应激条件下pBD-2基因mRNA在巴马香猪不同组织中表达规律,试验从巴马香猪心脏、肝脏、肾脏、胰腺、肌肉、十二指肠、结肠中提取总RNA,利用基因克隆技术扩增pBD-2基因CDS,通过生物分析软件对扩增出的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正常条件和热应激条件下pBD-2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试验成功克隆得到巴马香猪pBD-2基因CDS区,全长210 bp,与GenBank中登录的野猪pBD-2基因CDS的同源性达到100%;通过碱基同源性建立的系统进化树上巴马香猪与野猪的遗传距离最近,聚为一支。巴马香猪pBD-2氨基酸组成中亮氨酸含量最高,占氨基酸总数的17.4%,进一步分析发现pBD-2蛋白具有较强的疏水性。热应激条件下巴马香猪心脏、肝脏、十二指肠、结肠及肌肉中pBD-2基因的表达量极显着高于正常条件下(P<0.01)。说明在热应激条件下,巴马香猪心脏、肝脏、十二指肠、结肠和肌肉中pBD-2基因表达量升高,这有利于增强猪机体的抗病能力。(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13期)

唐刻意[5](2019)在《扬子鳄β防御素基因家族的解析及其肠道微生物冬眠适应性宏基因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扬子鳄(Chinese alligator,Alligator sinensis),中国特有的濒危爬行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世界现存的23种鳄类中的一员。作为一种半水生的食肉动物,扬子鳄无时无刻不经受来着环境和肠道病源微生物的潜在威胁。鳄类血清中存在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抗菌肽类物质,其中β防御素(β-defensin)即是抗菌肽的一种,其构成动物先天性免疫系统的第一道屏障。不同于在哺乳动物和鸟类中对β防御素的广泛研究,关于爬行动物β防御素的信息则相对有限,在鳄目中甚至还未曾有β防御素的报道。扬子鳄还是一种具有冬眠习性的变温爬行动物。由于寒季环境温度的下降和食物的减少,扬子鳄在冬眠期间保持深度休眠、低代谢率和禁食的生理状态。基于之前16S rRNA扩增子测序的研究表明,冬眠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会随着宿主生理状态和食物摄入量的变化而呈现季节性波动。但从宏基因组水平对冬眠动物肠道微生物组在功能上的季节性变化的研究却鲜有耳闻;此外,冬眠宿主肠道黏膜及其免疫屏障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季节性互作机理也尚不明确。因此,扬子鳄是我们研究冬眠引起的肠道菌群结构、功能改变和肠道免疫应答的天然理想模型。本研究中,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和RACE-PCR的方法在扬子鳄基因组scaffold687_1上鉴定到一个长390 kb的β防御素基因簇,由20个新的鳄类β防御素基因(AsBDs,Alligator sinensisβ-defensin genes)组成。通过对扬子鳄β防御素的基因结构、氨基酸序列、系统进化以及组织表达的解析,揭示了扬子鳄旁系AsBDs与哺乳动物α防御素在基因演化和功能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为后续进行的β防御素与肠道微生物的关联研究奠定了基础。针对扬子鳄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我们通过对冬眠期和活跃期的扬子鳄消化道各段(胃、小肠和结肠)内容物和粪便样品进行16S rRNA V3-V4高变区扩增子测序,并对粪便样品进行宏基因组de novo测序,以揭示其肠道微生物在优势菌群组成、菌群结构、群落多样性和预测功能上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并探讨了扬子鳄AsBDs在肠道组织中的季节性表达模式与肠道菌群的关系。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扬子鳄β防御素基因簇包含6个鸟类同源的直系AsBDs和9个爬行动物特有的旁系同源AsBDs。旁系AsBDs拥有一段较长的(36~60个氨基酸)连接肽段(Pro-piece),与哺乳动物α防御素的长连接肽段序列特征极为相似。由于二者拥有长度相当的氨基酸序列,致使旁系AsBDs和哺乳动物α防御素在电荷数和疏水性等理化性质上也保持高度的相似性。(2)旁系和直系AsBDs的“信号肽-连接肽”区段所受选择压力无明显差异(旁系:ω=0.759;直系:ω=0.604,p=0.471),二者ω值均小于1,经受纯化选择。旁系AsBDs成熟肽的ω值则显著高于直系AsBDs成熟肽(旁系:ω=1.208;直系:ω=0.499;p=0.034),表明旁系AsBDs成熟肽经历了更强烈的正选择压力;与哺乳动物α防御素成熟肽的进化方向一致。进化树结果显示旁系AsBDs与哺乳动物α防御素聚为一枝,暗示α防御素在进化上可能起源于爬行动物旁系AsBDs。(3)扬子鳄β防御素基因在各器官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的特征。总体上,各AsBDs在消化道、脾、肝和肾等部位的表达量较高,在肌肉、胆囊和心脏中表达水平相对较低。旁系AsBDs在肠道各段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直系AsBDs在肠道相同部位的表达量,与同样在肠道中具有高表达特点的α防御素相似,暗示二者在表达和功能上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4)通过16S rRNA扩增子测序我们在扬子鳄肠道中鉴定到41个细菌门类和3215个OTUs。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硬壁菌门(Firmicutes)为扬子鳄肠道微生物门水平的四大优势菌门,共同占比超过80%。基于宏基因组de novo测序,我们在扬子鳄粪便样本中共鉴定到51个细菌门和3907个细菌种,优势菌群在门和属水平上的分布情况与16S rRNA扩增子测序结果一致。(5)通过对不同季节的所有24个肠道微生物样本进行主成分分析(PCoA)、聚类分析(UPGMA)、相似性检验(ANOSIM)和典型相关性分析(CCA),结果均显示冬眠期和活跃期的扬子鳄肠道菌群在组成和结构上存在明显季节差异。环境温度和冬眠禁食是塑造扬子鳄肠道微生物群落的两个主要环境驱动因子。此外,考虑到活跃期扬子鳄的粪便与结肠处微生物群落在组成和结构上具有的较高相似度,我们提出在对濒危动物的肠道微生物进行研究时,建议使用粪便样本替代结肠样品的非损伤性取样策略。(6)拟杆门菌(Bacteroidetes)及其分类下的拟杆菌属(Bacteroides)是冬眠期扬子鳄肠道中显着大量富集的冬眠特异微生物群落,占比分别达到57.95%和55.82%。该门类的微生物具有强大的降解利用宿主来源底物——粘蛋白糖苷(Mucin glycan)的能力。基于CAZy数据库注释结果,我们总共在扬子鳄肠道宏基因组中鉴定到193个碳水化合物酶家族(CAZymes families)和458个碳水化合物酶(CAZymes)。其中有14个涉及降解和结合粘蛋白糖苷的碳水化合物酶家族和28种粘蛋白寡糖降解酶(Mucin oligosaccharide-degrading enzymes)在冬眠期显着富集,且其相对丰度显着高于活跃期。我们在细菌和宏基因组水平揭示了冬眠期肠道特异性微生物通过降解利用宿主来源的粘蛋白糖苷维持生命,以适应宿主冬眠禁食期间肠道内食物匮乏的分子机制。(7)活跃期扬子鳄消化道后段聚集着高丰度的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微生物(20.37%~41.22%),具有典型的食肉动物肠道微生物群落特征。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分类下贡献了95%占比的是一种具有蛋白水解功能的细菌——Cetobacterium somerae,该菌在活跃期消化道后段大量富集,其相对丰度显着高于冬眠期(活跃期vs.冬眠期:小肠:17.81%vs.0.09%,p=0.05;结肠:31.40%vs.0.35%,p=0.002;粪便:33.91%vs.0.81%,p=0.038)。除了高丰度的C.somerae,我们还检测到其它20种同样具有水解蛋白质、多肽和发酵氨基酸能力的细菌在活跃期扬子鳄肠道内显着富集,表明活跃期正常进食的扬子鳄肠道内大量聚集的蛋白质降解微生物以适应宿主高蛋白的饮食结构,对动物源性食物的细菌性降解和发酵有利于宿主对营养物质更高效地消化利用。(8)扬子鳄肠道内病源微生物分布和免疫相关基因季节性表达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扬子鳄肠道中检测到机会病原菌在不同季节均有分布,但活跃期肠道中存在更多的常见致病菌和病毒序列(活跃期vs.冬眠期:4.03%vs.0.04%)。叁个旁系β防御素(AsBD105α,105θ和105α)和MHC I1327基因在冬眠期肠道组织中的显着性高表达可能是应对冬眠期细菌性粘蛋白降解导致黏膜屏障减弱的免疫补偿机制;直系β防御素(AsBD5,AsBD10和AsBD13)、MHC beta和TLR-2基因的表达量则在活跃期显着地高于冬眠期,以抵御活跃期肠道内更多的病源微生物的入侵。得益于肠道免疫基因与肠道菌群的季节性互作反馈机制,扬子鳄得以维持肠道微生态系统的稳态并保障机体的健康。综上所述,扬子鳄β防御素基因簇的解析为后续研究其它动物类群尤其是爬行动物β防御素的进化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为理解我国特有珍稀动物扬子鳄的免疫适应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对未来开发新的抗生素类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依据。同时,在濒危动物的系统性保护工程中,我们呼吁相关从业人员应更多地关注动物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保护。扬子鳄肠道微生物组的研究结果在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以及“宿主-微生物”共生体在能量代谢和免疫应答方面的互作机理具有重要实用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6-01)

魏薇[6](2019)在《马、驴、马骡β-防御素1基因克隆、体内表达及原核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防御素作为机体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各种组织器官的上皮细胞中,是一类富含半胱氨酸的阳离子内源性抗菌肽。防御素不仅可以直接抵抗病原微生物,而且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虽然人们对于大多数哺乳动物β-防御素1的结构、功能及表达等都有所研究,但对于马、驴、马骡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根据NCBI公布的马、驴的β-防御素1cDNA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T-PCR和cDNA末端快速克隆技术(RACE)获得了马、驴、马骡基因序列。通过RT-qPCR(RealTime QuantitativePCR)检测叁种动物各个组织器官(舌、气管、食管、肺、胃底、十二指肠、幽门、空肠、回肠、直肠、结肠、膀胱、肾、脾、脊髓)β-防御素1的表达水平。建立了β-防御素1的原核表达系统,原核表达产物抑菌,为今后防御素生物产业化奠定了理论基础。1.驴、马、马骡β-防御素1基因全长分别为501bp、449bp、474bp。对比UniProtKB数据库中已有的mRNA,发现马、驴、马骡处于同一个进化阶段,确定了马、驴、马骡之间的同源保守性。通过与其他哺乳动物(大鼠、黑猩猩、褐家鼠、猪、山羊、绵羊、狗)氨基酸的对比与进化树的构建,确定了马的β-防御素1在哺乳动物中的进化地位,并找出了由207bp组成的开放读码框(ORF),该ORF编码69个氨基酸残基,其中包括信号肽(1-22)、前片段(22-33)、以及成熟肽(33-69),在成熟肽的特定位置含有6个半胱氨酸残基。2.Real-time qPCR方法检测了防御素在马、驴、马骡叁种动物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结果显示防御素在叁种动物的各个器官的粘膜层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驴的幽门部、驴皮以及肾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器官;在马的心、肾、胃底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器官。而与其他器官相比,马骡的胃底、食管、肾的表达量最高。防御素在叁种动物消化道及肾表达明显偏高,说明防御素的表达可能与其食性有关。3.利用与类弹性蛋白ELP(Elastin-Like Protein,ELP)共同融合表达方法成功构建了 eBD-1(马β-防御素1)原核表达系统。通过相关软件对合成的eBD-1-ELP的基因进行优化,合成该基因后,将其成功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2b。构建获得了融合重组质粒pET-22b-eBD-1-ELP,通过不同温度及不同浓度IPTG诱导融合蛋白表达。SDS-PAGE结果显示在37℃、25℃、18℃融合蛋白均能表达,在37℃,IPTG浓度为0.5 mM/L诱导6h,且蛋白纯化缓冲液pH值为8.2时,融合蛋白表达量最高。经过对蛋白进一步纯化、浓缩等成功获得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菌作用的马β-防御素eBD-1。(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史瑞军[7](2019)在《鸡β-防御素Gal-4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重组蛋白抑菌活性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防御素是伴随着人们对抗生素毒副作用的逐渐认识而发展起来的,许多防御素对细菌、真菌、病毒等均具有抑制作用,不易产生耐药性,稳定性良好,可制成新型抗菌药物或用于饲料添加剂和食品防腐剂等。目前对禽类β-防御素的研究比较热门,许多鸡β-防御素已被克隆和表达,并且通常具有抗菌活性,但对鸡β-防御素Gal-4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的研究未见报道,笔者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了Gal-4的重组蛋白,并对其抑菌活性进行鉴定,最后利用这种蛋白进行了细菌感染小鼠的预防及治疗研究。为开发新型的抗菌药物做出了一定贡献,为筛选和鉴定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防御素提供了实验基础,为Gal-4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提供了很好的实验依据。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从鸡骨髓中提取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鸡β-防御素Gal-4成熟肽区基因,将目的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的BamHI和HindIII双酶切位点上,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0a-Gal-4,转化于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中,菌液经IPTG诱导表达后进行SDS-PAGE与Western blotting检测,并对重组蛋白进行Ni柱亲和层析纯化与脱盐浓缩处理。结果表明,成功扩增了大小为148 bp的目的基因,并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30a-Gal-4,经诱导表达后可检测到大小在14 kDa左右的目的蛋白。经纯化后得到浓度为0.8 mg/mL的重组蛋白,SDS-PAGE显示在14 kDa左右出现了清晰的目的条带。为了鉴定重组蛋白Gal-4的体外抑菌活性,使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采用打孔法和细菌生长曲线法鉴定重组蛋白Gal-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重组蛋白Gal-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均出现了良好的抑菌效果。把重组蛋白Gal-4作为一种新型抗菌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模型,结果发现重组蛋白Gal-4在小鼠体内发挥了良好的杀菌作用,起到了一定的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塔里木大学》期刊2019-06-01)

邓启亮[8](2019)在《rs3129891和rs77005575位点突变基因型同IBD患者肠粘膜中α-防御素的减少表达相关》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炎症性肠病(IBD)是肠道的一种慢性特发性炎症,根据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主要表现形式。目前越来越认可的一种观点认为,肠道抗菌肽表达减少导致的无效细菌清除是触发并维持IBD患者中观察到的异常免疫应答的重要因素。人肠道抗菌肽主要由人肠道α-防御素,少量的溶菌酶和分泌型磷脂酶A2(SPLA2)组成。基因型-表型相关研究表明,NOD2突变(SNP8,rs2066844;SNP12,rs2066845;SNP13,rs2066847)与回肠CD相关。在携带这些突变的CD患者中,肠粘膜α-防御素的表达的明显减少,在存在SNP13突变时减少的水平更加显着。然而,在结肠CD和UC患者中,哪些基因变异与抗菌肽的粘膜表达有关,尚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为探讨哪些遗传变异可影响结肠CD和UC中粘膜抗菌肽的表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收集结肠CD和UC患者肠粘膜组织,检测它们的抗菌肽表达水平,然后比较这些抗菌肽表达同22个1BD相关SNP的基因型之间的相关性。这些SNP包括rs2066844,rs2066845,rs2066847,rs35261698,rs2172252,rs3197999,rs4151651,rs6930777,rs77005575,rs9268832,rs3129891,rs3115674,rs2066842,rs10885394,rs10885395,rs3814570,rsl 1209026,rsl 1805303,rs 12212067,rs2241880,rs2542151,rs7234029。方法患者16例健康查体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科的42例UC和60例CD患者为实验组。常规结肠镜检查时收集这118患者的结肠组织,其中UC和CD患者,分别收集他们的炎症肠粘膜和非炎症肠粘膜组织。收集的肠粘膜组即刻放入液氮中保存。突变分析收集的肠道粘膜组织剪碎后,使用TaKaRa的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DNA,提取的DNA使用SEQUENOM的MassARRAY MALDI-TOF方法检测22个IBD相关的SNP的位点核酸信息。实时PCR分析收集的肠道粘膜组织剪碎后,使用TaKaRa的RNAiso Plus Kit试剂盒提取总RNA,使用TaKaRa的PrimeScript RT reagent Kit试剂盒合成cDNA,最后的qPCR使用Roche的LightCycler 480 System系统完成。18SrRNA作为内参。使用2-ACT方法分析数据。统计分析实验结果的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统计学意义,当方差齐时,用Tukey的多重比较法分析,当方差不齐时,则用Dunnett T3的多重比较法分析。当P<0.05时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SNP突变分析我们总共分析了 118个样品的22个SNP信息,包括16个对照组,42个UC和 60个CD患者,在 118个样品中 SNP rs2066844,rs2066845,rs2066847,rs11209026,rs4151651,rs6930777 没有发现突变基因型,而在 rsl1805303,rs12212067,rs2241880,rs2542151,rs7234029,rs35261698,rs2172252,rs3197999,rs77005575,rs9268832,rs3129891,rs10885394,rs10885395,rs3814570中则发现了突变基因型。此外,在对照中没有发现rs77005575的纯合突变基因型CC,也没有发现rs3129891的纯合突变基因型AA。另外,只在CD患者的样品发现有rs2066842的突变基因型,只在对照组样品中发现有rs3115674的突变基因型。2.携带rs3129891突变基因型的IBD患者的结肠粘膜中HD5和HD6基因表达降低,而溶菌酶和SPLA2基因表达无差异3.携带rs77005575突变基因型的UC患者的结肠粘膜中HD5和HD6基因表达降低,而溶菌酶和SPLA2基因表达无差异4.携带rs77005575突变基因型的CD患者中HD5,HD6,溶菌酶和SPLA2基因表达无差异5.CD患者结肠组织中抗菌肽基因表达不受NOD2rs2066842基因型影响结论rs3129891和rs77005575位点突变基因型同IBD患者肠粘膜中α-防御素的减少表达相关。(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9-05-17)

铁宇娟,刘陶林,蔡卉,王东阳,刘志平[9](2019)在《蓝狐β-防御素1基因(vBD1)的真核表达及其抑菌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蓝狐β-防御素1 (vBD1)蛋白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通过PCR扩增获得蓝狐v BD1基因的编码区全长序列,利用生物学软件对蓝狐v BD1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构建了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 PIC9K-v BD1,电转化至毕赤酵母菌株GS115,鉴定阳性的重组酵母菌经甲醇诱导表达,对表达目的蛋白进行了抑菌活性研究。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蓝狐v BD1蛋白的叁级结构与人类β-防御素1 (hBD1)序列相似性达63.89%。Tricine-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结果显示,蓝狐v BD1蛋白在毕赤酵母中能够分泌表达,诱导96 h其表达量最大。CFU计数法结果显示,终浓度为60μg/mL和120μg/mL的v BD1重组蛋白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分别为22.92%和29.17%,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28.40%和30.18%,抑菌活性均在12 h达到最佳。本研究为探究蓝狐v BD1蛋白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白辉杨[10](2019)在《紫苏防御素和茉莉酸羟基甲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苏(Perilla frutescens)在中国约有2000年的种植历史,是常见的食用、药用植物。紫苏叶、梗、果均可入药,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植物防御素(Plant defensins)是抗菌肽家族的主要成员,是植物先天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结构上相似,但序列差异较大,这决定着它们功能的多样性。虽然几乎每种植物都有一系列编码防御素的基因,但许多对特定的病原体无效而导致植物易感染疾病。因此,深入研究各种植物防御素的性质和确切的抗菌作用,并将这些数据整合,可以为设计针对特定病原体的抗性基因提供参考。茉莉酸羟基甲基转移酶(jasmonic acid carboxyl methyltransferase,JMT)是植物茉莉酸甲酯生物合成的关键酶,JMT通过调节茉莉酸及其衍生物的浓度,在植物防御和发育及相应各种胁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将来自紫苏种子的防御素和茉莉酸羟基甲基转移酶基因应用于改良作物品种,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食品安全性以及良好的抗性。本研究通过对紫苏防御素和茉莉酸羟基甲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及构建植物表达载体进行遗传转化,对紫苏防御素和茉莉酸羟基甲基转移酶基因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因克隆得到了7个紫苏防御素基因,分别命名为PfDEF1-PfDEF7。他们均为Ⅰ类植物防御素,和拟南芥AtPDF2类植物防御素相似。组织特异性分析发现PfPDF1、PfPDF2和PfPDF4在茎、叶、花、种子中均有表达,PfPDF3在叶和种子中表达,PfPDF5、PfPDF6和PfPDF7只在种子中表达。遗传转化得到了PfDEF2的转基因油菜。2、基因克隆得到了1个紫苏茉莉酸羟基甲基转移酶基因,命名为PfJMT。PfJMT在紫苏根和茎中的相对表达量最低,叶和花中的相对表达量比根和茎中略高,在开花后5d的种子中的表达量最高,并且随着种子的发育表达逐渐下调,说明JMT在种子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使用外源MeJA和SA处理的紫苏根、叶组织中,PfJMT表达均显着下调,这一结果支持JMT可能不直接参与防御反应,而是通过调节JA水平间接参与植物防御的理论。遗传转化得到了PfJMT的转基因烟草。(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免防御素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以3个防御素基因(AvBD4、AvBD5、AvBD14)为鸡沙门菌易感性候选基因,以瓢鸡成年鸡沙门菌阳性群体与阴性对照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序列测定和双向PCR扩增特异等位基因标记(Bi-PASA)技术,分析了3个防御素基因变异与沙门菌易感性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瓢鸡每个防御素基因编码区均检测到一个引起氨基酸变异的多态位点,分别建立了3个防御素基因的Bi-PASA分子标记;AvBD5基因A799G位点与瓢鸡沙门菌易感性的相关性达到极显着水平(P=0.0039),AvBD14基因的A2096T位点达到显着水平(P=0.017),而AvBD4相关性不显着(P=0.599);根据比值比(OR)与95%CI确定了每个防御素基因的保护基因型与易感基因型。研究结果对阐明防御素基因与沙门菌易感性的关系以及建立沙门菌抵抗力鸡群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免防御素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杨娇娇,陈翠娥,孙媛媛,郭金余,狄天伟.重组人β防御素-2基因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新生鼠肺泡及肺血管发育的影响[J].浙江医学.2019

[2].黄梦阳,李杨,张林云,陈多珍,富国文.瓢鸡3个防御素基因(AvBD4、AvBD5、AvBD14)的Bi-PASA分子标记与沙门菌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家禽.2019

[3].郭敏,赵子雅,王瑞宁,郑晓宁,彭永东.北极狐β-防御素103基因(CBD103)启动子活性及转录调控元件分析[J].生物工程学报.2019

[4].卓儒浩,夏琴,龙祥宇,蓝恒源,瞿秋红.巴马香猪β-防御素-2基因克隆、序列分析及热应激条件下的表达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9

[5].唐刻意.扬子鳄β防御素基因家族的解析及其肠道微生物冬眠适应性宏基因组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9

[6].魏薇.马、驴、马骡β-防御素1基因克隆、体内表达及原核表达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7].史瑞军.鸡β-防御素Gal-4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重组蛋白抑菌活性检测[D].塔里木大学.2019

[8].邓启亮.rs3129891和rs77005575位点突变基因型同IBD患者肠粘膜中α-防御素的减少表达相关[D].南方医科大学.2019

[9].铁宇娟,刘陶林,蔡卉,王东阳,刘志平.蓝狐β-防御素1基因(vBD1)的真核表达及其抑菌活性分析[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9

[10].白辉杨.紫苏防御素和茉莉酸羟基甲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

标签:;  ;  ;  ;  

免防御素基因论文-杨娇娇,陈翠娥,孙媛媛,郭金余,狄天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