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笛类乐器是人类最早发明的旋律性乐器之一。虽然当今世界上的大部分民族都在使用笛类乐器,但是它们的形制结构与演奏方式都互有差异,由于地理原因,制作材质也不尽相同,如中国盛产苦竹、紫竹(中国竹笛),印度盛产薄竹(印度班苏里笛),中东地区盛产芦苇(奈依)等。然而挖清孔、覆笛膜(芦苇膜)这一独特发明令笛类乐器更具特色,迄今为止,笔者发现的笛类乐器中,只有中国的竹笛与韩国的大笒有清孔并覆有笛膜。中国竹笛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的特色,发音委婉动人。古人谓之“荡涤之声”,故以前笛有“涤”之名,此后又有“篴”、“姑洗笛”、“大横吹”、“小横吹”、“长笛”、“笛子”、“竹笛”、“膜笛”等称谓。有关竹笛的按孔数的记载也是从三孔到八孔都有,但是从现代出土的文物我们可以发现,战国、汉代、唐代流行的笛子大多为七个按孔,到宋以后开始流行六个按孔的笛子。就其分类而言,现代竹笛主要分为曲笛、梆笛、低音笛三大类。大笒是统一新罗王朝时期的三种竹制管乐器(大笒、中笒、小笒)之一。当时使用的大笒是正乐大笒,本文研究的是现在使用的散调大笒。韩国“大笒”是从中国唐代引进,根据“唐笛”改制而成。大笒在韩国音乐史上传承不断,并在韩国音乐中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很多历史记录中却很少看到人们使用“大笒”这个名字。“大笒”的名称最早出现是在《三国史记》的《乐志》中,其中有记载三弦和三竹,大笒就是三竹之一。大笒的构造从朝鲜后期开始到现在的传承过程中,长度变长,吹口变宽,音域也变低,演化成了现在正乐用的大笒。大笒与竹笛的形制、演奏等方面与竹笛极为相似,但是也稍有不同。虽然大笒和竹笛一样也贴有独具特色的笛膜,但是笛膜的选择、贴制方法、发出的音效与竹笛都有不同之处。针对这些情况,本文较系统的介绍了中国竹笛与韩国大笒各自的起源、发展沿革、材质构造、演奏技巧、音乐名家等方面,分析研究了两种乐器在各个方面中存在的异同,并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韩国民俗乐器“大岑”研究[J]. 北方音乐 2015(16)
- [2].韩国笛箫初探[J]. 黄河之声 2010(23)
- [3].“横笛”古今说(二)[J]. 乐器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