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巴马地域建筑设计研究

广西巴马地域建筑设计研究

论文摘要

“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各地区的交流,它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与此同时,由于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地域之间的差异正在迅速缩小,文化“转变”的周期也被缩短,“文化趋同”现象越来越普遍。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原有的地域文化已消失殆尽,城市变得平庸乏味,丧失了曾经的文化与特色1。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全球化”推动文化进步的同时,它也带来了对地域文化的破坏。地域文化是该地区建筑特色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而“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趋同”必然导致了地区间的“建筑趋同”。而长期依赖于地域文化形成、发展的建筑文化、建筑风格、场所感也因缺少了生存的根基而逐渐消亡2。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世界长寿之乡”——巴马受地理、气候、经济、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建筑。过去由于交通等因素的制约,巴马与外界的交流十分有限,其独特的地域建筑得以较为完好的保留。而近些年来,当地政府借助其“世界长寿之乡”的巨大影响力,大力打造“长寿旅游”,启动了许多大型的旅游建设项目,使得巴马这片“遗落在人间的净土”变得越来越喧嚣。伴随着传统地域建筑的纷纷倒下,一座座毫无地域特色的建筑拔地而起,巴马独特的地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以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为基础进行基于巴马地理、气候、经济、文化的地域建筑设计策略研究有利于我们通过建筑设计体现巴马的地域特色,保护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并理解这些因素在当代地域建筑创作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本论文按照如下逻辑展开:明确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及研究方法有利于研究的开展。因此,在论文的第一部分,笔者对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批判性地域主义思想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因而在论文的第二部分,笔者对批判性地域主义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以及不同时期批判性地域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梳理与总结,以此概括出基于批判性地域主义思想的建筑设计策略,并通过数个当今典型的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实例加以说明,并提出了自己对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理解与思考。巴马原生态建造技术及地域适应性策略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笔者多次前往巴马进行深入的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并获得了大量涵盖巴马地理、气候、经济、文化背景、传统聚落选址与布局、地域建筑材料、传统建筑空间和传统构筑技术、传统施工组织方式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在论文的第三部分,笔者将这些第一手资料加以整理、归纳,并提出了自己对于巴马原生态建造技术及地域适应性策略的思考。基于上述研究,在论文的第四部分中,笔者以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为基础,对巴马原生态建造技术及地域适应性策略进行提炼与改进,最终提出了基于巴马地理、气候、经济、文化的当代巴马地域建筑设计策略,以此作为本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在论文的附录中,笔者收录了由华中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与日本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基于本课题研究成果合作完成的广西巴马华昱生态养生度假项目规划及建筑设计方案。笔者希望该项目能为在巴马进行的建筑创作提供参考,使巴马在开展大规模建设的同时延续其独特的地域文化。最后,笔者希望本文能为当代地域建筑创作提供有益的参考,从而探索出适应中国特殊地区的地域建筑设计之路。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建筑全球化
  • 1.1.2 地域性建筑思想
  • 1.1.3 我国地域建筑的发展
  • 1.1.4 巴马华昱生态养生度假项目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批判性地域主义的研究
  • 1.3.2 巴马地理、气候、经济、文化的研究
  • 1.3.3 巴马地域建筑的研究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1.4.1 重点
  • 1.4.2 难点
  • 1.4.3 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阅读
  • 1.5.2 实地调查
  • 1.5.3 案例分析
  • 1.5.4 归纳总结
  • 1.5.5 电脑模拟
  • 1.6 本章小结
  • 2 批判性地域主义的综述与思考
  • 2.1 批判性地域主义
  • 2.2 批判性地域主义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 2.2.1 路易斯·芒福德的地域主义思想
  • 2.2.2 楚尼斯和勒费夫尔的批判性地域主义思想
  • 2.2.3 肯尼斯·弗兰姆普顿与批判性地域主义
  • 2.3 基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建筑设计策略
  • 2.3.1 突出建筑的时代感
  • 2.3.2 营造建筑的“场所感”
  • 2.3.3 合理使用新材料与新技术
  • 2.3.4 真实反映建筑的属性
  • 2.3.5 使用生态技术并关注可持续发展
  • 2.4 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实践
  • 2.4.1 伦佐·皮亚诺——吉巴欧文化中心(1993~1998 年)
  • 2.4.2 隈研吾——安藤广重美术馆(1998~2000 年)
  • 2.4.3 吴良镛——菊儿胡同(1987 年至今)
  • 2.4.4 王澍——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一期(2001~2004 年)
  • 2.4.5 李晓东——丽江玉湖完全小学及社区中心(2001~2004 年)
  • 2.5 关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思考
  • 2.6 本章小结
  • 3 巴马原生态建造技术及地域适应性策略的调查与思考
  • 3.1 巴马地理、气候、经济、文化背景
  • 3.1.1 地理环境
  • 3.1.2 气候特征
  • 3.1.3 经济状况
  • 3.1.4 地域文化
  • 3.1.5 关于地理、气候、经济、文化的思考
  • 3.2 传统聚落选址与布局
  • 3.2.1 巴马瑶族传统聚落的选址原则
  • 3.2.2 巴马瑶族传统聚落的空间布局
  • 3.2.3 巴马瑶族传统聚落实例
  • 3.2.4 关于传统聚落选址与布局的思考
  • 3.3 地域建筑材料
  • 3.3.1 生土
  • 3.3.2 木材
  • 3.3.3 石材
  • 3.3.4 竹材
  • 3.3.5 石屑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
  • 3.3.6 关于地域建筑材料的思考
  • 3.4 传统构筑技术
  • 3.4.1 建筑结构
  • 3.4.2 细部处理
  • 3.4.3 关于传统构筑技术的思考
  • 3.5 传统建筑空间
  • 3.5.1 建筑平面
  • 3.5.2 建筑立面
  • 3.5.3 建筑剖面
  • 3.5.4 关于传统建筑空间的思考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地理、气候、经济、文化的当代巴马地域建筑设计策略
  • 4.1 基于自然环境的建筑选址与布局
  • 4.1.1 对地形的回应
  • 4.1.2 对气候的回应
  • 4.2 基于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的建筑外部空间设计
  • 4.2.1 地形的处理
  • 4.2.2 道路与台阶的设计
  • 4.2.3 室外活动空间的营造
  • 4.2.4 水的利用
  • 4.2.5 植被的保护与利用
  • 4.3 基于地域资源与文化的建筑材料应用
  • 4.3.1 生土
  • 4.3.2 木材
  • 4.3.3 石材
  • 4.3.4 竹材
  • 4.3.5 石屑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
  • 4.4 基于地域气候、经济、文化的建筑空间营造
  • 4.4.1 形体设计
  • 4.4.2 水平空间设计
  • 4.4.3 垂直空间设计
  • 4.4.4 立面细部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书
  • 期刊
  • 学位论文
  • 规范
  • 附录1 广西巴马华昱生态养生度假项目——百魔洞养生度假区规划及建筑设计
  • 1 项目背景
  • 2 项目意义
  • 3 建设用地分析
  • 3.1 高程分析
  • 3.2 坡度分析
  • 3.3 坡向分析
  • 3.4 水系分析
  • 3.5 植被分析
  • 3.6 生态安全格局分析
  • 3.7 道路交通分析
  • 3.8 现状居民点分析
  • 3.9 现状景观风貌
  • 3.10 用地范围
  • 4 规划原则
  • 4.1 生态优先、资源保护原则
  • 4.2 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原则
  • 4.3 体现地方文化内涵原则
  • 4.4 提供多样化的高档次养生产品原则
  • 4.5 统一规划、经营和管理开发有序原则
  • 5 规划布局
  • 6 建筑设计原则
  • 6.1 建筑设计
  • 6.2 建筑尺度和体量
  • 6.3 建筑空间形态
  • 6.4 建筑色彩
  • 7 建筑设计
  • 7.1 文化类建筑
  • 7.2 景观类建筑
  • 7.3 居住类建筑
  • 附录2 学位申请人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对批判的地域主义再思考——以张珂建筑作品为例[J]. 华中建筑 2020(01)
    • [2].建筑材料在地域主义建筑中的运用初探[J]. 建筑与文化 2020(02)
    • [3].从批判的地域主义视角解读李晓东建筑设计思想[J]. 建筑与文化 2020(02)
    • [4].吉林省新农村中的新地域主义设计原则探讨[J]. 门窗 2017(08)
    • [5].20世纪当代建筑地域主义理论的重建与争论[J]. 建筑师 2018(05)
    • [6].地域主义在西方的学术发展脉络[J]. 建筑与文化 2014(05)
    • [7].批判的地域主义:当代建筑新路径?[J]. 广西城镇建设 2013(03)
    • [8].批判性地域主义思想内核探析[J]. 艺术探索 2012(01)
    • [9].浅谈对批判地域主义的理解[J]. 华中建筑 2011(05)
    • [10].后现代主义文化影响下的景观地域主义分析[J]. 中国城市林业 2011(06)
    • [11].此时此地——浅析批判的地域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J]. 室内设计 2010(01)
    • [12].文学地域主义[J]. 外国文学 2010(04)
    • [13].场所与归宿感——全球化背景下的批判地域主义[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9(02)
    • [14].浅谈批判的地域主义及思辩[J]. 山西建筑 2008(03)
    • [15].关于批判的地域主义两种现象的质疑[J]. 山西建筑 2008(06)
    • [16].对批判的地域主义和地域性的认识[J]. 山西建筑 2008(08)
    • [17].批判的地域主义之中国思考[J]. 中国科技财富 2008(04)
    • [18].基于新地域主义理念的荆楚风格建筑设计——以宜昌市龙泉古文化街为例[J]. 华中建筑 2017(10)
    • [19].新地域主义初探——以风景建筑为例[J]. 江西建材 2014(09)
    • [20].消隐与显现——批判的地域主义的两种表现形式[J]. 中外建筑 2012(01)
    • [21].批判性地域主义视野下的山东省景观建设初探[J]. 大众文艺 2011(10)
    • [22].批判的地域主义与景观设计实践[J]. 上海工艺美术 2011(04)
    • [23].对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的回溯性简介[J]. 室内设计 2010(06)
    • [24].从“新地域主义”概念透视南通未来建筑的方向[J]. 大众文艺(理论) 2008(11)
    • [25].从建筑师视角走向使用者视角的地域主义[J]. 新建筑 2018(06)
    • [26].从文学地域主义的视角探究《小镇畸人》中地方感的缺失[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6(01)
    • [27].山水城市——中国式的批判性地域主义[J]. 华中建筑 2009(05)
    • [28].基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家庭旅馆空间设计研究[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6(02)
    • [29].用新地域主义创作换千城一面旧貌[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
    • [30].新地域主义建筑及其设计实践——以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作品为例[J]. 建筑与文化 2008(09)

    标签:;  ;  ;  ;  

    广西巴马地域建筑设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