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不断扩张,小城镇面临着提高土地利用率、发展新产业、原有住房拆迁等问题。而当今小城镇的住宅建设或是对大城市的邯郸学步,或是毫无目的的乱拆乱建,笔者通过对几个小城镇住宅区的调研,发现了由设计阶段产生的文脉割裂、资源浪费,进而导致一些潜在的社会矛盾与问题。小城镇中所照搬的大城市居住小区模式所创造出的“封闭、安全、安静”的居住氛围,无法适应失去生活来源、早已形成较亲密的邻里关系的小城镇原住居民们,他们的生活方式在发生巨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借鉴国外住区规划中占据主导的街区型住宅模式,并尝试挖掘中国传统居住空间的内涵,从居住区城市设计、分配与集合方式、住宅单体的立面、差异性所带来的文化与经济价值,等几个角度出发,尝试思考小城镇保障性住宅居民新的生活方式与城镇形态。本文的重点在于通过发展时序的时间关系对应小城镇住区的不同形态进行思考,尝试探索出一种小城镇居住街区的基本模式以改善与适应小城镇居民的生活、恢复小城镇原有文化与建立新的居住区场所活力。所谓居住街区的本质,它并不只是一个路网结构、一个住宅体量的组合方式。它是一个城镇开放热情、兼容并包、官民混居的态度,它无法被建筑师简单的复制粘贴,无法被开发商分为高、中、低密度区而适应市场销售,但它是我们每个人心中对交往与爱的渴望在现实世界的载体。困难只是在我们逃避它的时候它才顽固的阻碍着我们。当我们放弃对未来的恐惧,真正的把城市、人心开放而相互交融,所有磨难只是社会发展到成熟、稳定的的宝贵财富。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的范围和内容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4 相关概念与理论1.5 研究的方法1.5.1 文献查阅法1.5.2 实例调研法1.5.3 分析比较法1.5.4 技术路线第二章 居住区与街区的概念与内涵2.1 城市住区规划的居住区模式2.1.1 居住小区模式的产生与发展2.1.2 居住小区模式带来的问题2.1.3 和谐社区的街区概念2.2 中国古代城市的街区化2.2.1 中国古代的城市的里坊制2.2.2 中国古代的城市的街坊制2.3 国内实例与实践介绍2.3.1 唐山机场新区2.3.2 中山万科城市风景2.4 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介绍2.4.1 佩里(C.Perry)的邻里住区理论2.4.2 新城市主义思想2.4.3 精明增长2.4.4 PUD(Planned Unit Development)整体开发模式2.4.5 日本幕张的新城建设模式2.5 本章小结第三章 小城镇回迁区的问题与住宅街区模式的机遇3.1 大连黄泥川居民回迁区(居住小区模式)调研3.2 开发区得胜镇、大李家镇调研情况分析3.3 小城镇回迁区住宅存在的突出问题3.4 小城镇回迁区住宅居住街区模式的机遇3.4.1 以产业为导向的充满活力的街道3.4.2 既有邻里关系在设计中的利用3.4.3 小城镇的特色文化在居住街区模式下的继承和发展3.5 本章小结第四章 小城镇住宅街区模式中街道空间设计方法研究4.1 小城镇住宅居住街区的设计原则4.1.1 "主开放,次封闭"原则4.1.2 "主步行,次车行"原则4.1.3 农作物作为景观资源的原则4.1.4 增加住宅多样性与群众参与的原则4.1.5 服务设施有针对性的原则4.1.6 尊重地域性文脉的原则4.1.7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4.2 小城镇住宅居住街区的道路结构4.3 小城镇住宅居住街区的街道空间设计4.3.1 街区地块布局4.3.2 小城镇回迁区居住街区的功能混合4.3.3 小城镇住区街道的功能分区布局4.3.3.1 小城镇住区中的商业设施配置4.3.3.2 小城镇住区中的景观设施配置4.3.4 小城镇住区街道界面空间环境4.3.4.1 街道界面的分型结构4.3.4.2 视线与交往4.3.4.3 建筑立面4.4 小城镇住宅街道的细部设施4.5 小城镇住宅居住街区模式的初步构建4.6 小城镇住宅小高层居住街区模式的设计尝试4.7 小结第五章 小城镇住宅街区模式中街区单元的相关讨论5.1 居住功能与非居住功能的混合方式5.1.1 独立式5.1.2 并置式5.1.3 叠加式5.1.4 混合式5.1.5 街区单元形态5.1.6 小城镇街区单元的多层组团"N+1"模式设计5.2 街区单元之间的组合方式5.2.1 分形结构连接单元5.2.2 以路径为主导连接单元5.2.3 混合方式连接单元5.2.4 立体的街区化5.3 街区的管理模式5.4 街区模式实行的几种方式5.5 本章小结第六章 小城镇保障性住宅街区模式的可持续发展与展望6.1 功能的转化与更新6.2 小城镇文化的继承与发展6.3 结语参考文献图表来源致谢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小城镇论文; 居住街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