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辖区政府治理研究](https://www.lw50.cn/thumb/4a5f8437e9920da47044b77f.webp)
论文摘要
整体性治理理论是继治理理论产生之后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在一定程度上,整体性治理理论是对传统治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从面临的问题、支持性条件和理论工具本身的分析力三方面来看,以整体性治理理论分析中国地方政府变革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市辖区政府的运行是中国地方政府运行的重要一环。明确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现阶段中国地方政府运行所遵循的基本逻辑,有利于为市辖区政府治理的分析奠定宏观的基础。纵向行政发包与横向政府间竞争并存,行政性分权与地方政府横向集权并存,实际运行中走向偏颇的官员政绩考核机制与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并存,强激励机制与弱监督机制并存,这些基本体现了现阶段中国地方政府运行的基本逻辑。现阶段,市辖区政府治理中的“权力碎片化”问题主要体现为市区两级政府职能交叉和机构设置重叠,及以事权与财权为核心的权力摩擦。市辖区政府治理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主要是,市辖区政府治理受地方政府治理基本逻辑的制约,是地方政府治理行政目标责任制、晋升锦标赛、压力型体制及政绩考核机制的参与主体,但是却不具有独立的主体资格。在一定程度上市辖区政府治理的困境是整体政府治理困境的一个缩影,假如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逻辑没有根本改变,徒然要求市辖区转变政府职能是很难做到的。现有的以政绩考核为代表的激励机制使市辖区政府在经营者和管理者两种角色之间挣扎,其角色定位始终得不到明确。市辖区政府在职能上回归公共管理的本位,则不仅其特有的尴尬会得到根本性解决,其与市级政府的权责摩擦也将得到大幅度缓解。从整体性治理视野下看待市辖区政府治理改革,不仅需要在政府管理系统内部调整市区两级政府的纵向关系,加强市辖区政府内部机构整合,也需要建构以市辖区政府为核心、以社会组织与市场机制为补充的公共治理体系。整体性治理视野和整体性治理的解决方案有利于远近兼顾、标本兼治,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碎步前行,逐步夯实公共治理结构的基础,提升公共治理的质量。但问题的另一面是,整体性治理的思路,无疑对于政府的理性能力、政策制定能力以及决心和魄力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1章 绪论1.1 选题目的及意义1.1.1 选题背景1.1.2 选题目的1.1.3 研究意义1.2 文献综述1.2.1 相关概念界定1.2.2 文献综述1.3 研究设想与研究方法1.3.1 研究设想1.3.2 研究方法1.4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1.4.1 研究的重点、难点1.4.2 主要创新点第2章 整体性治理理论及其适用性2.1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兴起2.1.1 传统治理理论的提出和内涵2.1.2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提出2.1.3 整体性治理与传统治理理论的关系2.2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2.2.1 整体性治理的理论指向2.2.2 整体性治理的内涵2.3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适用性分析2.3.1 中国地方政府运行中的权力“碎片化”问题2.3.2 中国地方政府治理的发展具备整体性治理的基本条件2.3.3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理论优势第3章 现阶段中国地方政府运行的基本逻辑3.1 纵向行政目标责任制与横向竞争3.1.1 压力型体制与行政目标责任制3.1.2 地方政府间的横向竞争3.2 行政性分权与地方政府的横向集权3.2.1 行政性分权3.2.2 地方政府的横向集权3.3 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机制及激励-监督机制3.3.1 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机制3.3.2 地方政府官员的激励机制3.3.3 地方政府官员的监督约束机制3.4 地方政府的自主性扩张3.4.1 地方政府自主性的概念3.4.2 地方政府自主性过度导致的行为失范3.5 对现阶段地方政府运行基本逻辑的评价3.5.1 现阶段地方政府运行基本逻辑的成效3.5.2 现阶段地方政府运行基本逻辑的弊端3.5.3 未来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基本方向第4章 地方政府运行中的市辖区政府治理4.1 市辖区政府的历史沿革4.1.1 市辖区政府的萌芽时期(1911—1949年)4.1.2 市辖区政府的生长发育时期(1949—1978年)4.1.3 市辖区政府的快速增长时期(1978—2010年)4.2 市辖区政府的定位与职能4.2.1 市辖区的类别4.2.2 市辖区政府的定位4.2.3 市辖区政府的各项职能4.2.4 市辖区政府的机构设置4.3 市辖区政府治理变革的几种思路4.3.1 弱化乃至撤销区级政府4.3.2 强化区级政府4.3.3 保持现有架构,转变区级政府职能4.3.4 既有思路的不足与问题的实质4.4 市辖区政府治理中存在的问题4.4.1 市辖区本身的类别差异较大4.4.2 市辖区政府治理过程中存在“权力碎片化”问题4.4.3 市辖区政府治理过程中存在“经营者”与“管理者”角色的冲突4.5 市辖区政府治理各种问题的成因4.5.1 现代官僚制的内在特性使然4.5.2 中国行政性分权的特点使然4.5.3 现阶段地方政府运行基本逻辑的作用4.5.4 市辖区政府本身的局限性第5章 影响未来市辖区政府治理变革的关键因素5.1 宏观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5.1.1 我国独特的政治-行政体制的影响和制约5.1.2 中国社会独特的转型进程的影响和制约5.1.3 中国“治理”传统的影响和制约5.2 市辖区政府治理变革滞后于社会支撑条件的发展5.2.1 市辖区政府治理滞后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5.2.2 市辖区政府治理滞后于治理变革发展的需要5.2.3 市辖区政府治理滞后于“省直管县”改革的发展5.2.4 市辖区政府本身的改革阻力5.3 具体影响和制约市辖区政府治理变革的法律制度因素5.3.1 与市辖区有关的一些法律规定不利于市辖区政府治理变革5.3.2 现行的财政税收制度不利于市辖区政府治理变革第6章 整体性治理视野下市辖区政府治理的重塑方略6.1 市辖区政府整体性治理的基本方向6.1.1 协同推进政府-社会-市场的变革而非单纯行政层级调整6.1.2 以宏观制度供给的改变促进地方政府运行逻辑的转变6.1.3 以地方政府运行逻辑的转变带动市辖区政府职能的转变6.2 市辖区政府整体性治理的基本原则6.2.1 由“经营城市”的偏颇观念向治理城市理念转变6.2.2 对市辖区政府治理变革分类别指导6.2.3 以公共物品分层级供给促进市辖区政府职能转变6.2.4 “自上而下”的制度变革与“自下而上”的地方治理创新相结合6.2.5 在官员激励和约束之间保持平衡6.2.6 遵循公共管理的基本规律6.3 市辖区政府整体性治理的制度保障6.3.1 财政体制改革6.3.2 官员激励、考核、监督机制改革6.3.3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6.4 市辖区政府层面整体性治理体系的构建6.4.1 推动市区两级政府纵向关系的调整6.4.2 加强市辖区政府内部机构整合6.4.3 构建以市辖区政府为核心的公共治理体系第7章 结论7.1 基本研究结论7.1.1 整体性治理理论对分析市辖区政府治理具有较高的适用性7.1.2 市辖区政府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地方政府运行的基本逻辑紧密相关7.1.3 市辖区政府角色的准确定位是关键7.1.4 整体性治理的解决方案是一个相对较优的选择7.2 本项研究存在的不足7.3 进一步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参考文献致谢作者简介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市辖区论文; 政府治理论文; 市辖区政府治理论文; 整体性治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