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不能交给企业管理

景区不能交给企业管理

一、风景名胜区不能交企业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刘亚洲[1](2020)在《Y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借此契机,旅游业得以高速发展。风景名胜区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和经济效益占据我国旅游景区的半壁江山,是我国旅游事业的核心要素。然而,相较于住宿餐饮和交通运输等旅游业的其他要素,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发展水平已经严重滞后,主要表现为:执行力差,规划发展不足,政企不分,可持续发展意识不足等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一困境,就要构建一个合理高效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Y风景名胜区作为众多风景名胜区的一员,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同时,本身的管理问题也很多,作为业内的一个标杆性风景名胜区,其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参考价值。因此,本文选取Y风景名胜区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其管理模式的优化。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在对Y风景名胜区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座谈的基础上,对Y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模式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借鉴国内外风景名胜区和现代旅游企业管理模式,为Y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创新提出优化建议,助推Y风景名胜区实现转型升级、二次创业,并为地方风景名胜区或类似旅游公司管理模式改革和创新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研究发现:(1)国内外景区管理经验中可借鉴内容包括:明晰产权,分明职责,融资渠道多元化、与时俱进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完善的监管体系。(2)Y风景名胜区现有管理模式存在管理目标失衡、管理机制效率低下、旅游产品发展模式单一、缺乏配套法律法规等问题,主要原因是产权不够明晰、重开发轻保护造成管理失衡、监管不力、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以及人才缺乏。(3)从宏观层面,Y风景名胜区应形成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五维”管理目标;从中观层面,Y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应形成单一独立集权的管理关系;从微观层面,Y旅游发展公司应以上市为目标,进行以产权为核心的改革,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从保障层面,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监督体系建设等。从而对Y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进行全面优化,并为类似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研究理论添砖加瓦,在实践中提供借鉴和参考。

余晓洁[2](2020)在《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公共服务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家建设服务型政府步伐的不断加快,旅游公共服务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日渐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广泛认同。一个景区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的水平和质量的高低,是衡量其旅游发展水平高下的主要标签和重要尺度。旅游公共服务,己经成为影响旅游决策形成、导引旅游活动开展、保障旅游目的实现、甚至是决定游客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本研究通过新公共服务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等基础上,分析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公共服务的现状、存在问题、分析原因以及解决措施及建议,在此基础上力图构建符合需求、具有特色的地方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从而为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公共服务实践体系,有效供给旅游公共服务,提供理论支点、政策选择、决策依据和备选方案。第一章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风景名胜区、旅游公共服务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对旅游公共服务涉及的相关概念及理论进行说明,第三章梳理了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模式等分析,并通过文献材料、实地走访等方法分析得出了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公共服务的现状,包括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旅游公共信息、旅游公共安全、旅游便民惠民、旅游行政服务水平等五大系统,第四章则通过设计调查问卷,随机选取调查样本,发放问卷获得了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公共服务相应的调查数据,并对数据采用条形图、表格等形式进行了分析统计,通过SPSS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了信度效度分析检验了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第五章则进一步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六章这是旅游公共服务国内外先进经验及启示,第七章是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公共服务解决的措施及建议。经过本文上述的分析及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我国旅游公共服务的水平较低,目前无法满足旅游者的需求;2.旅游公共服务的理论研究不够完善;3.景区旅游公共服务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以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为微观研究对象,为我国景区旅游公共服务提供实践样本。

万渟钰[3](2020)在《旅游景区导向标识系统的绿色设计研究 ——以庐山风景名胜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开始步入第三产业时代,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更加迫切,而旅行迅速成为了多数人娱乐休闲的主要活动,旅游业的发展日渐向好。而正因如此,许多景区对于自身管理建设的目的,往往只是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客流量,这也就导致景区中实际存在的许多公共服务设施并未达标,更谈不上对景区环境的监控。最终,由于大量的游客涌入,旅游景区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从2014开始,游人的出行模式逐渐从跟团游转变为自驾游和散客游,这无疑对景区的基础服务设施又是一大考验,导向标识系统是作为景区面对公众的首要形象代表物,游客在抵达陌生景区时,就已经产生了寻路需求。而在景区导向标识系统中引入绿色设计理念,不仅能够帮助人们运用设计手段创造一个舒适惬意的视觉空间,促进景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协助人们顺利到达目的地,开展深度游,感受大自然。同时,激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欲望,更加高效的解决相关问题,而绿色设计理念的景区导向标识系统是实现景区环保的必备要素。本文对绿色设计以及旅游景区导向标识系统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将其分类、特点以及原则等进行整理和概括。从绿色设计理念中提取“4R1D”设计原则,对现有国内外绿色设计导向标识系统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以便为后续景区导向标识系统的绿色设计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以庐山风景名胜区为例,对其旅游资源进行SWOT态势分析,得出其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总体形势,便于后续深究景区导向标识系统中绿色设计不足的问题源头。通过调查问卷法,分析得出游客对于庐山风景名胜区导向标识系统的绿色设计期望点与缺陷。总结位居前三的选项,游客对景区绿色标识系统设计的期望点为绿色材料、科学布局以及信息的精准性;游客认为目前庐山风景名胜区导向标识系统的缺陷为布局位置不合理、后续维护不到位以及缺乏绿色环保意识。为验证调查问卷出现的相关问题,运用实地勘察法,以庐山风景名胜区中的核心路线为调研对象,以室外步行的散客为研究视角,将路径上的导向标识牌分为四个类别,进行数量、材质以及现状问题的数据统计。并依据前期分析总结的国内外绿色设计导向标识系统的案例经验,结合问卷统计出的导向标识系统不足之处,抓住庐山风景名胜区导向标识系统建设的绿色设计要素,提出科学布局、绿色用材、信息精准化、减量化设计、风格整体统一等策略性建议,并提出针对庐山风景名胜区导向标识系统后期维护的管理建议,促进景区标识系统的绿色理念发展,营造一个安全舒适且绿色环保的旅游景区环境,增强旅游产业魅力与绿色设计理念的结合。

杨泽雨[4](2020)在《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慢行交通设施优化研究 ——以南京市钟山风景区为例》文中指出城市型风景名胜区与城市接壤,边缘缓冲带的道路既具备旅游交通的景观功能,也承担城市居民日常出行需求。在旅游高峰期,有限的道路资源超出承载能力,居民出行与旅游交通的冲突增加了出行延误,降低了道路安全。需要提倡绿色可持续的出行方式,慢行交通作为重要的自行车与轨道交通“B+R”接驳工具,便捷舒适的慢行接驳环境可以引导部分机动车出行的居民和游客转为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城市道路压力。科学合理划设慢行设施有利于引导游客选择出行路径,在旅游高峰期结合交通管制措施可以有效分流,提升旅游体验感。国家提出全域旅游发展计划催生了一系列旅游规划,为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旅游交通带来发展契机,也为城市旅游交通的建设和管理带来新目标,对慢行交通设施优化提出新要求。政府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和更为有利的产业政策,促进增加有效供给,促进中高端产品开发;应增设自行车道、步道等慢行设施,积极将交通基础设施与旅游标志标牌等统一划设,充分体现区域人文特征及旅游特色。通过对城市型风景名胜区的慢行衔接、慢行通道及慢行配套设施进行优化设计,系统为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慢行交通设施优化,保障景区慢行交通安全和顺畅,提升慢行交通品质,全面提升游客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结合统计数据,从边缘缓冲带和景区内梳理游客出行特征,前者从游客自身属性和行为特性入手,后者了剖析不同资源类型的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慢行交通出行时耗。通过图论法探讨旅游交通的空间扩散路径,剖析影响旅游交通空间扩散的相关因素,构建扩建扩散模型以分析旅游交通空间扩散集聚度;旅游交通时间分布特征是以旅游交通季节分布强度指数和日分布强度来表征。选取资源禀赋能力和慢行设施供给能力为指标构建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慢行价值指标,构建旅游慢行重要度模型,并用GIS空间分析法对核心分区内的景点进行分级与可视化。从客流饱和度和旅游交通容量两方面定性分析景区的慢行交通承载能力。归纳总结旅游出行需求层次和诉求,并根据出行诉求提出慢行设施改善目标,包括路权保障、安全顺畅、品质提升和特色营造。对边缘缓冲带上的慢行衔接设施优化,剖析自行车停车换乘机理,通过分析边缘缓冲带上自行车停车需求的影响因素,优化停车生产率模型,提出非机动车停车需求预测模型,并讨论非机动车停车设施的规模和选址;结合科学的慢行交通停车组织以保障慢行衔接的出行安全和通畅。提出的游客平均驻足时间的概念,在上位规划和行业规范基础上提出基于不同资源类型慢行分区通行能力的游步道、骑行道的断面宽度模型。采用多源数据融合的SP+RP调查数据及微博签到数据,并运用研究成果研究钟山风景区的慢行交通设施优化。

何欣[5](2020)在《关山草原风景区运营模式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全域旅游的政策背景下,“全域旅游+乡村振兴”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为处于偏远农村地区的风景名胜区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各地能否选择适当的运营模式成为决定其风景区旅游能否健康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陇县关山草原风景区因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具特色的草原风光,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整体发展水平不够高。因此,本文以关山草原风景区为研究对象,对其运营模式进行优化研究,对于推动关山草原风景区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同类型风景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义。首先,本文在梳理风景区的发展背景、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风景区、风景区运营模式的概念进行界定,引出本文重点研究的是关山草原风景区运营模式;其次,借助实地调查法从管理模式、营销模式、盈利模式、服务模式、人才模式等五个方面对关山草原风景区的运营模式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合关山草原风景区游客满意度评价,提出现行运营模式中存在经营战略单一、软硬件服务不够完善、门票经济现象突出、人才结构参差不齐等问题;再次,基于整体性原则、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原则、协同发展原则、市场导向和消费引导原则、保持本土特色原则等,从经营模式、服务模式、盈利方式、人才模式四个维度提出优化策略;第四,为保障优化策略的落地实施,从健全政策机制、强化政府引导、完善景区规划、创新人才培养、强化信息支撑、倡导文明旅游等六个方面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最后,对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并指出研究过程存在的不足,同时对接下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文的研究成果对关山草原风景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优化后的模式也为同类型风景区旅游地的运营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高宏[6](2020)在《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志广泛编纂,积累了丰富的编纂理论和经验,本文以省级旅游志为研究对象,从编纂的角度考察了旅游志编修源流、背景和体例,对旅游志的内容、特点、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旅游志内容梳理的基础上回顾了当代旅游的发展变迁。当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代旅游业白手起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挫折但徘徊前行,拨乱反正之后,在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业开始崭露头角,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被国家确定为支柱产业。为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不断调整管理体制,扩大对外开放,扩大旅游的空间和地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居民收入增加,旅游出行人数和旅游消费大幅度增长,旅游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旅游业资料的收集和汇编,总结旅游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反映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已经成为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和部署下,各级政府开始编修旅游志。旅游类志书的编纂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地方志在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旅游元素就是志书记述的一个重要方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类专志开始产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志书也愈来愈丰富,出现了包括山志、水志、寺庙志、湖泊志、名胜志等诸多的旅游类志书,民国时期,名胜、古迹被纳入志书定例,逐步奠定了当代旅游志的基础。当代志书编纂过程中,旅游起初是作为部分区域志的篇章之一,随着旅游发展,逐步单独成志,并成为省级志书中一个重要的分志。首轮省级旅游志各地启动时间不一,发展极不平衡,纂修部门多,既有旅游部门,也有外事部门,还有外事部门和旅游部门联动修志。20世纪90年代后期,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开始部署,省级旅游志的续修也开始启动,但由于首轮志书进展不一,故仅有7个省份完成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的编纂。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过程中呈现出工作体制的一致性、机构人员的趋同性、工作程序的相似性、志书编纂和旅游业发展不对称等特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根据各省旅游的实际情况和资料情况,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拟定的相关规定,对志书结构进行设计和规划。篇目主要采用篇(编)、章、节三级,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经营与管理等篇章。两轮志书基本都采用了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设序言、凡例、概述、卷目等,为全书之纲。省级旅游志的文体,在遵循传统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志记述内容的情况,尤其景区景点景色的记述,略微有些创新和变通。两轮志书相比较,体例结构既有继承,也有变革和发展。篇章数量有所损益;篇目分类由“静”到“动”,与时俱进,更加科学;体裁运用更加丰富和合理;文风更加精炼、简洁和实用。省级旅游志主要记述了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线路与规划、旅游类型、旅游市场、旅游服务施设、旅游管理等事象。在这些记述的内容中,展现了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和变迁:旅游活动类型更加丰富、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后起勃发、消遣性旅游幅度增大、自费旅游和自助旅游增加;旅游的时空极大拓展,客源地和目的地全球化,旅游时间更加灵活;旅游业的属性从外事接待逐步向经营接待型转变,最终形成旅游产业;旅游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机构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旅游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得到极大的改善;旅游功能也更加多元。省级旅游志在多方面都具有价值,不仅是记录区域旅游发展的载体,也是经济和文化史料的重要来源;在旅游开发中,是旅游宣传的重要工具和信息来源,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重要参考,旅游商品开发的重要借鉴。对于旅游文化研究、旅游史研究、区域经济史研究意义重大。省级旅游志编纂成果丰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编纂组织时,存在组织机构的临设与调整、修志人员的不稳定性、内容不断调整和变化、编纂工作持续周期长等问题;在体例编排方面,篇目分类不够科学、篇目设置存在太“全”和太“简”等现象;在内容记述方面,存在遗漏、失真、地图运用不足、关联性不够等问题;在理论运用方面,对方志学理论和旅游学理论有待进一步融汇贯通。针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存在的问题,有待从资料收集、篇目设置、内容建构和理论创新四个方面进行着手,提高志书的编纂质量。在资料收集方面,加强微观资料、口述史料、网络资料和旧方志资料收集;在篇目的设置时,注意行业分工实际和发展、篇目标题客观简洁、篇目设置注意整体性和逻辑性;在内容建构上,凸显地域特色、彰显时代变化、突出专业性;在理论方面加强创新,尤其是加强对省级旅游志的续修理论的研究、正确处理旅游志和其他志之间的关系,力争早日构建形成旅游方志学。

王汉奇[7](2019)在《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以镇江三山风景名胜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旅游业飞速发展,对GDP的贡献率不断提高。而风景名胜区作为旅游业的关键要素,备受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多年来,我国政府不断探索风景名胜区发展道路,但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的诸多问题一直没有完全解决,多头管理、政企不分、管理效率低下、生态资源保护职能缺位等问题成为风景名胜区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2017年10月,十九大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建设提出最新要求。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被写入十九大报告,可见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风景名胜区产权的角度,对国内不同类别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展开研究并加以借鉴;再从镇江三山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模式演变历程着手,阐述当前三山风景名胜区管理经营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立足于风景名胜区各利益相关者,如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资源主管部门、风景名胜区经营企业、游客等多方面的利益需求及利益实现方式,梳理剖析三山风景名胜区利益相关者间存在的主要矛盾及原因。在此基础上,建立三山风景名胜区利益相关者共同管理模式,让与风景名胜区利益相关的组织、团体、个人成为风景名胜区开发、运营、管理、保护的积极因子。权衡各利益相关者权益,以实现风景名胜区合理开发、有效保护。建立完善共同管理模式创新保障体系,以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风景名胜区经营企业高度的责任意识、完备的监督体系,保障风景名胜区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

陈妍[8](2018)在《湖南省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风景名胜区是以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基础,以人文景观相融合的综合性保护地,其自然和文化相融合的特点不仅在国内所有保护地中独具一格,也是世界保护地中最具中国特色的保护地类型。我国自1982年建立风景名胜区制度以来,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迅速,并在自然资源保护、民族文化弘扬、科研科普教育、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以研究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主线,以湖南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现状为实证,从规划管理的时代背景,发展概况以及发展远景作为本论文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方面出现的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申报设立阶段的范围划定不合理,资源调查不清晰、利益协调不充分;规划编制阶段的编写不规范、协调难度大、审批时限长;规划实施阶段项目管控乏力、规划监管被动、评估机制缺失等问题。因此,对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以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论文以治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国家公园理论为理论依据,以湖南省风景名胜区为研究重点,通过文献综述、现场调研、专家访谈,对湖南省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现状进行梳理,对相关经验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并借鉴国际上国家公园的先进理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湖南省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管理对策,即:1.提高保护认识,提升规划地位;2.开展资源普查,夯实规划基础;3.完善法规制度,强化规划管理;4.丰富规划体系,明确阶段重点;5.加强规划管控,实施分类管理;6.建立监测机制,加大公众参与;7.加强顶层设计,探索新型体系。最后结合机构改革对保护地规划管理提出了前瞻性管理构想。

姚培君[9](2018)在《基于顾客价值理论的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营销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旅游者的日趋成熟,旅游需求日益多元化与个性化,传统营销方式和手段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日渐减弱。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旅游景区遵循“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理念,转变营销思路,升级营销手段,以促进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其营销仍然存在国际旅游客源市场拓展不足、淡旺季旅游客源市场差异过于明显等诸多问题。笔者引入顾客价值理论对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营销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对于增强景区竞争力、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研究方面,本文首先对顾客价值、营销战略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在顾客价值理论和风景名胜区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发现学界对风景名胜区顾客价值研究较少且风景名胜区营销的相关研究多以定性为主。最后对顾客价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和STP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为本文的深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从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营销基础与营销条件出发,分析了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营销引入顾客价值的必要性、营销环境、区位优势、资源禀赋、旅游业发展现状等。根据顾客价值理论设i计调研方案,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展开实证研究。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交叉列联表等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深入分析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顾客价值感知及其行为特征,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诊断出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营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营销战略作出思考,明确其营销战略定位和营销原则,从而进一步提出一系列具体的营销战略:一是产品提升战略,即高度关注顾客价值,凸显旅游产品特色;二是品牌形象战略,即重视品牌形象设计与传播,提升游客品牌感知;三是市场发展战略,即增强海外宣传力度,提升海外客源市场份额;四是淡季营销战略,即关注淡季出游顾客需求,提高风景名胜区淡季旅游价值。最后从旅游营销团队、风景名胜区信息管理系统以及风景名胜区各部门协调合作三个层面提出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营销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朱艳娜[10](2018)在《西湖特色旅游资源及其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杭州被誉为江南的“人间天堂”,西湖景区俨然已是“人间天堂”的名片。杭州因西湖而闻名全国,并发展成为旅游景区中较为完善和发达的地区。然而,近年来,随着周边旅游新景区不断被开发以及旅游模式、产品的不断创新,传统的旅游模式渐渐不能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特色旅游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所倾向的选择。近年来西湖发展面临的最大课题就是如何保持持续的旅游增长,因此,寻找西湖景区旅游资源中的特色亮点,并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来进一步促进旅游则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杭州西湖景区为对象,分析景区内的特色旅游资源及其营销策略,论文主体部分涵盖了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通过资料查询收集、实地考察等办法,参考国内外旅游资源及特色旅游资源的理论知识,将西湖与全国范围内其他湖泊型景区的特色旅游资源进行比较分析,提炼出以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紧密融合、皇城历史与湖泊景区的相辅相成、人文与传统民俗的特色展现、智慧创新嵌入国际化文遗景区这四部分为亮点的西湖特色旅游资源。第二、通过SWOT分析方法对西湖景区特色旅游所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劣势和威胁中发现西湖特色旅游存在的多项不足之处以及薄弱环节,结合现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技术优势以及国际化、产业转型等机会,概括出相应的SO、WO、ST、WT应对方法,为后续制定营销策略奠定基础。第三,根据游客群体的分类特征、西湖景区的旅游资源类型、游客游览及休憩的不同偏好设计调查问卷,对西湖景区的游客进行调查,运用SPSS、EXCEL等软件进行效度、信度、相关性分析,得出西湖景区存在特色不够突出、旅游线路过于传统、公共服务仍有待提高等问题。最后结合问卷分析结果及SWOT分析得出的解决建议,提出强化国际人文景区品牌、开发新旅游产品线路、多种方式组合营销、智慧旅游提升公共服务等适合于现阶段西湖特色旅游发展的营销策略。

二、风景名胜区不能交企业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风景名胜区不能交企业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Y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风景名胜区相关概述与理论基础
    2.1 风景名胜区
        2.1.1 风景名胜区概念
        2.1.2 我国风景名胜区现状
        2.1.3 我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回顾
    2.2 理论基础
        2.2.1 产权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战略管理学理论
第三章 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的国内外比较分析
    3.1 国外国家公园管理模式分析
        3.1.1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模式分析
        3.1.2 日本国家公园管理模式分析
    3.2 国内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分析
        3.2.1 “产权集中模式”分析
        3.2.2 “产权对内分离-政府主导下旅游公司经营”模式分析
        3.2.3 “产权对外分离-上市公司经营”模式分析
        3.2.4 “产权市场化分离--整体租赁经营”模式分析
    3.3 管理启示
第四章 Y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4.1 Y风景区名胜区概况
    4.2 Y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现状
        4.2.1 Y风景名胜区组织架构
        4.2.2 Y风景名胜区管理权力实质
    4.3 Y风景名胜区当前经营发展遇到的瓶颈
        4.3.1 景区建设停滞不前
        4.3.2 旅游管理水平下降
        4.3.3 市场开拓乏力
        4.3.4 旅游产品业态创新不足
    4.4 Y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4.4.1 内部管理决策僵化
        4.4.2 人才选用机制僵化
        4.4.3 薪酬制度僵化
        4.4.4 投资机制僵化
        4.4.5 监管保障乏力
第五章 Y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优化探索
    5.1 基于宏观层面的目标导向——明确“五维目标”
        5.1.1 生态环境保护为首要目标
        5.1.2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次要目标
    5.2 基于中观层面的“政企分开”——管理局管理模式优化
        5.2.1 理顺Y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和X县的关系
        5.2.2 理顺Y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和Y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关系
        5.2.3 理顺Y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和有关部门的关系
    5.3 基于微观层面的Y旅游发展公司管理模式优化
        5.3.1 完善企业组织架构,实现五独立
        5.3.2 规范管理流程,实施有效内部控制
        5.3.3 增收节支,实现利润最大化
        5.3.4 制定明确发展目标,不断做大做强主业
    5.4 基于保障层面的政策措施
        5.4.1 人才保障
        5.4.2 标准规范保障
        5.4.3 监督体系保障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公共服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外关于风景名胜区的研究
        1.2.2 国内外关于旅游公共服务的研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2 主要内容
    1.4 研究工作基础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风景名胜区
        2.1.2 公共产品
        2.1.3 公共服务
        2.1.4 旅游公共服务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4 旅游公共服务理论
第三章 景区旅游公共服务现状
    3.1 我国旅游景区旅游公共服务的发展阶段
        3.1.1 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供给体系已初步建立
        3.1.2 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正逐步形成
        3.1.3 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3.2 旅游景区管理部门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分析
        3.2.1 旅游景区管理部门单独供给
        3.2.2 旅游景区管理部门联合其他第三部门集体供给
        3.2.3 旅游景区管理部门监管下市场独立供给
    3.3 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公共服务现状
        3.3.1 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概述
        3.3.2 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现状
        3.3.3 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公共服务提升的必然性理论分析
        3.3.4 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公共服务现状
第四章 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公共服务的公众满意度调查研究
    4.1 调查方法的选择
        4.1.1 问卷调查法
        4.1.2 问卷指标设计
    4.2 样本抽样方法
        4.2.1 二阶抽样法
        4.2.2 抽样结果
    4.3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4.3.1 性别结构
        4.3.2 年龄结构
        4.3.3 地域结构
        4.3.4 学历结构
        4.3.5 职业结构
        4.3.6 收入结构
    4.4 信度与效度检验
    4.5 公众满意度调查分析
        4.5.1 公众满意度
        4.5.2 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价
第五章 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5.1.1 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公共服务总体质量不高
        5.1.2 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
        5.1.3 旅游公共交通系统可达性、便捷性低
        5.1.4 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形式单一,质量不高
        5.1.5 旅游行政服务效率低下
        5.1.6 旅游公共安全仍需完善
    5.2 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公共服务问题的原因分析
        5.2.1 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不畅
        5.2.2 政府对旅游业不够重视
        5.2.3 旅游公共服务供给的单一性,忽视旅游者的需求
        5.2.4 旅游公共服务供给缺乏创新
        5.2.5 资金不足,相关制度落后
        5.2.6 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外部关系复杂
        5.2.7 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管理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第六章 国内外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6.1 国外先进经验
        6.1.1 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主体
        6.1.2 旅游公共服务的法规
        6.1.3 旅游标识标牌
    6.2 国内先进经验
        6.2.1 旅游公共标识系统
        6.2.2 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第七章 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公共服务提升的对策及建议
    7.1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主体
        7.1.1 重视旅游,转变旅游发展模式和观念
        7.1.2 增加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主体
        7.1.3 重视游客需求——打造以旅游者为需求导向的旅游公共服务机制
    7.2 提高景区旅游公共服务供给质量
        7.2.1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7.2.2 完善旅游公共交通系统
        7.2.3 旅游公共信息系统
        7.2.4 旅游标识标牌系统
        7.2.5 旅游行政服务效率
        7.2.6 旅游公共安全
        7.2.7 政府应加大力度提升景区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7.3 政府统筹、推进打造智慧旅游景区
        7.3.1 完善旅游信息平台建设
        7.3.2 开通移动自助终端服务
    7.4 进一步优化景区旅游公共服务管理体制
        7.4.1 贯彻政企分开的原则,构建利益中性、多位一体的统一管理机构
        7.4.2 完善风景名胜区相关立法
    7.5 资金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旅游景区导向标识系统的绿色设计研究 ——以庐山风景名胜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内外绿色设计理念研究现状
        1.4.2 国内外旅游景区导向标识系统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景区导向标识系统绿色设计理念研究现状
    1.5 对已有研究的分析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问卷调查法
        1.6.3 实地调研法
        1.6.4 综合分析法
    1.7 论文框架
    1.8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旅游景区导向标识系统基础研究
    2.1 旅游景区相关概述
        2.1.1 旅游景区与风景名胜区的概念
        2.1.2 旅游景区的特点与功能
        2.1.3 旅游景区的分类
    2.2 旅游景区导向标识系统概述
        2.2.1 旅游景区导向标识系统的分类
        2.2.2 旅游景区导向标识系统的设计原则
        2.2.3 旅游景区导向标识系统的功能
第3章 绿色设计理念基础研究
    3.1 绿色设计理念相关概述
        3.1.1 绿色设计的概念
        3.1.2 绿色设计的原则
        3.1.3 绿色设计的特点
    3.2 导向标识系统中绿色设计理念的运用
        3.2.1 导向标识系统中的减量化设计理念
        3.2.2 导向标识系统中的再利用设计理念
        3.2.3 导向标识系统中的再循环设计理念
        3.2.4 导向标识系统中的可恢复与可降解设计理念
        3.2.5 导向标识系统中的科学布局理念
第4章 庐山风景名胜区导向标识系统实地调查研究
    4.1 庐山风景名胜区现状分析
        4.1.1 庐山风景名胜区概况
        4.1.2 旅游景区的选址依据
        4.1.3 庐山风景名胜区SWOT分析
    4.2 庐山风景名胜区导向标识系统调查分析
        4.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4.2.2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4.3 庐山风景名胜区导向标识系统实地调研分析
        4.3.1 调研概况
        4.3.2 庐山风景名胜区导向标识系统现状
        4.3.3 景区导向标识系统中绿色设计的不足
    4.4 小结
第5章 庐山风景名胜区导向标识系统绿色设计研究
    5.1 庐山风景名胜区导向标识系统的绿色设计方法运用
        5.1.1 科学合理的布局导向设施
        5.1.2 规范精准的信息传递
        5.1.3 减量化标识牌设计
        5.1.4 风格整体统一化
        5.1.5 绿色材料的使用
    5.2 庐山风景名胜区导向标识系统后期维护管理
        5.2.1 庐山风景名胜区导向系统维护的主要问题
        5.2.2 景区适应需求及时调整导向系统
        5.2.3 景区管理人员定期巡查
    5.3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成果
致谢

(4)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慢行交通设施优化研究 ——以南京市钟山风景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旅游交通特性分析
    2.1 游客出行特征分析
        2.1.1 边缘缓冲带游客出行特征分析
        2.1.2 城市型风景名胜区内游客出行特征分析
    2.2 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旅游交通空间特征
        2.2.1 旅游交通空间扩散路径
        2.2.2 旅游交通的空间扩散均衡性
    2.3 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旅游交通时间分布特征
        2.3.1 旅游交通季节分布特征
        2.3.2 旅游交通日分布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慢行交通诉求分析
    3.1 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慢行价值分析
    3.2 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慢行交通承载能力分析
        3.2.1 客流饱和度
        3.2.2 旅游交通容量
        3.2.3 慢行交通承载能力
    3.3 慢行交通设施改善目标
        3.3.1 慢行游客出行需求层次及诉求
        3.3.2 慢行交通设施改善目标及构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边缘缓冲带慢行衔接设施优化方法
    4.1 边缘缓冲带自行车停车换乘特性分析
        4.1.1 自行车停车换乘设施分类
        4.1.2 自行车停车换乘机理剖析
    4.2 边缘缓冲带慢行衔接设施优化
        4.2.1 自行车停车需求影响因素
        4.2.2 自行车停车需求预测模型
    4.3 边缘缓冲带慢行衔接设施规模与选址
        4.3.1 自行车停车设施规模
        4.3.2 自行车停车换乘设施选址
    4.4 边缘缓冲带自行车停车组织与设施优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慢行通道与配套设施优化设计
    5.1 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慢行通道内涵
    5.2 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慢行断面设施优化设计
        5.2.1 慢行道路网形式分析
        5.2.2 基于慢行分区的断面宽度优化设计
        5.2.3 慢行通道断面形式
    5.3 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慢行配套设施优化设计
        5.3.1 慢行交通标识设置
        5.3.2 智慧慢行交通系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例应用
    6.1 钟山风景区现状
        6.1.1 研究基础分析
        6.1.2 旅游交通发展现状
        6.1.3 慢行交通设施现状
    6.2 旅游交通特性分析
        6.2.1 游客出行特性分析
        6.2.2 旅游交通时空特性分析
    6.3 钟山风景区慢行交通设施优化设计
        6.3.1 慢行衔接设施优化设计
        6.3.2 慢行通道及配套设施优化设计
        6.3.3 慢行交通管理及组织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论文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在读期间发表论文与参与科研情况

(5)关山草原风景区运营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风景区的研究综述
        1.2.2 国内风景区的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风景区
        2.1.2 风景区的类型
        2.1.3 风景区运营模式
    2.2 相关理论
        2.2.1 需求理论
        2.2.2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2.3 消费者行为理论
        2.2.4 顾客价值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6 创新经济学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山草原风景区运营模式现状分析
    3.1 关山草原风景区基本概述
    3.2 关山草原风景区运营模式现状描述
        3.2.1 管理模式
        3.2.2 营销模式
        3.2.3 盈利模式
        3.2.4 服务模式
        3.2.5 人才模式
    3.3 关山草原风景区游客满意度评价
        3.3.1 数据来源
        3.3.2 基于游客画像的描述性分析
        3.3.3 问卷统计分析
        3.3.4 研究结果分析
    3.4 关山草原风景区运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3.4.1 经营战略过于单一,缺乏整体开发体系
        3.4.2 硬软服务不够完善,同质化产品无亮点
        3.4.3 门票经济现象突出,盈利渠道过于单一
        3.4.4 人才结构参差不齐,优质管理人才缺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山草原风景区运营模式的优化策略
    4.1 运营模式优化的原则
    4.2 运营模式的优化策略
        4.2.1 经营模式
        4.2.2 服务模式
        4.2.3 盈利模式
        4.2.4 人才模式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山草原风景区运营模式优化的保障措施
    5.1 健全政策制度,完善法律法规
    5.2 强化政府引导,提升组织保障
    5.3 完善景区规划,发挥资源优势
    5.4 创新人才培养,增加人才储备
    5.5 强化信息支撑,科学准确决策
    5.6 提高环保意识,倡导文明旅游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关山草原风景区游客满意度》的调查问卷
致谢

(6)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架构
第一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背景
    第一节 当代旅游业快速发展
    第二节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第三节 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增长
    小结
第二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概要
    第一节 旅游志编纂溯源
    第二节 首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三节 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特点
    小结
第三章 省级旅游志体例安排
    第一节 省级旅游志结构设计
    第二节 省级旅游志的体裁
    第三节 省级旅游志的文体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体例比较
    小结
第四章 省级旅游志记述的事象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开发
    第二节 旅游线路与规划
    第三节 旅游类型
    第四节 旅游市场
    第五节 旅游服务设施
    第六节 旅游管理
    小结
第五章 旅游志中旅游业的发展变迁
    第一节 旅游活动类型的变化
    第二节 旅游时空的拓展
    第三节 旅游业属性的变迁
    第四节 旅游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
    第五节 旅游设施的发展
    第六节 旅游功能多元化
    小结
第六章 省级旅游志的价值
    第一节 资料价值
    第二节 应用价值
    第三节 研究价值
    小结
第七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组织工作问题
    第二节 体例编排问题
    第三节 内容记述问题
    第四节 理论应用问题
    小结
第八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优化建议
    第一节 资料收集
    第二节 篇目设置
    第三节 内容建构
    第四节 理论创新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地方志
    三、资料汇编
    四、着述
    五、期刊论文
    六、硕博论文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7)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以镇江三山风景名胜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与国内外研究回顾
        1.2.1 研究意义
        1.2.2 国内外研究回顾
    1.3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相关概念界定
        2.1.1 风景名胜区
        2.1.2 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
    2.2 基础理论
        2.2.1 产权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3章 我国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演进及主要类别
    3.1 我国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演进
    3.2 我国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主要类别
第4章 三山风景名胜区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1 三山风景名胜区综合概述
    4.2 三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变迁历程
        4.2.1 单纯的公园式管理阶段
        4.2.2 管理职能交叉阶段
        4.2.3 “管委会+产业集团”管理起步阶段
        4.2.4 全市旅游体制改革阶段
    4.3 三山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3.1 三山风景名胜区经营状况分析
        4.3.2 三山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
        4.3.3 三山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5章 我国不同类别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比较及其借鉴
    5.1 我国不同类别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比较
        5.1.1 杭州西湖管理模式
        5.1.2 湖南黄龙洞景区管理模式
        5.1.3 安徽黄山管理模式
    5.2 我国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的经验总结和借鉴
        5.2.1 “西湖模式”不能简单复制
        5.2.2 市场化是大趋势
        5.2.3 利益协调是重点
        5.2.4 政企不分是障碍
第6章 三山风景名胜区利益相关者共同管理模式构建
    6.1 三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构建的目标
        6.1.1 保证风景名胜区开发合理、保护有力
        6.1.2 协调风景名胜区相关利益主体的权益
    6.2 三山风景名胜区利益相关者共同管理模式构建总体思路
        6.2.1 管理模式的基本内容
        6.2.2 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6.3 利益相关者共同管理模式创新保障体系
        6.3.1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6.3.2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6.3.3 全面构建监督体系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之处
    7.3 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8)湖南省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风景名胜区
        2.1.2 风景名胜区规划
        2.1.3 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治理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国家公园理论
第3章 湖南省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现状分析
    3.1 湖南省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情况
        3.1.1 湖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历程
        3.1.2 湖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体系
    3.2 湖南省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现状
        3.2.1 申报设立
        3.2.2 规划编制与审查
        3.2.3 风景名胜区规划实施管理
第4章 湖南省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申报设立阶段存在的问题
        4.1.1 范围划定不合理
        4.1.2 资源调查不科学
        4.1.3 利益协调不充分
    4.2 规划编制审查阶段存在的问题
        4.2.1 编制内容不规范
        4.2.2 横向协调难度大
        4.2.3 审批时间跨度长
    4.3 规划实施监督阶段存在的问题
        4.3.1 项目管控乏力
        4.3.2 规划监管被动
        4.3.3 评估机制缺失
    4.4 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4.4.1 思想认识不全面
        4.4.2 法规政策不完善
        4.4.3 资源调查不清晰
        4.4.4 管理体制不适应
        4.4.5 监管措施不到位
第5章 湖南省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的改善对策
    5.1 提高保护认识提升规划地位
    5.2 开展资源普查夯实规划基础
    5.3 完善法规制度强化规划管理
    5.4 丰富规划体系明确阶段重点
    5.5 加强规划管控实施分类管理
        5.5.1 采取分区管控
        5.5.2 实行分级分类审批
    5.6 加强顶层设计探索新的体系
    5.7 完善监督保障强化规划落实
        5.7.1 完善监督评估机制
        5.7.2 完善管理状况预警机制
        5.7.3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加强监管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湖南省风景名胜区一览表
致谢

(9)基于顾客价值理论的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顾客价值
        二、营销战略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顾客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二、风景名胜区研究综述
        三、风景名胜区营销研究综述
        四、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研究综述
        五、研究述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顾客价值理论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
        三、STP理论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地调查法
        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法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路线
第三章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营销引入顾客价值的必要性与营销环境分析
    第一节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营销引入顾客价值的必要性
        一、旅游新常态与市场新诉求
        二、顾客价值影响顾客购买行为
        三、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营销需要重视顾客价值
    第二节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营销环境分析
        一、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营销的政策环境
        二、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营销的行业环境
        三、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营销的内部环境
第四章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营销的现实基础
    第一节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区位优势
        一、地理区位
        二、交通区位
        三、旅游区位
    第二节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资源禀赋
        一、旅游资源类型
        二、旅游资源特点
    第三节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收入与旅游接待人数
        二、旅游配套设施
        三、旅游产品结构
    第四节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营销战略演进与营销战略目标
        一、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营销战略演进
        二、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营销战略目标
第五章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顾客价值感知及行为特征调研与分析
    第一节 调研方案设计
        一、问卷设计
        二、调查方案
    第二节 调研结果分析
        一、人口统计学特征
        二、旅游行为特征分析
        三、游客价值感知差异分析
        四、统计结果综合分析
    第三节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营销问题诊断
        一、未能从顾客价值视角挖掘产品特色
        二、未能有效彰显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品牌形象
        三、国际旅游客源市场拓展明显不足
        四、淡旺季旅游客源市场差异过于明显
第六章 基于顾客价值理论的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营销战略制定与实施
    第一节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营销战略定位
        一、市场定位
        二、产品定位
    第二节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营销原则
        一、市场导向原则
        二、差异化原则
        三、顾客价值与景区效益相结合原则
    第三节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营销战略的选择与应用
        一、产品提升战略:高度关注顾客价值,凸显旅游产品特色
        二、品牌形象战略:重视品牌形象设计与传播,提升游客品牌感知
        三、市场发展战略:加强海外宣传力度,提升海外客源市场份额
        四、淡季营销战略:关注淡季出游顾客需求,提高风景名胜区淡季旅游价值
    第四节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营销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组建高效率的风景名胜区营销团队
        二、进一步完善风景名胜区信息管理系统
        三、加强风景名胜区各部门的协调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西湖特色旅游资源及其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2章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点
    2.2 研究内容
        2.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2.2.2 重点和难点
        2.2.3 创新点
    2.3 研究方法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杭州西湖特色旅游资源
    3.1 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紧密融合
        3.1.1 城区景区互相渗透
        3.1.2 古典园林
    3.2 皇城历史与湖泊景观相辅相成
        3.2.1 历代君王对西湖的建造影响
        3.2.2 佛教、道教对西湖文化的助推
    3.3 人文与传统民俗的特色展现
        3.3.1 吴越文化影响深厚
        3.3.2 传统民俗种类繁多
    3.4 智慧创新嵌入国际化文遗景区
        3.4.1 文遗优势明显,国际地位提升
        3.4.2 景观设计创新发展,智能科技完美融入
第4章 杭州西湖景区特色旅游SWOT分析
    4.1 优势(S)
        4.1.1 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4.1.2 资源丰富,底蕴深厚
        4.1.3 大数据时代,智慧旅游便捷化
        4.1.4 国际影响力,目的地打造显着
        4.1.5 质量管理扎实,旅游监管到位
    4.2 劣势(W)
        4.2.1 旅游线路老化,景点热度不均
        4.2.2 品牌辨识度差,营销方式薄弱
        4.2.3 公共服务待优化,应急能力待加强
    4.3 机会(O)
        4.3.1 政策支持,综合转型
        4.3.2 产业转型,运行良好
        4.3.3 知名度增强,走向国际化
    4.4 威胁(T)
        4.4.1 传统优势急剧下降,品牌定位尚未成熟
        4.4.2 旅游客流暂遇瓶颈,同行创新屡创新高
    4.5 SWOT分析之应对方法
第5章 杭州西湖特色旅游资源营销策略
    5.1 西湖景区游客问卷调查
        5.1.1 问卷调查设计
        5.1.2 问卷调研过程
        5.1.3 问卷信度及效度分析
    5.2 问卷调查结果及统计分析
        5.2.1 游客背景
        5.2.2 游客旅游偏好
        5.2.3 游客旅游行为
        5.2.4 西湖特色关注项目
        5.2.5 游客休憩及服务满意度
    5.3 西湖景区特色旅游资源营销策略
        5.3.1 创新品牌,树立国际人文景区形象
        5.3.2 多重策略,开发新旅游产品线路
        5.3.3 整合营销,促进全域旅游深度发展
        5.3.4 优化技术,智慧旅游提升公共服务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杭州西湖景区特色旅游市场及前景调查问卷
致谢

四、风景名胜区不能交企业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Y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优化研究[D]. 刘亚洲. 长安大学, 2020(06)
  • [2]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公共服务优化研究[D]. 余晓洁.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旅游景区导向标识系统的绿色设计研究 ——以庐山风景名胜区为例[D]. 万渟钰.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4]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慢行交通设施优化研究 ——以南京市钟山风景区为例[D]. 杨泽雨. 东南大学, 2020(01)
  • [5]关山草原风景区运营模式优化研究[D]. 何欣. 长安大学, 2020(06)
  • [6]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D]. 高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9)
  • [7]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以镇江三山风景名胜区为例[D]. 王汉奇.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8]湖南省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陈妍. 湖南大学, 2018(07)
  • [9]基于顾客价值理论的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营销战略研究[D]. 姚培君. 扬州大学, 2018(01)
  • [10]西湖特色旅游资源及其营销策略研究[D]. 朱艳娜.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标签:;  ;  ;  

景区不能交给企业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