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现代汉语“对”字结构的考察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汉语言文字学
作者: 林莉铭
导师: 樊中元
关键词: 对字结构,句法,语义,语用
文献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现代汉语“对”字结构由介词“对”和“对”介引的成分X构成。“对”以介引名词性成分为常,也介引谓词性成分,但不多见。在“对+X”格式下,谓词和体词的对立得到了中和。“对”字结构与其他成分的组合中,和“不、没有”否定词的组合最值得探讨。其语序遵循如下规则:谓语的动作行为性越强,否定词越可以相对自由选择在“对”字结构前或后;谓语动作行为性越弱,否定词越倾向于在“对”字结构后,谓语前。不过,实际语料中,否定词是大多数紧靠谓语中心,位于“对”字结构后面的。句法上,“对”字结构充任定语和状语,书面语的“对”字结构充任定语和状语比例相当,口语中的“对”字结构使用不多,以状语为主。定语“对”字结构的特点是:受“对”字结构修饰的中心语充当主语或宾语;“对”字结构一般排在其他与之并列的定语前。状语“对”字结构的特点是:可以连用,后续相同的谓语;“对”字结构一般置于其他与之并列的副词前面。此外,作状语的“对”字结构,不同的谓语部分表明,介词“对”可以介引直接题元或间接题元。相应地,“对”可以作为非谓语性介词或谓语性介词。这种分类根据介词“对”是否是强制使用。直接题元不需要使用“对”字结构也可以和谓语共现,称之为非谓语性介词。而间接题元是非要使用“对”字结构不可,此时的“对”相当于“准谓语中心”,故称之为谓语性介词。受到句法结构制约,“对”字结构的完句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句子形式简单时,“对”字结构一般紧靠谓语,具有语义的完句性;句子形式复杂时,“对”字结构的自由度较大,体现在位置上的可移动性和形式上的可删略性。语义上,定语“对”字结构与中心语的语义关系是:如果中心语是动词,则中心语和“对”介引的X可以变换成“述—宾”式,如“对敌情的侦察”可以变换成“侦察敌情”;如果中心语是名词,则可以变换成“主—谓—宾“式,如“对学生的意见”可以变换成“对学生(有)意见”。变换之所以能够成立,决定于“对”字结构修饰的中心语的语义特征。充当中心语的动词,首先是二价动词,两个论元分别为施事和受事,并且是具有指称义的动词,“对”介引受事,与之对待的谓语在动词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而充任中心语的名词,一般是二价名词。由于介词具有“赋元”作用,赋元作用必须得到满足,所以,“对”字结构作状语时,“对”介引的X与谓语、宾语,甚至补语都存在一系列隐性的关系。如果谓语部分是V,“对”介引的X是V的隐性受事,也就是V的直接题元;如果谓语部分是V+O,X是V所针对的对象,是V的间接题元,“对+X”和“O”还可以构成偏正短语“对X+的+O”;如果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对”字结构的句法考察
第一节“对”字结构的句法组合
1.0 “对”字结构的组成
1.1 “对”字结构与其他成分的组合
1.1.0 与其他介词结构组合
1.1.1 与后置介词“来说”组合
1.1.2 与“不、没有”等否定词组合
第二节 “对”字结构的句法功能
2.0 “对”字结构充当定语
2.0.0 定语“对”字结构的描写
2.0.1 “对”字结构和其他与之并列的定语
2.1 “对”字结构充当状语
2.1.0 状语“对”字结构的描写
2.1.1 “对”字结构和其他与之并列的状语
第三节 与“对”字结构相关的句法分析
3.0 介词“对”的重新分类
3.1 句法结构制约下“对”字结构的完句性
第二章 “对”字结构的语义考察
第一节“对”字结构作定语的语义考察
1.0 “对”字结构与中心语的语义关系
1.1 “对”字结构修饰的中心语的语义特征
第二节 “对”字结构作状语的语义考察
2.0 “对”字结构所修饰的动词结构的分析
2.0.1 动词的语义分析
2.0.2 动词加宾语的语义分析
2.0.3 动词加补语的语义分析
2.1 “对”字结构修饰形容词的语义分析
2.2 “对”字结构修饰小句的语义分析
第三节 “对”字结构对谓语动词的选择规则
3.0 句法因素的影响
3.0.0 “对”字结构对谓语动词类别的选择
3.0.1 能与“对”字结构同现的动词
3.0.2 句法结构中动词前后成分对“对”字结构的制约
3.1 语义因素的影响
3.1.1 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
3.1.2 动词宾语价数对介词“对”介引成分的语义影响
第四节 动词的句法语义特点与“对”字结构的关系
4.0 关于“当事”和“关事”的补充说明
4.1 动词的句法语义特点对“对”字结构的限制
第三章“对”字结构的语用考察
第一节“对”字结构歧义的消解
1.0 N_1+对+N_2+的+V/N 的句法结构
1.1 不同的后续句对歧义的消解
第二节 与话题相关的“对”的隐现
2.0 “对”可以隐现的情况
2.1 “对”不能隐藏的情况
2.2 “对”隐现的理论探讨
2.3 无标记话题与有标记话题的转换
第三节 与“对”字结构相关的焦点及后续句
3.0 介词“对”凸显焦点功能
3.1 “对”字结构的后续句
3.1.0 后续句的数量特征
3.1.1 后续句的主语
3.1.2 句首“对”字结构的回指衔接
第四章 余论
4.1 “对”和“对于”的句法表现
4.1.0 介引成分的形式
4.1.1 充任的句法成分
4.1.2 句式
4.2 语义关联及语用表现
4.3 “对(于)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7-04-24
参考文献
- [1].现代汉语方位词隐现问题研究[D]. 樊海燕.南京师范大学2008
- [2].现代汉语介词短语语序问题研究[D]. 陈伟.贵州大学2007
- [3].唐五代至现代汉语方所介词历时考察[D]. 于娟娟.苏州大学2010
- [4].现代汉语“在+N+上/下”研究[D]. 张丹丹.辽宁大学2016
- [5].现代汉语起点介词研究[D]. 邢相文.延边大学2007
- [6].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现代汉语方位词研究[D]. 白巧玲.安徽大学2016
- [7].现代汉语中的动结式研究[D]. 刘巍巍.安徽师范大学2013
- [8].现代汉语的“对”、“对于”、“关于”和泰语的“(?)”、“(?)”、“(?)”句法语义对比分析[D]. 唐冰冰.广西民族大学2016
- [9].蒙古国留学生现代汉语依据介词习得研究[D]. 乌云嘎.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 [10].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现代汉语凭据类介词研究[D]. 陈婷婷.扬州大学2015
相关论文
- [1].关于“对”字句几个句法和语义问题的研究[D]. 孙蕾.天津师范大学2007
- [2].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研究[D]. 张言军.四川大学2006
- [3].表必然的副词“一定”“肯定”“必定”“势必”的对比考察[D]. 潘汜津.暨南大学2006
- [4].“副+名”结构研究[D]. 徐杏雨.南京师范大学2007
- [5].语气副词“简直”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分析[D]. 韩娟.山东师范大学2007
- [6].对外汉语教学中副词“就”的研究[D]. 李金莲.北京语言大学2007
- [7].现代汉语“被”字句状语研究[D]. 周琳娜.辽宁师范大学2006
- [8].现代汉语“毕竟”类副词研究[D]. 张秋杭.上海师范大学2006
- [9].现代汉语绝对程度副词研究[D]. 姚晶.延边大学2006
- [10].现代汉语“形容词+‘一点’”研究[D]. 邹晓玲.湘潭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