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论论文-刘依偎

图像论论文-刘依偎

导读:本文包含了图像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艺术史,图像,辩证图像,光晕

图像论论文文献综述

刘依偎[1](2019)在《乔治·迪迪—于贝尔曼辩证图像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久以来,潘诺夫斯基建立的图像学一直是当代西方艺术史方法论的主流。他提出的叁个层次的解释理论主要针对艺术图像的意义层面进行阐释。他对艺术史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仍有以管窥豹之嫌。继潘诺夫斯基主要批判者贡布里希之后,乔治·迪迪—于贝尔曼对潘诺夫斯基的艺术史方法论进行了批判,同时基于本雅明“辩证图像”概念提出了“辩证图像论”。本文将从于贝尔曼批判的传统艺术史观和两种图像观出发,梳理并阐明主导艺术史观和图像观的主要观点、运作方式及不足之处。在批判的基础上,本文将引出于贝尔曼立足于瓦尔堡“情感范式”、结合本雅明光晕概念与弗洛伊德“症候”范式所建立的辩证图像论。辩证图像中包含“间距”、“行进”、“撕裂”叁层含义,它作为瓦尔堡“记忆女神”思想的回声,从对线性时间观的反对出发,回避对图像的叙事及表层意义阐释。它强调图像是不断生成的,而且是永远开放的,观看者能做的唯有挖开历史沉积,在图像的自我批判及图像对观看方式的批判中、从多个角度反复体验图像。在解析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将以“圣子的降临”为例进行图像分析,同时将探讨“辩证图像论”对艺术史观、图像观及“语—图关系”的影响。于贝尔曼的“辩证图像论”强调从非知层面挖掘图像,在相当程度上为法国艺术理论开启了一条新的道路。(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1)

曾宪洲[2](2019)在《汉画屏风图像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今人对于中国古代屏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讨论唐宋及以后的屏风,其中包括屏风实物、屏风画、墓葬中的屏风图像等。唐以前,由于屏风实物匮乏,学界一般主要讨论的是湖北望山沙冢楚墓所出战国时期被认为是小座屏的漆木器、马王堆一号墓所出汉代漆木屏风与司马金龙墓所出北魏漆画屏风。而关于屏风研究的文章中,常需对屏风的历史脉络做出简单的梳理工作。目前学界对中国古代早期屏风问题的研究概况大致如下:在讨论汉以前屏风时主要以文献资料作为参考对象;秦不见屏风实物,几乎不见关于该时期屏风的讨论。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考古发掘工作陆续能见汉墓所出屏风实物,虽然数量不多,但所出屏风参考价值极高。另可见大量汉画屏风图像,所以在讨论中国古代早期屏风的时候,学界便集中于引用汉代的屏风资料。但是综前人研究现状来看,所用汉画屏风图像的讨论甚少,笔者认为其中可深掘的内容还有较大的空间。笔者现将目前能见到的汉画屏风图像基本已全面收集,欲对汉画屏风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讨论。本文绪论部分对“汉画屏风图像”这一概念进行了说明,并将研究范围界定为两汉时期及两汉政治版图之内出现的汉画屏风图像。同时,笔者大致梳理了涉及到汉画屏风图像及其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情况。本文第一章从考古实物与文献资料追溯了汉代屏风的起源问题,并对汉画屏风图像产生的现象及其影响进行了讨论。本文第二章将汉画屏风图像分为屏风类和屏障类,并依据图像中屏风的形制将屏风类分为A、B、C、D、E五型,屏障类分为A、B两型,又在各类型中细分亚型;其中A型为屏扆,B、C、D型为家具类屏风,E型为宝座。笔者对以上各屏风图像的出处及墓葬所处时间、墓主人身份进行了说明,总结到汉画屏风图像主要出现在东汉晚期,且分布地域广阔。本文第叁章论述了汉画屏风图像中的场景、人物形象、空间概念。第一节以标有榜题的汉画屏风图像为依据,确定了屏风出现的场合及使用者身份;第二节以文献为参考对象结合汉画屏风图像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提到汉代首现女性使用屏风的先例;第叁节讨论了汉画屏风图像在美术史的语境中所涉及的叁种空间概念,分别为场景的隐喻空间、屏风纹样的视觉空间、墓葬与现实的双重空间。最后,笔者总结汉画屏风图像一般出现于东汉晚期,其出现墓葬的等级下限为两汉四百石官秩或相应的社会地位;汉画屏风图像中所绘屏风纹饰具备当时流行纹样的特点,以上观点具有艺术考古学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安美术学院》期刊2019-05-01)

施经[3](2019)在《“图像”即“模型”:对维特根斯坦图像论的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少研究者都相信,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了一个图像论,并认为图像论是维特根斯坦完全自创的学说,具有理论上的新颖性和革命性。实质上,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的"图像"就是逻辑学中的"模型"概念,维特根斯坦只是采用了"图像"这一通俗形象的说法而已,他所陈述的"图像",发挥的功能与模型是一致的。去掉关于图像论的内容,《逻辑哲学论》所要表达的内容并不会受多少影响。(本文来源于《江淮论坛》期刊2019年02期)

温宜达[4](2018)在《维特根斯坦逻辑图像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维特根斯坦是着名的逻辑学家、哲学家。早期维特根斯坦对语言和世界进行了逻辑分析,论证语言和世界的关系,他将世界分为外部世界与逻辑空间,不管是何种世界,都是由事实组成的,事实由物和对象组成。事实和事态由基本事实和基本事态组成。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命题的外在表达,语言具有描述世界的作用。命题对应着事实,基本命题的排列形成分子命题,每一个基本命题都对应着一个事实。命题中的名称与对象之间的指称关系,是语言与世界之间的桥梁。语言中表达思想的方式,与图像中显示思想的方式一样。语言中的逻辑结构,可以在图像中被描画出来,命题的图像表现的是一个事实,世界由事实组成,所以语言可以描述世界,图像连接了语言与世界,这是逻辑图像论的基本观点。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图像论推动了语言哲学的转向,对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8-05-01)

姬智[5](2017)在《对《库尔贝与大众图像:论写实主义与素朴》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主要的论点是库尔贝与写实主义来源于大众图像,而大众图像具有素朴性,所以写实主义具有素朴性。文章主体主要采用了社会学方法,分析了库尔贝时期的社会背景及库尔贝的写实主义圈子,同时在分析库尔贝的艺术形式时采用了图像学的方法。该文章通过叙述库尔贝及其当时的写实主义代表人物(涉及文学、诗歌等领域)与大众图像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写实主义具有素朴性的观点。(本文来源于《参花(下)》期刊2017年07期)

唐棱棱,白红兵[6](2017)在《“图像论”与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中学教育环境下,教师虽然在极力避免,但诗歌教学目的主要还是应试,诗歌还是被视为知识的载体,这显然背离了诗歌的本质。如不从诗歌理论层面进行观念更新,诗歌教学难以取得实质性改观。而"图像"(或"画面"、"场景")是诗歌最显着的特点,是沟通读者与诗歌的中介,因此通过描绘"图像"带领学生走进诗歌意境,领会诗歌韵味是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可资借鉴的方法之一。(本文来源于《遵义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肖示玉[7](2017)在《从形式美学到“文学图像论”——赵宪章学术轨迹描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与图像关系"问题被"文学遭遇图像"的现实推向了学术前沿,其中,赵宪章的"文学图像论"堪称这一论域的"潮头"。他立足于文学的当下处境及其背后的"符号危机",将"文学与图像关系"的核心定位在语言符号和图像符号之间比较,即"语图符号学"方法,由此提升了整个文学研究的境界。就赵宪章的学术轨迹而言,关于"文学图像论"的研究,实质上是其文体研究的应时转型,而文体研究又是形式美学的顺势承续。由此可见,以"通过形式阐发意义"为基本原则的形式美学,展现出良好的学术延展性。(本文来源于《上海文化》期刊2017年04期)

唐棱棱,白红兵[8](2017)在《“图像论”与诗歌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的核心观点"图像论"为理论基础,从语言与世界关系的角度概括诗歌的本质,再从诗歌画面与场景入手,总结当前诗歌教学应具备自觉的理论意识和相应的理论素养,明辨诗歌文体特征,处理好知识、审美和人生叁方面的关系,从而实现诗歌教学目的。(本文来源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孙化显[9](2017)在《隐形的图像:论阿来小说中的视觉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形的图像作为一种特殊的视觉表达在阿来的小说文本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其小说中,隐形图像的建构依赖于小说语言修辞的视觉性基础,同时,情节叙述的在场性使小说具备了图像在场的直观体验。此外,通过语言及情节的视觉表达,使浸润于小说中的情感具有一种流动的音乐性特征,言情语词的咏叹、抒情节奏的多变、动情场域的回环,使小说文本展现的音乐听觉效应与小说内涵的情感紧密相连,进而构成读者特殊的视觉性阅读体验。这种对小说文本视觉性的重视,须要对文字所描写的隐形图像进行挖掘。阿来小说中由语言修辞到情节叙述再到情感表达的视觉性,使其小说的文字叙述获得了图像叙述的效果。对阿来小说中所蕴藏的丰富多彩的隐形图像的发掘与研究意义深远,不仅直接为其小说进行影视剧改编奠定良好的基础、挖掘诸多视觉素材,同时也为新媒介环境下文学文本的视觉转化、产业转化提供了重要的操作思路,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多媒介、多领域传播,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市场化与产业化。(本文来源于《当代文坛》期刊2017年02期)

韩月辉[10](2017)在《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图像论到绘画语言》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图像论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早期的理论,虽然后来维特根斯坦又推出了与语言图像论迥异的语言游戏说,但语言图像论仍然对后来的文学、艺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目的是表达思想。语言与图像,画家与绘画语言,这些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该文对此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美术教育研究》期刊2017年03期)

图像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今人对于中国古代屏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讨论唐宋及以后的屏风,其中包括屏风实物、屏风画、墓葬中的屏风图像等。唐以前,由于屏风实物匮乏,学界一般主要讨论的是湖北望山沙冢楚墓所出战国时期被认为是小座屏的漆木器、马王堆一号墓所出汉代漆木屏风与司马金龙墓所出北魏漆画屏风。而关于屏风研究的文章中,常需对屏风的历史脉络做出简单的梳理工作。目前学界对中国古代早期屏风问题的研究概况大致如下:在讨论汉以前屏风时主要以文献资料作为参考对象;秦不见屏风实物,几乎不见关于该时期屏风的讨论。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考古发掘工作陆续能见汉墓所出屏风实物,虽然数量不多,但所出屏风参考价值极高。另可见大量汉画屏风图像,所以在讨论中国古代早期屏风的时候,学界便集中于引用汉代的屏风资料。但是综前人研究现状来看,所用汉画屏风图像的讨论甚少,笔者认为其中可深掘的内容还有较大的空间。笔者现将目前能见到的汉画屏风图像基本已全面收集,欲对汉画屏风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讨论。本文绪论部分对“汉画屏风图像”这一概念进行了说明,并将研究范围界定为两汉时期及两汉政治版图之内出现的汉画屏风图像。同时,笔者大致梳理了涉及到汉画屏风图像及其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情况。本文第一章从考古实物与文献资料追溯了汉代屏风的起源问题,并对汉画屏风图像产生的现象及其影响进行了讨论。本文第二章将汉画屏风图像分为屏风类和屏障类,并依据图像中屏风的形制将屏风类分为A、B、C、D、E五型,屏障类分为A、B两型,又在各类型中细分亚型;其中A型为屏扆,B、C、D型为家具类屏风,E型为宝座。笔者对以上各屏风图像的出处及墓葬所处时间、墓主人身份进行了说明,总结到汉画屏风图像主要出现在东汉晚期,且分布地域广阔。本文第叁章论述了汉画屏风图像中的场景、人物形象、空间概念。第一节以标有榜题的汉画屏风图像为依据,确定了屏风出现的场合及使用者身份;第二节以文献为参考对象结合汉画屏风图像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提到汉代首现女性使用屏风的先例;第叁节讨论了汉画屏风图像在美术史的语境中所涉及的叁种空间概念,分别为场景的隐喻空间、屏风纹样的视觉空间、墓葬与现实的双重空间。最后,笔者总结汉画屏风图像一般出现于东汉晚期,其出现墓葬的等级下限为两汉四百石官秩或相应的社会地位;汉画屏风图像中所绘屏风纹饰具备当时流行纹样的特点,以上观点具有艺术考古学的现实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图像论论文参考文献

[1].刘依偎.乔治·迪迪—于贝尔曼辩证图像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2].曾宪洲.汉画屏风图像论[D].西安美术学院.2019

[3].施经.“图像”即“模型”:对维特根斯坦图像论的解释[J].江淮论坛.2019

[4].温宜达.维特根斯坦逻辑图像论研究[D].河北大学.2018

[5].姬智.对《库尔贝与大众图像:论写实主义与素朴》的解读[J].参花(下).2017

[6].唐棱棱,白红兵.“图像论”与中学语文诗歌教学[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7

[7].肖示玉.从形式美学到“文学图像论”——赵宪章学术轨迹描述[J].上海文化.2017

[8].唐棱棱,白红兵.“图像论”与诗歌教学[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7

[9].孙化显.隐形的图像:论阿来小说中的视觉表达[J].当代文坛.2017

[10].韩月辉.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图像论到绘画语言[J].美术教育研究.2017

标签:;  ;  ;  ;  

图像论论文-刘依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