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哈萨克毡房空间形态——公共性、共享性、开放性

浅析哈萨克毡房空间形态——公共性、共享性、开放性

新疆大学830047

摘要:哈萨克族文化丰富多彩,哈萨克毡房建筑空间反映了哈萨克族的自然观、人文观和心理观,是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文章以毡房建筑空间构成为切入点,从建筑构件、历史、几个方面解析哈萨克族毡房建筑中独特的空间特点。

关键词:哈萨克族;空间特点;毡房

1.毡房的概述

1.1毡房的缘起

历史上哈萨克族活动与生活的区域幅员辽阔。哈萨克族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及地区,因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施工条件的差异,居民及工匠采用不同的施工工艺和建筑材料创造了风格不同的哈萨克族建筑,使之形成造型艺术的多样性。毡房最早出现在青铜器时期,公元前7世纪毡的制作成为一种生产方式。从阿尔泰山的岩画、南西伯利亚岩画及克里米亚的岩画中都能找到毡房的历史资料。历史资料表明,最早的建筑物平面布局多为圆形和长方形。哈萨克草原的考古发掘资料表明,该地区最早的建筑物平面基本上是圆形或接近圆形(阿吾拉勒山岩画)。金属工具和新木工技术的改进,同时改进了帐篷和乌兰海的结构形式,工匠们在不断的实践劳动中研究出在毡房中的顶拱“强额拉克”和格构架“克烈格”,彻底改变乌兰海的承重结构和造型,建造出真正意义上的毡房。

1.2毡房的构件组成

哈萨克族传统毡房以卯榫插接、框架围合、毛毡覆体、绳索缠绕的简易方式建造,它有别于中式土木架建筑和西方石砌建筑的构建模式。哈萨克族传统毡房是以天幕穹庐顶的设计方法,将材料与骨骼巧妙搭建,运用圆柱体、圆锥体交错组合的力学特征,形成了自为一体的哈萨克族毡房,也体现了近代壳体建筑可追寻的原始雏形。无论毡房大小,其主体构架包括有顶圈(强额拉克)、弯头斜撑(房杆)、格构架(克烈格)、门等数个构件组成:(1)顶圈位于毡房的顶部中央,由三截弧形木头加工成圆形,接头处用牛皮包扎。顶圈上部嵌入4至8根弧形细圆木,交叉固定形成天窗,下部穿入房杆呈伞状放射搭建穹庐。(2)弯头斜撑(房杆)是毡房圆形屋顶的主体支撑构件。房杆上端成弓形插入顶圈内,下部与格构架捆绑相接,上小下大环圆心排列构成穹庐。斜撑的数量由毡房的面积而定,少则数十根,多则上百根。(3)格构架是构成毡房的主要墙体,由红柳木倾斜交错成菱形,每个交叉处用牛皮绳扎制,上端与弯头斜撑相对应。菱形格有宽、窄之分,宽格构架称为“风眼”,轻便但不牢固;窄格构架称“网眼”,虽笨重却结实耐用。每座毡房根据大小不同,由6至12块格构架组成,每块宽约3.2米,高1.5-1.7米;(4)在哈萨克语中门被称为“斯克尔莱乌克”,由前额(上横档)、门槛、左框、右框等四部分组成。哈萨克族毡房门的样式较讲究,一般为双扇雕花木门,高1.5米,宽0.9米,距地面25厘米左右,以防止冬季积雪进入帐内。在搭建毡房时门安排在无风的方向,多面朝东方,门外多用笈笈草编织,中间夹有一层花毡的门帘,可作为夏季卷起通风,冬季放下抵挡风雪严寒之用。

2.哈萨克族毡房建筑空间解析

2.1毡房的主要空间要素

(1)窗——是建筑主要的空间组合要素,是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某种联系方式。“强额拉克”就是所谓的毡房的窗,指的也是天窗。它是毡房屋顶的中点,也是亮点,也可以说代替了屋顶。有了它,毡房内部空间就强调了上和下的空间感。(2)门——可以说是最早的建筑要素之一。坐在正上座,面对门时,右手边称右框,左手边称左框。哈萨克族传统民俗信仰中,认为福是从右边进,祸是从左边出。(3)达斯达尔涵——是长方形或方形的餐饮布。展开放置时不仅形成餐饮空间,而且意义也非常重要。它意义重大,因为哈萨克族对食物非常的崇敬。比如说不许乱扔,不许浪费,忌讳跨过或脚踏食物等等。哈萨克族待客时,有什么好吃的都摆在达斯达尔涵上,热情交待。它是一种热情、尊敬、团结、友谊和真诚的象征,也是幸福和富饶的象征。

2.2毡房建筑空间结构形态

(1)毡房的内部空间,按使用类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室外直接联系的辅助空间指的是:入口空间、厨炊空间、马鞍等器具放置区,鞋子也放在这里。这个区与室外联系比较频繁,也可以称为“动”区。入口空间把厨房与马具收纳区相互分离,对不同的使用者(男女分工)来说,做到了尽量互不干扰。

(2)起居空间是家人活动、待客、吃饭、睡觉、做家务的场所,是毡房主要的使用空间。过去,位于中央的火塘兼炊灶之用。从使用铁皮炉子的时代开始,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把中央火塘取消了。铁皮炉子放置的位置,迁移到靠近厨具空间,将铁皮烟囱穿出毡房屋顶排烟。后来哈萨克族一般都在室外炊灶做饭,所以为了室内活动方便,常常把铁皮炉子储放在室外,只是在有必要时才把它安装在室内。

(3)起居室的右半区是家里男性成员的座位和歇息区。上座是年长者、客人座位;下座是年轻人、小孩、和女婿的座位。哈萨克族以前娶媳妇婚礼迎亲时,在右半区给新娘布置床,拉红帘。起居室左半区是家里女性成员的座位和歇息区。妇女做针线活儿、给婴儿喂奶等等都在这个区内,婴儿摇篮也放置在这里。上座同样是年长者和客人座位;下座是年轻人、小孩和媳妇的座位。图3-14所示的对内辅助空间是指衣服存储箱和被褥等收纳区。这两种辅助空间,按使用特点以及与室外的联系程度,分别布置在起居空间的两侧。

从以上室内空间布局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由生活习俗决定的哈萨克族空间布局方式中所隐藏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3.毡房建筑空间的特征

(1)公共、共享、开放。这也是哈萨克毡房空间形态的主题。所以哈萨克族传统建筑空间布局中,没有明确的院落概念,也没有视觉遮挡的过渡性空间组织。而且进门就是客厅,内部空间主体是客厅。突出的就是公共空间,开放性空间。

(2)运动。比如说毡房内,当人们展开达斯达尔涵,围绕入座进餐时,就有了“餐厅空间”的概念;铺放被褥时就有了“卧室”空间的概念;毡房虽然没有院落,但当牲畜在周围歇息、安顿时就有了“院落”空间概念。在马桩上拴着马,在室外炊灶冒着烟……,这种生动的生活气息,创造了居住生活空间的概念。我们可以说“运动”就是空间的存在模式。

(3)折叠性空间。从转场开始,到一个新的地点,搭起毡房时,随之就有了可居住的住所,就是说把组成空间的要素,进行分解和组合,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拆解或构成空间。当空间要素收起时,空间也随之消失。比如说,达斯达尔涵、被褥等等,用时展开,创造空间;不用时收起,空间也随之折叠消失。这种“折叠性空间”的特点就是,空间随着人的活动而灵活可变。“折叠性空间”是一种节约空间的理念,对节约资源来说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4.结语

本文章从哈萨克毡房的缘起、组成、建筑空间要素及空间结构形态的角度,试图去挖掘毡房体现的文化特色。居住建筑空间指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满足生理需求、功能要求所需的范围,而是范围更广、包含了精神需求的空间概念。简单概述了毡房建筑空间中的哈萨克族的自然观、人文观和心理观,并提出了公共性、共享性、开放性为主题的哈萨克族传统民居空间创造理念以及一些空间概念。

参考文献:

[1]波拉提.科尔拜耶夫,哈萨克族建筑艺术,奎屯:伊犁人民出版社,2006

[2]赛尔江,艾尔买克,哈萨克古代城市与传统居住建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3]蒋新慧,哈萨克毡房及其文化内涵,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

[4]王民斌,哈萨克人的毡房,西部,2003,(10)

[5]苏北海,哈萨克族文化史,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

标签:;  ;  ;  

浅析哈萨克毡房空间形态——公共性、共享性、开放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