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以一个农村妇女为聚焦点,通过对她生活进行的长期参与观察,和对她本人口述史进行的研究,结合当地的社会文化、宗教生活变迁,试图分析农村基督教信徒中女性占有多数的深层次原因,并且探讨基督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何以在农村发展的如此迅速。首先,通过对本文主人公的口述史分析,可以发现农村女性选择基督教的深层次原因,以往的研究多是表面性的原因描述,如文化程度低、贫困、疾病等,但是同样生活的农村社会中的男性选择基督教的就少。文章运用“社会性别理论”,结合到主人公从小的生活经历中,不难发现是农村的社会文化影响了她以后的生活,使她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婚后生活中的矛盾使她在诉求无门的情况下接受了基督教。其次,近几年,基督教在农村的快速发展,使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日益式微,通过对主人公日常生活的观察,可以发现基督教在乡土社会的农村有其独特的一种传播机制,本文结合“宗教市场理论”,来分析农村基督教快速发展的原因。从目前主人公的生活中,她有意无意的在促进着基督教的当地的传播,她把基督教带到她生活中的任何方面,呈现给身边的亲人、朋友抑或陌生人,基督教教徒的传教热情,使其信徒市场在农村日益扩大,而当地的民间信仰市场则日渐萎缩。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农村女性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 山西农经 2020(06)
- [2].农村女性参与乡村振兴战略路径探析[J]. 邢台学院学报 2018(04)
- [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女性就业现状和就业对策研究——以娄底市为例[J]. 乡村科技 2019(20)
- [4].农村女性外出务工的障碍及其对策——以农村女性平等就业权保障为视角[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7(02)
- [5].农村女性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的调查研究[J]. 老龄科学研究 2014(11)
- [6].顺从到独立的意识觉醒——论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的演变及其原因[J]. 读书文摘 2016(18)
- [7].身份政治与农村女性环保参与——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视角的考察[J].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17(01)
- [8].发自肺腑的声音——百名最有前途的农村女性参选宣言[J]. 农家女 2010(03)
- [9].给心灵一个有力的支点——写给“最有前途的农村女性”[J]. 农家女 2010(11)
- [10].基于1224例农村女性的抑郁症状与伤害发生特点的分析[J]. 伤害医学(电子版) 2013(03)
- [11].武陵民族地区农村女性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以及对养老服务的需求研究——以恩施市为例[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4)
- [12].社会参与对农村女性主观贫困的影响研究[J].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13].试论农村女性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以临夏地区为例[J]. 商讯 2019(07)
- [14].农村女性可行能力与生态扶贫路径探究——以川西贫困藏区为例[J]. 西藏研究 2016(06)
- [15].农村女性残疾人的社会融合现状研究——以北京市延庆县为例[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7)
- [16].读书笔记《心灵的集体化:陕北骥村农业合作化的女性记忆》[J]. 商 2013(11)
- [17].农村女性贫困问题研究综述[J]. 理论观察 2011(03)
- [18].河北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现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08)
- [19].试论农村女性成人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 [20].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及原因分析[J]. 网络财富 2009(15)
- [21].农村女性流动:中国现代化的重要途径[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8(06)
- [22].新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刍议[J]. 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08(04)
- [23].新中国70年电影中农村女性形象类型与嬗变研究[J]. 中国电影市场 2020(11)
- [24].在乡村振兴中提升农村女性就近转移就业质量[J]. 中国妇运 2019(06)
- [25].农村女性的城市伤痛和返乡之困——以《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为例[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 [26].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女性继续教育措施研究[J]. 理论界 2017(09)
- [27].农村女性的职业发展与教育因素研究[J]. 新课程(综合版) 2016(08)
- [28].农村女性流动人口避孕药具知识及管理服务需求调查[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06)
- [29].农村女性的人力资本投资分析[J]. 现代交际 2011(03)
- [30].浙江省新农村女性的健身参与与促进[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