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小脑幕脑膜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脑幕脑膜瘤,手术入路,显微手术
小脑幕脑膜瘤论文文献综述
张治元,王汉东,潘云曦,胡志刚,贾玥[1](2019)在《小脑幕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及手术入路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脑幕脑膜瘤的手术治疗和手术入路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7年3月手术治疗的92例小脑幕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内侧型和外侧型向幕上发展者,采用扩大翼点入路10例,颞下入路23例,颞枕部入路18例;肿瘤全部或主体在颅后窝21例,采用枕下或枕部幕上下联合入路;20例镰幕型采用枕部经小脑幕入路。结果肿瘤全切除86例,部分切除6例。无手术死亡病例。83例术后随访1~8年,正常工作、生活71例,生活自理8例,生活需要照顾4例;肿瘤复发再次手术7例(次全切除5例,全切除2例)。结论手术全切除小脑膜脑膜瘤可获得满意效果及良好预后;根据肿瘤特点设计合适的手术入路以及熟练掌握局部神经解剖和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中深静脉系统及大静脉窦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杨庆哲,吴斌[2](2019)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后颅窝小脑幕切迹型脑膜瘤手术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后颅窝小脑幕切迹型脑膜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并探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8月~2018年7月共14例主体向后颅窝扩展的小脑幕切迹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头颅CT、MRI(平扫+增强)检查,根据影像学表现,分析该型肿瘤的手术入路选择,最终均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进行肿瘤切除。结果术后MRI显示SimpsonⅠ级切除12例,SimpsonⅡ级切除2例,术后14例患者症状均出现消失或不同程度的改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1例患者出现头晕、走路不稳,术后7 d逐渐消失,1例患者出现术侧听力轻度下降,术后9 d恢复正常。经过3个月~3年随访,所有病例均无复发。结论对主体向后颅窝扩展的小脑幕切迹型脑膜瘤,采用颞下入路能快速断掉肿瘤基底,控制肿瘤出血,且肿瘤全切率较高,并发症较少,是一种较好的术式选择。(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生》期刊2019年21期)
杜伟[3](2019)在《动态牵拉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内侧型小脑幕脑膜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动态牵拉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内侧型小脑幕脑膜瘤的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从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28例内侧型小脑幕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所有术中采用牵开器牵拉手术的患者分为常规牵拉组,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所有术中采用动态牵拉手术的患者分为动态牵拉组。手术入路的设计取决于肿瘤的主体位置。肿瘤切除程度采用Simpson肿瘤切除分级标准。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大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脑牵拉损伤、肿瘤Simpson切除程度以及术后6个月KPS评分。结果:共12例患者(常规牵拉组)术中采用脑自动牵开器手术,16例患者(动态牵拉组)术中采用了动态牵拉手术。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手术时间及肿瘤Simpson切除程度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均住院时间动态牵拉组小于常规牵拉组(分别为18.3±1.8天、20.2±1.3天,P=0.004);动态牵拉组术后脑牵拉损伤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低于常规牵拉组[分别为6.2%(1/16)、50%(6/12),P=0.022];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恢复率(KPS>80分)动态牵拉组显着高于常规牵拉组[分别为87.5%(14/16)、41.7%(5/12),P=0.017]。结论:动态牵拉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内侧型小脑幕脑膜瘤是可行的,并能避免或减少脑自动牵开器的使用,降低术后神经损伤和并发症的风险,减少住院费用和改善患者预后。(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郝超宝,白景阳,王传坚,刘千志,张国乐[4](2017)在《小脑幕区脑膜瘤延误诊治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女性,57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伴走路不稳2月余,进行性加重并出现小便失禁15 d,来我院就诊,CT平扫示:左侧小脑幕缘高密度影,梗阻性脑积水(图1)。疑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于2015年3月入院,查体:神志清,五官端正,无脑膜刺激征。行CTA、DSA检查,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追诉既往史,2年前曾因"头痛1个月"在外院住院。行CT检查报告:SAH(图2)。行CTA、DSA检查(本文来源于《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期刊2017年03期)
吴长山,范月超[5](2016)在《小脑幕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脑幕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宿州市立医院2008年6月~2014年2月间住院手术的17例小脑幕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肿瘤基底附着部位和主体生长方向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幕上型脑膜瘤采用颞枕部入路2例,采用枕部入路4例;幕下脑膜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6例,采用后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2例;小脑幕切迹缘采用枕下经天幕入路2例;幕上下脑膜瘤采用幕上下入路1例。结果本组患者中小脑幕脑膜瘤全切除(SimpsonⅠ级和Ⅱ级)14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2例。结论小脑幕脑膜瘤适宜积极的手术治疗,合适的显微手术入路以及恰当的手术方法能提高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项赛,潘先文,王弘乐,笪龙彪,刘运培[6](2016)在《82例小脑幕脑膜瘤显微手术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脑幕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和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对2000年1月~2015年1月间收治的82例(男32例,女50例)小脑幕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肿瘤位置选取合适的显微手术方式。结果:SimpsonⅠ级切除50例(61.0%),SimpsonⅡ级切除18例(22.0%),SimpsonⅢ级0例(0%),Simpson IV级切除10例(11.8%),SimpsonⅤ级切除4例(4.9%),术后死亡1例(1.2%),出现新增神经功能损害5例,动眼神经损伤2例,外展神经损伤3例,肿瘤复发4例(其中3例为Simpson V级切除后复发)。结论:小脑幕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选择须根据肿瘤附着在小脑幕的位置和肿瘤主体位于幕上、幕下或跨幕生长进行个体化设计;尽早切开小脑幕阻断肿瘤血供是取得手术成功的关键。手术切除程度是影响小脑幕脑膜瘤复发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皖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安建虹,李正阳,邹振宁,申洪[7](2016)在《老年小脑幕纤维型脑膜瘤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70岁,于2015年8月25日因头晕半年来我院就诊。行头颅CT示后颅窝左侧稍高密度肿块(图1 A),CTA提示病灶上方较多血管影围绕,血供丰富(图1 B)。临床初步诊断:左侧小脑幕下脑膜瘤。患者在全麻下接受左侧小脑半球占位病变切除术,切除肿瘤大小约4.5 cm×3.8 cm×1.5 cm。术后病理诊断:左侧小脑幕纤维型脑(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11期)
余进松,张磊,崔晨晨,时猛,范月超[8](2016)在《小脑幕脑膜瘤显微手术临床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手术治疗小脑幕脑膜瘤的手术技巧和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2年3月至2012年3月显微手术治疗的82例小脑幕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讨论手术入路、方法及并发症。结果 82例患者行SimpsonⅠ级手术切除53例,SimpsonⅡ级手术切除18例,SimpsonⅢ级手术切除6例,SimpsonⅣ级手术切除2例,SimpsonⅤ级手术切除3例。并发症发生率约为18.29%。术后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肿瘤复发4例、再发3例。结论小脑幕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显着,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是肿瘤全切除的关键。(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刊》期刊2016年05期)
李新华[9](2016)在《显微手术治疗小脑幕脑膜瘤临床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小脑幕脑膜瘤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中收治的20例小脑幕脑膜瘤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并根据其手术方式的差异,将20例患者分为两个不同的小组,并将其定义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平均每个小组均为1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手术进行医治,研究组则应用显微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手术后,对不同小组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手术完成后,研究组患者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许多,其临床效果则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手术治疗小脑幕脑膜瘤临床价值显着,可使患者的临床疗效得到有效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6年35期)
戚宪国[10](2016)在《颞枕经小脑幕-岩嵴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颞枕经小脑幕-岩嵴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30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手术均选择颞枕经小脑幕-岩嵴入路,阐明手术方法,探讨术后疗效。结果患者术后肿瘤切除程度Simpson分级:Ⅰ~Ⅱ级切除16例,Ⅲ级切除4例,Ⅳ级切除10例。手术并发症:昏迷3例,眼球运动障碍14例,面神经功能低于Ⅲ级9例,肢体肌力下降4例,颅内感染3例,听力障碍3例,死亡1例。20例患者术后随访8~25个月,术后并发症及脑膜瘤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随访期内7例肿瘤复发需再次手术,另13例无明显复发及残余肿瘤发展。结论颞枕经小脑幕-岩嵴入路是目前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重要手术方式,具有手术创口小、肿瘤暴露充分的优势。若联合幕下乙状窦后入路,还能进一步扩大暴露面积。对无法全切的SimpsonⅢ级以上肿瘤,可在术后辅以γ刀抑制残余肿瘤发展,预防复发。(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6年08期)
小脑幕脑膜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后颅窝小脑幕切迹型脑膜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并探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8月~2018年7月共14例主体向后颅窝扩展的小脑幕切迹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头颅CT、MRI(平扫+增强)检查,根据影像学表现,分析该型肿瘤的手术入路选择,最终均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进行肿瘤切除。结果术后MRI显示SimpsonⅠ级切除12例,SimpsonⅡ级切除2例,术后14例患者症状均出现消失或不同程度的改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1例患者出现头晕、走路不稳,术后7 d逐渐消失,1例患者出现术侧听力轻度下降,术后9 d恢复正常。经过3个月~3年随访,所有病例均无复发。结论对主体向后颅窝扩展的小脑幕切迹型脑膜瘤,采用颞下入路能快速断掉肿瘤基底,控制肿瘤出血,且肿瘤全切率较高,并发症较少,是一种较好的术式选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脑幕脑膜瘤论文参考文献
[1].张治元,王汉东,潘云曦,胡志刚,贾玥.小脑幕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及手术入路选择[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
[2].杨庆哲,吴斌.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后颅窝小脑幕切迹型脑膜瘤手术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19
[3].杜伟.动态牵拉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内侧型小脑幕脑膜瘤[D].重庆医科大学.2019
[4].郝超宝,白景阳,王传坚,刘千志,张国乐.小脑幕区脑膜瘤延误诊治1例[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7
[5].吴长山,范月超.小脑幕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6
[6].项赛,潘先文,王弘乐,笪龙彪,刘运培.82例小脑幕脑膜瘤显微手术临床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6
[7].安建虹,李正阳,邹振宁,申洪.老年小脑幕纤维型脑膜瘤1例[J].实用医学杂志.2016
[8].余进松,张磊,崔晨晨,时猛,范月超.小脑幕脑膜瘤显微手术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刊.2016
[9].李新华.显微手术治疗小脑幕脑膜瘤临床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
[10].戚宪国.颞枕经小脑幕-岩嵴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