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一、选题的目的与设计思路:1、具有几千年用药历史的中药,对中华民族繁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日益引起世人的瞩目。中药药理的研究近50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但就整体而言,中药成分复杂,对其作用机制的诠释仍存在较大困难,因此,应在注意发扬我国以往优势基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多学科交叉和应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平台,加强自主创新和前瞻性的研究,注意加强研究目标和技术选择,力争在某些领域取得突破,以推动中药新药的创新,这在国家对中药发展的中长科技规划中已经有战略构想。期望通过本世纪初叶的努力,使中医药的现代化战略目标能有所突破,使更多创新中药进入世界新药的高科技产品殿堂。更有意义的是,对13亿人口大国的国内市场真正建立起中西药平行的医疗保健市场体系,为13亿中国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开展中药的基础研究,不仅是阐明中药作用的的科学原理,以及研究开发现代中药新药物的需要,而且有助于寻求和发现现代医药学新的学科生长点。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药理学、药代动力学、毒理学、药物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生药学等等,均离不开相关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进步,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也概莫能外。许多国家的政府主管机关和大企业,均能把新技术、新方法列入药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并给予专项的资金投入。诸如基因工程动物模型、反义技术、基因芯片技术、单克隆抗体工程、计算机技术、受体分析技术、信息科学(包括遥感检测技术)、现代仪器分析技术(NMR、MS、HPLC—MS、LC—MS—MS等),上述技术在验证创新药物疗效(药效)和安全性两个关键指标中起着关键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学科交叉的现象越来越多。近年来,随着现代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的迅速发展,并与其他学科不断渗透、交叉和结合。如上世纪70年代CT问世以来,CT、MR、fMR、SPECT、PET以及PET/CT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使对人体疾病的诊断、分期、疗效和预后评价迈入“分子影像学”时代,医学影像学的进展是20世纪人类的重大科技成就之一。分子影像技术从临床人体应用的仪器设计到小动物专用仪器的设计思路,首见于1997年美国加州大学Cheng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的报导(Cheng SR,Shao Y,SilVelmanRW,et al.MicroPET:A high resolUtion PET scanner for imaging smallanimals.IEEE Trasaction on Nuclear Science,1997,44:1161-1166),此是基于正电子断层成像(PET)临床成像技术发展起来的专门用于小动物PET成像的装置,称为microPET。它的特点是:①分辨率较高,达1mm;②体积小,造价低;③可用PET/CT、PET/MR进行解剖与功能(代谢、血流、受体、基因)图像融合;④在药物研究方面显示出优良前景,可缩短研制周期、节约开发成本,与相关技术形成的Translation Medicine(转化医学)已引起大企业集团的兴趣与投入研发。本课题旨在探索正电子核素标记中药的有效成分(先导物),应用PET技术了解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的有关参数并与经典的药学方法对比,以观察PET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及前景。3、神经精神疾病脑内受体和递质呈多靶点之关系,而中药药物作用往往也呈多靶点,而且一种药物即使作用于同一靶点其产生的效应在不同生理病理情况下亦呈现不同(比如上调-下调,激动-阻断作用等),上述因素决定了中药药理、药效研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要探索研究PET技术在研究中药药理、药效、药代动力学参数方面的可行性,要突破如下技术问题:①正电子核素的选择及标记技术,诸如:要求易于标记、反应时间短、放化收率高、不影响构效关系(活性)、能满足实验观察正电子核素标记的药物在动物体内生物分布和代谢的时限要求、标记产物的质量控制和稳定性;②PET测量及图像ROI重建技术:包括仪器质控、测量的统计误差及重复性、ROI的勾画技术、图像重建技术和药代动力学参数数学模型和正确运算以及影响因素(麻醉等);③中药先导物选择的依据:按已发现的新药国际上通常实行四级(A-D)分类,A为具有新化学结构,治疗有突破;B为已知化学结构,治疗有突破;C为新化学结构,治疗未有突破;D为已知化学结构,治疗未有突破。上述A及B无疑最具有创新性。在我国中药研究方面,知母皂甙元、石衫碱甲和左旋千金藤啶碱(1-SPD)已明确其有效化学结构及构效关系,临床应用有效,当属于A类的创新药物,尤其1-SPD,它是中药延胡索的有效成分,它具有D1激动-D2阻滞的双重药理作用,迄今为止国际上只发现1-SPD具有这种双重作用特征,1-SPD的双重药理作用机制为新型安定剂开辟了研究方向,并且在精神疾病、阿片类毒品成瘾的治疗方面有着发展前景。因此,1-SPD具有很大的二次开发价值。自然,从新结构和全新药理作用的创新(新药)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本研究的重点旨在探索验证PET技术从整体研究的角度应用于药物开发领域的可行性。4、11C标记中药左旋千金藤啶碱尚未见文献报道,如能探索11C标记中药有效成分的方法并进行生物学评价,无疑具有新颖性,同时利于探索中药有效成分在活体内的作用机理,此外也可为PET或micro PET药物开发进行先期准备工作,考虑本课题取材方面等因素,首先选择左旋千金藤啶碱进行探索性研究。旨在通过PET对左旋千金藤啶碱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作为第一阶段工作,通过该研究为今后中药的活体研究探索一条新的途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1)探索正电子核素标记中药有效成分的方法学可行性。2)探索11C标记中药有效成分1-SPD在体内的生物学分布,为药物二次开发提供参考。3)探索PET显像用于中药有效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可行性,为PET或micro PET药物开发进行先期准备工作,通过动态地观察动物体内生物分布,为中药在活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探索一条新途径。5、正电子发射断层(PET)基础与临床研究是我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点学科及教育部重点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而正电子核素标记中药有效成分的探索研究又系此方向的一个分领域,并且是系列性博士课题研究,包括18F-知母皂甙元(2006年)、11C-石衫碱甲(2007年)、11C-左旋千金藤啶碱(2008年)以及天花粉蛋白等,曾得到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国家重点学科(211工程1期)、复旦985神经病学重点项目及卫生部核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WK006001及WK006002)的少额研究基金支持。本课题为上述总课题(2006年-2008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研究结果:1.11C标记中药左旋千金藤啶碱(1-SPD)的制备与质量控制目的:探索11C标记中药延胡索的有效成分左旋千金藤啶碱(1-SPD)方法学,并对其进行质量控制。方法:由美国CTI公司RDS111加速器生产11CO2,用碘代甲烷模块将。11CO2转化成。11C-碘代甲烷(11C-CH3I),再转化为11C-Triflate—甲烷后传入到溶有1-SPD的二甲基亚砜溶液中,在常温下反应得到产物。与合成的标准品12C-1-SPD比较,鉴定通过液相色谱仪[流动相甲醇:乙腈:三乙胺=60:20:20(三乙胺0.05mol/1,用磷酸调节至3.0),流速为1ml/min。],质谱及核磁氢谱鉴定,放化纯度、稳定性检测。并对新制剂11C-1-SPD进行质量控制。结果:11C-1-SPD放化合成时间约为10~20min,11C-1-SPD注射液为无色溶液,半衰期在20±5分钟范围内。PH值为6.5±0.3,注射液在2h内不同时间的放射性化学纯度均大于95%,化学纯度大于90%。生物学质控亦符合正电子放射性药物质量要求。结论:正电子核素11C标记中药延胡索有效成分左旋千金藤啶碱在方法学上是可行的,合成的11C-1-SPD注射液符合进一步的动物或人体探索性研究要求。2.11C-1-SPD在正常动物体内分布及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目的:研究11C-1-SPD在动物体内的生物学分布及其药物代谢动力学特性。方法:经大鼠尾静脉注射11C-1-SPD,每组5只,分别于不同时相点5、15、30、60、90min测量血液及各主要组织器官的放射性计数(cpm),计算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湿组织)。通过大鼠尾静脉取血进行药物代谢动力学分析;大鼠尾静脉注射给药,于注射后不同时间分别将各组大鼠断头处死,迅速解剖取脑,分离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小脑、海马、纹状体、丘脑、脑干等脑区,称组织湿重后,用γ计数器测组织放射性,计算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湿组织)。结果:11C-1-SPD在体内吸收迅速,分布广泛,以肝、肾、心、脑、肺分布最多。静脉注入11C-1-SPD 5min后放射性分布即可达到高峰,5min后各组织呈明显下降的趋势,给药后60min,各脏器内放射量均有显著下降。脑内分布在5min即可达到高峰,各脑区内的放射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经肝脏代谢,肾组织是11C-1-SPD的主要排泄器官,肝、肾组织在5min放射性分布分别为1.484±0.350%ID/g、1.323±0.153%ID/g,90min分别为0.478±0.039%ID/g、0.394±0.165%ID/g。在胃、脾、肠、肌肉等组织放射性分布较少。大鼠时间-放射性曲线在权重为1/CC时二室模型最佳,对11C-1-SPD大鼠血时间.放射性曲线进行二室模型拟合,经分析计算,中央室的消除速率常数为0.19/min,表观分布容积为0.36ml/mg,分布半衰期为1.39min,清除半衰期为26.2min,清除率为0.07ml/min/mg。药时曲线下面积为1613.72(kbpm/ml)*min。结论:静脉注射11C-1-SPD在体内呈现快速摄取快速清除的特性。1-SPD在脑内广泛分布,清除快速。1-SPD主要经肝胆系统代谢,肾脏是主要排泄器官。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二型房室模型特征。3.11C-1-SPD在正常动物体内的PET/CT(临床用机型)显像研究目的:探索PET/CT显像(临床用机型)在研究11C标记中药有效成分1-SPD在体内的生物学分布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的可行性。方法:SD大鼠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固定于木板上,尾静脉注射37 MBq11C-1-SPD。分别于注射后5min、15min、30min、45min、60min、90min行PET/CT显像。使用Multi Modality工作站获得脑、心脏、肺脏、肝脏、肾脏、肠腔、膀胱的容积分布比值(DistributionVolume Ratios,DVR)。结果:11C-1-SPD大鼠PET/CT显像显示在5分钟时在肝脏、肾脏分布最多,心脏、肺、脑可见放射性分布。肝肾是11C-1-SPD的主要代谢及排泄器官,肝、肾、肠腔、膀胱在5min放射性分布分别为1.37±0.42%、1.10±0.19%、0.89±0.18%、0.97±0.111%,90min分别为0.65±0.11%、0.54±0.05%、5.49±1.44%、9.86±1.88%。结论:PET/CT(临床用机型)显像可以初步的直观、动态的观察药物的分布及代谢特点,然而由于轴向视野及临床用机型PET分辨率远不如MicroPET(小动物专用型)理想,现有的结果尚不能得出PET(临床型)显像完全取代处死动物的体内分布实验的结论,有待小动物专用型MicroPET的进一步对照研究。三、本研究论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制备中药左旋千金藤啶碱11C标记化合物:11C-1-SPD,放化纯度>95%,体外稳定性好,主要质量控制指标达到要求,可满足进一步探索性实验的要求。2.静脉注射11C-1-SPD在体内呈现快速摄取快速清除的特性,11C-1-SPD在脑内广泛分布,清除快速,各脑区的放射性分布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1-SPD主要经肝脏代谢,肾脏是主要排泄器官。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二型房室模型特征。11C-1-SPD在体内、脑内分布及药代学参数若获得不同单位方法学重复性的验证,以及有条件用小动物专用型MicroPET单位所获得数据吻合,从整体动物获得的参数,可有望为该药的二次开发提供参考。3.试用PET/CT(临床用机型)显像用于中药研究可行性,试图动态的观察11C-1-SPD在动物体内的分布及代谢特点,并用DVR(Distribution Volume Ratios)进行定量分析,然而由于PET分辨率及轴向视野等方面的因素,目前资料未能得出11C-1-SPD活体动物PET(临床用机型)显像能取代处死动物的体内分布实验的结论,这有待今后小动物专用MicroPET的进一步对比研究。同时,我们首先提出在中药研究开发中建立转化医学(Transition Medicine)及移动式MicroPET技术平台(toolbox)的建议。4.11C-1-SPD的制备、药代动力学观察,以及PET/CT(临床用机型)小动物显像,目前未见文献报导,选题及研究工作具有新颖性。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高分子材料PET等温结晶及其动力学的超快扫描量热研究[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 [2].PET瓶吹塑成型研究进展[J].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2020(01)
- [3].六轴机器人在PET透明酒盒生产上的应用探索[J]. 中国设备工程 2020(06)
- [4].PET组合融合成像在分化型甲状腺癌复发和转移中的应用进展[J].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0(01)
- [5].PET材料中低聚物的危害及提取[J]. 山东纺织经济 2020(06)
- [6].中枢神经系统临床用PET显像剂的研究进展[J]. 同位素 2020(04)
- [7].PET装置催化剂添加存在问题及措施[J]. 聚酯工业 2020(05)
- [8].废弃PET合成不饱和聚酯树脂的研究[J]. 当代化工研究 2019(15)
- [9].PET切粒机的优化运行与维护[J]. 聚酯工业 2019(06)
- [10].PET/空心玻璃微珠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 聚酯工业 2019(06)
- [11].Indorama Ventures将永久关闭英国PET工厂[J]. 聚酯工业 2018(02)
- [12].含氟PET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J]. 工程塑料应用 2017(03)
- [13].PET三大改性方向发展及应用现状—阻燃改性、高阻隔性、生物降解性[J]. 广东化工 2017(06)
- [14].多发性骨髓瘤的类PET表现及其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研究[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03)
- [15].基于时间和幅度划分的PET呼吸门控的应用研究[J]. 中国医学装备 2017(03)
- [16].PET瓶装水异味分析与应对措施[J]. 饮料工业 2017(02)
- [17].转速对PET沉析纤维形态结构及性能的影响[J]. 合成纤维工业 2017(02)
- [18].PET沉析纤维表面形貌及热性能研究[J]. 合成纤维 2017(04)
- [19].增黏回收PET专用扩链剂研究进展[J]. 塑料科技 2017(06)
- [20].PET用小型回旋加速器辐射屏蔽的分析评价[J]. 四川环境 2017(S1)
- [21].多发性硬化的PET显像[J].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7(04)
- [22].软测量技术在PET装置特性黏度监测中的应用[J]. 聚酯工业 2016(02)
- [23].PET装置机械密封故障处理[J]. 聚酯工业 2016(03)
- [24].前列腺癌PET分子影像应用研究进展[J]. 肿瘤影像学 2016(02)
- [25].3D PET数据校正常用方法研究[J]. 医疗卫生装备 2015(10)
- [26].PET医用小型回旋加速器注入线机械结构设计[J].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16(00)
- [27].PET的特性黏数对其扁丝力学性能的影响[J]. 合成纤维工业 2020(05)
- [28].PET解聚方法研究进展[J]. 合成纤维工业 2020(05)
- [29].基于PET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肝阳上亢证模型脑功能变化[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9(06)
- [30].固化体系对PET型复合固体推进剂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进展[J]. 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