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宣传是抗美援朝运动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动力,它促使人们注意到朝鲜战争,进而积极支持赴朝作战。尤其是运动初期(截止于五次战役结束)的宣传,规模大、形式多,最具研究价值。传播学历来重视战时宣传,因为极端的战争环境可以使宣传的特征、规律得到更加明显的表现;抗美援朝的特殊性还在于它是一场发生在国外的战争,动员国内人民支持作战的任务显得更为紧迫。本文选择中共中央机关报,同时也是新中国宣传网主导力量的《人民日报》作为微观研究样本,运用以传播学为主,辅以相关的新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来分析抗美援朝运动初期的宣传(传播)问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宣传方式的分析窥见其背后的传播机制,以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党报的历史,为这个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宣传媒介提供借鉴,进而见微知著,有资于各种形式的宣传。经过对抗美援朝运动初期《人民日报》传播内容、传播过程和相关文献资料的考察、梳理,本文总结出如下宣传方式:报纸通过重点报道,在大规模宣传尚未登场时就将朝鲜战争引入受众的视线,为更大规模的宣传进行“预热”。这是影响认知层面的宣传,着重于受众“想什么”,更重要的是影响受众“怎么想”,即影响态度层面的宣传。《人民日报》通过对美国侵犯台海及我国东北地区的报道,论证加入战争的必要,为获得支持奠定基础;通过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的对比,同时利用国人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表现美国的罪恶和朝鲜的友好,增加参战的合理性;通过典型报道歌颂“最可爱的人”,并展现国内外人民对志愿军的热爱,塑造志愿军的光辉形象,建立对军队的支持;通过对战况进行选择式报道,即只突出胜利的消息,以及对负面消息进行正面化处理、从侧面塑造战场形势等手法,避免报道战斗中的损失,放大实际取得的胜利;以及通过刊载读者来信、联名和集中版面报道同一主题等方式,表现人民对抗美援朝的普遍支持,确立主导意见。总体上看,抗美援朝运动初期的宣传获得了超出预想的成功,其影响波及日后,“固化”了中国共产党的传统宣传方式。它不仅有力地支持了战争,还初步构建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并为此后的政治参与奠定了心理基础。同时,这一时期的宣传体现出很强的普世特点。所以我们不能固守传统模式,应该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传播规律的先进宣传方式。既然宣传的规律是普世的,就应该更加客观、历史地评价其中的片面性,即违背“全面真实”要求的问题。任何一个战争中的国家都会那样宣传,不应简单贬低。最后,希望本文对这一阶段宣传方式的分析可以为抗美援朝时期的党史研究做一点补充,打开一个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