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流场论文-张梦琳

海流场论文-张梦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海流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频地波雷达,天文潮数值模型,台湾海峡,调和分析

海流场论文文献综述

张梦琳[1](2018)在《台湾海峡高频地波雷达海流场适用性初步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部署于福建南部沿岸的阵列式/便携式高频地波雷达观测的台湾海峡西南部的海流与2013月1月29日至2月28日观测区域内A、B、C、D浮标的实测海流进行了调和分析对比验证,结果表明:阵列式地波雷达在浮标A、B、C处误差均较小,而便携式地波雷达仅在浮标A处误差小,其余点误差较大,总体而言阵列式误差小于便携式。同时,利用建立的适用于台湾海峡的天文潮流数值模型模拟了台湾海峡潮流,并对其结果进行了调和分析,与浮标对比验证,结果较为吻合。这表明本文的天文潮流数值模型可以较准确地模拟台湾海峡的潮流。继而用天文潮流模型模拟了地波雷达海流观测区116°~121°E,22.4°~26°N的潮流场,将其和高频地波雷达探测的海流场都进行调和分析,对比潮流椭圆可知:阵列式地波雷达测得的潮流椭圆与天文潮流数值模型基本吻合,而便携式高频地波雷达则在浮标A点,B点附近区域较为吻合,其余点出现较大偏差。本文首次提出一种利用天文潮数值模拟潮流场与余流插值场迭加构建“模拟-实测海流”场用于高频地波雷达海流场对比验证的方法。首先将浮标实测海流剔除主要分潮(M2)潮流成分得到余流,然后以插值的方式获得浮标覆盖区的余流场,并将其与天文潮流模型计算的同期潮流场迭加得到“模拟-实测海流”场,与浮标实测海流对比,东分量、北分量绝对误差均小于5cm/s,表明“模拟-实测海流”值较准确。然后将“模拟-实测海流”场分别与阵列式、便携式高频地波雷达所测的海流场进行对比,结果如下:阵列式高频地波雷达在有余流计算值的区域内,处于两个雷达观测站中心法线方向,且与两个雷达站成90°角的点,流速、流向误差最小,流速误差最小6.7cm/s,流向误差最小17.2°,向外围流速、流向误差增大,流速最大误差为12.1cm/s,流向最大误差为32.1°;分析得到测点流速平均绝对误差(cm/s)空间分布函数R1和流向平均绝对误差(°)空间分布函数R2为:R 1 = 20-0.164D1-0.216D2 + 0.00236D12-0.00165D1D2 + 0.00223D22R2 =54-0.75D1-0.088D2+0.0068D12-0.0041D1D2 +0.0023D22其中D1、D2分别为测点距龙海、东山站的距离。便携式高频地波雷达在有余流计算值的区域内,处于两个雷达观测站中心法线方向,且与两个雷达站成90°角的点,海流流速误差最小(=8.5cm/s),向外围误差增大,最大误差为24.1cm/s。分析得到测点流速平均绝对误差(cm/s)空间分布函数R3为:R3 = 9 + 0.215D3-0.1278D4 + 0.00087D32-0.00128D3D4 + 0.00118D42其中D3、D4分别为测点距山寮、下埯站的距离。海流流向误差分布则无一定的规律,且在对比区域内误差较大,约为100°。(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5-01)

徐智昕[2](2013)在《服务于海上地震勘探作业的北部湾海流场的实时预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上地震勘探是现代海洋石油勘探使用的主要方法,通过海上人工震源装置连续发射地震波,地震波入射到海底地层之后,遇到不同的地质界面就会产生反射波或转换波信号,反射波或转换波信号由检波器接收,然后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反演获得地下地质构造和油气藏的各种资料,为海洋石油勘探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检波器准确位置的布置和确定对于正确反演海洋石油资源的有无、位置、储量、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海上无时不在、变化多端的海流会使检波器偏离原有的轨迹、航线和调查站位,影响到检波器的位置的布置和确定,影响到反映地下地质构造和油气藏的各种资料的正确性。本研究目的就是为海上地震勘探提供一个实时海流数值预报应用模式,以掌握地震勘探海域的流场和工作时间、拖缆船舶走向、拖缆速度以及反演系数的选择,以求获得海上地震勘探的最佳效果。本文采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河口陆架海洋模式(ECOMSED)建立包括琼州海峡和北部湾海区的叁维正压潮流数值模型,并利用QuikScat卫星风场资料和南海预报风场资料,计算北部湾的潮汐、潮致余流以及具有代表性的风场强迫下的潮流场和余流场。所得结果与涠洲岛台站实测潮位数据拟合很好,保证了模式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通过潮流验证,可以发现模拟的潮流规律和实测潮流规律有很好的拟合关系。而最关键的潮致余流流速场与曹德明和方国洪(1990)计算的余流场基本一致,而他们的计算结果则与20个沿海观测站的结果有着很好的吻合关系,因此本文的数值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报潮流场。风海流主要取决于风的产品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其中空间分辨率最为关键,因此本文将南海分局的预报风场嵌入数值模型中,其风场的分辨率约为6分。潮致余流场的平均流速为1.84cm/s,湾的中部流速较小,沿岸处流速较大。整个北部湾的潮致余流场呈气旋式结构,而在其西南向存在着一个小的反气旋式涡旋。海南岛西岸的余流流速基本为东北向流,而琼州海峡为西向流,且流速较大。在潮汐控制下,整个落潮中间时的流向为西南及东南向,琼州海峡为东向,而涨潮中间时则为东北及西北向,琼州海峡为西向流,潮流的最大值都发生在琼州海峡内。在QUIKSCAT风场控制下,冬季整个区域的余流流向为西南向,而沿岸流还保持着东北向流,平均余流流速为7cm/s;夏季湾的北部的余流流向还是西南向,湾的南部则是西北向流,平均余流流速为4.8cm/s,比冬季的余流流速小。同时二者的潮流场流速均比只有潮汐控制的潮流场偏大。在南海预报风场下表层余流场的分布与风场的平均分布基本一致,整个计算区域的平均余流流速为2.6cm/s,最大流速为41.1cm/s,位于琼州海峡的东端。而表层潮流场的流速大于中层和底层的流速,其中表层的涨潮中间时与落潮中间时的间隔约为9个小时。与实测资料进行验证得到流速的误差为13.4%,流向误差为3.74°,且均为均方差。本文的研究初步实现了用我们国家的预报风场来预报流场,并做成了比较智能的人机界面,方便用户使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3-05-30)

蔡振君[3](2013)在《海流场矢量数据抽稀与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海流场矢量数据的符号化表达中,往往由于海流场数据产品的数据点分布过于密集,造成符号的相互压盖和视觉上的混乱,影响可视化效果和信息的提取与分析。本文通过海流场矢量数据的预处理将海流数据从温盐流数据中分离,在指出常规等间隔系统抽稀方法缺乏科学性的不足的基础上,借助空间抽样中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思想,通过计算局部Moran I指数得到数据点局部自相关特征并分别以海流流向和流速两种聚类因子的五种空间聚集模式:高高聚集(HH);低低聚集(LL);高低聚集(HL);低高聚集(LH)和不显着聚集将数据分层。依据聚集模式的不同结合兴趣点的不同动态制定重要性权重分配表,最后计算两种聚类因子影响下的综合重要性权重。综合重要性权重作为海流场数据点抽稀的指标,在此指标的基础上,基于缓冲区思想对海流场矢量数据点进行抽稀。本文提出了叁种具体的海流场矢量数据点抽稀算法,分别以点缓冲区,线段和矢量箭头最小外包扇形缓冲区为对象做空间相交检测。点缓冲区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算法复杂度最低;缺点是在某些情况下会误删不必要删除的数据点;线段相交的方法不能有效的处理箭头的头部碰撞问题;矢量箭头最小外包扇形缓冲区的方法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并可以解决箭头“穿岛”问题,在叁种方案中效果最好。进行了算法实现和系统的开发,通过与简单抽稀的效果对比,证实此方法可以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可视化效果,解决了海流场矢量数据符号化过程中符号互相压盖的问题,最终完成海洋环境预报产品的综合可视化系统,为海洋预报增加新的辅助手段。(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13-05-16)

何亚文,杜云艳,苏奋振,肖如林[4](2010)在《利用空间信息网格的海流场远程可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海洋科学的发展,分析了海流场数据远程可视化共享的应用需求;利用Web服务技术及空间信息网格技术,提出了海流场数据远程可视化的逻辑架构及实现方法;在ArcGIS Server平台上实现了B/S架构的海流场远程可视化应用平台。实验表明,利用空间信息网格可以屏蔽海流场数据的分布性、异构性,实现数据的实时动态可视化共享。(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石慧,蔡旭晖,宋宇[5](2009)在《南海北部海面风场和平均海流场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使用NCEP再分析风资料,耦合岸边地面站监测数据模拟得到南海北部风场,并分析风场的统计特征;由风场计算得到平均海流场,在此基础上对溢油事故可能产生影响的区域进行评价。风场模拟结果很好地显示了研究区域的季风性特征,统计分析反映了不同季节风矢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平均海流场的模拟结果显示,冬季和夏季流向为沿岸边方向,春季和秋季相反,海流流向岸边。因此,溢油事故发生在春季和秋季,更有可能对岸边区域造成污染。(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协2009年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海上污染防治及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9-10-22)

李瑞杰,严以新,邵宇阳,陶爱峰,陶建福[6](2007)在《极端水文条件下黄茅海流场计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黄茅海实测资料对海岸工程水动力学数学模型进行了充分验证,并采用验证后的模型对台风、大潮同时作用的"二碰头"以及台风、大潮、洪水同时作用的"叁碰头"两种极端水文条件下的黄茅海流场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两种极端情况发生时,各流速特征值在崖门口处明显增加,口外"二碰头"落潮时减小,涨潮时增加,"叁碰头"各流速特征值也基本都呈增加趋势,增幅相比"二碰头"较大。(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07年10期)

赵骞,田纪伟,褚忠信,李丙瑞[7](2005)在《渤海、黄海、东海海流场和温度场的数值同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princeton ocean m ode l(POM),建立了一个叁维斜压同化模式并引入网格嵌套技术来模拟渤海、黄海、东海的海流场和温度场.为了提高温度模拟的精度,利用美国宇航局的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海面温度资料,同时引入改进的N udg ing同化技术来模拟渤海、黄海、东海的温度场.模拟结果能较好地反映渤海、黄海、东海海流场和温度场的基本特征.松弛因子中的待定参数对计算稳定性和模拟精度有很大影响,当待定参数等于0.5时,同化模式的计算结果最优.夏季,秋季同化模式的计算精度较高,春季模式的计算精度较低.(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期刊2005年06期)

赵骞,田纪伟,曹丛华,王强[8](2005)在《渤海、黄海、东海冬季海流场温度场数值模拟和同化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ASA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资料SST,采用Nudging同化来模拟渤海、黄海、东海的叁维温度场,减小用热通量作上边界条件所带来的误差.结果表明,模拟的海流场能较好地反映渤海、黄海、东海的环流特征.数据同化后的温度场优于未经同化的温度场. 3个选择站点的同化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 307, 0 526, 0 744,用热通量资料模拟的水温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 160, 0 979, 1 330.尽管只同化了海表温度,但数据同化对叁维温度场结构都有影响.(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05年01期)

林建国[9](2004)在《渤黄东海叁维海流场、温度场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对渤黄东海的环流特征和研究现状作一个简要回顾,接着对POM数值模式作了介绍。本文的第叁部分在POM模式的基础上,利用NASA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资料SST,采用Nudging同化模拟渤黄东海的叁维温度场,减小用热通量做上边界条件所带来的误差。结果表明,模拟的海流场能较好地反映渤、黄、东海的冬季和夏季的环流特征。数据同化后的温度场优于未经同化的温度场。叁个选择站点的同化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3073,0.5261,0.7440,用热通量资料模拟的水温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5560,0.8792,1.2301。尽管只同化了海表温度,但数据同化对叁维温度场结构都有影响。夏季模拟和同化的混合层厚度均偏浅,小于现场观测的混合层厚度。(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4-04-15)

李东辉,游小宝,张铭[10](2003)在《南海各月月平均海流场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一个区域叁维、自由表面、斜压海洋模式对南海全年各月的叁维平均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 ,模拟得到的环流特征与已有的实测资料十分相近 ,这表明该模拟结果是可信的 ,该数值模拟也是成功的。(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2003年01期)

海流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海上地震勘探是现代海洋石油勘探使用的主要方法,通过海上人工震源装置连续发射地震波,地震波入射到海底地层之后,遇到不同的地质界面就会产生反射波或转换波信号,反射波或转换波信号由检波器接收,然后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反演获得地下地质构造和油气藏的各种资料,为海洋石油勘探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检波器准确位置的布置和确定对于正确反演海洋石油资源的有无、位置、储量、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海上无时不在、变化多端的海流会使检波器偏离原有的轨迹、航线和调查站位,影响到检波器的位置的布置和确定,影响到反映地下地质构造和油气藏的各种资料的正确性。本研究目的就是为海上地震勘探提供一个实时海流数值预报应用模式,以掌握地震勘探海域的流场和工作时间、拖缆船舶走向、拖缆速度以及反演系数的选择,以求获得海上地震勘探的最佳效果。本文采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河口陆架海洋模式(ECOMSED)建立包括琼州海峡和北部湾海区的叁维正压潮流数值模型,并利用QuikScat卫星风场资料和南海预报风场资料,计算北部湾的潮汐、潮致余流以及具有代表性的风场强迫下的潮流场和余流场。所得结果与涠洲岛台站实测潮位数据拟合很好,保证了模式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通过潮流验证,可以发现模拟的潮流规律和实测潮流规律有很好的拟合关系。而最关键的潮致余流流速场与曹德明和方国洪(1990)计算的余流场基本一致,而他们的计算结果则与20个沿海观测站的结果有着很好的吻合关系,因此本文的数值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报潮流场。风海流主要取决于风的产品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其中空间分辨率最为关键,因此本文将南海分局的预报风场嵌入数值模型中,其风场的分辨率约为6分。潮致余流场的平均流速为1.84cm/s,湾的中部流速较小,沿岸处流速较大。整个北部湾的潮致余流场呈气旋式结构,而在其西南向存在着一个小的反气旋式涡旋。海南岛西岸的余流流速基本为东北向流,而琼州海峡为西向流,且流速较大。在潮汐控制下,整个落潮中间时的流向为西南及东南向,琼州海峡为东向,而涨潮中间时则为东北及西北向,琼州海峡为西向流,潮流的最大值都发生在琼州海峡内。在QUIKSCAT风场控制下,冬季整个区域的余流流向为西南向,而沿岸流还保持着东北向流,平均余流流速为7cm/s;夏季湾的北部的余流流向还是西南向,湾的南部则是西北向流,平均余流流速为4.8cm/s,比冬季的余流流速小。同时二者的潮流场流速均比只有潮汐控制的潮流场偏大。在南海预报风场下表层余流场的分布与风场的平均分布基本一致,整个计算区域的平均余流流速为2.6cm/s,最大流速为41.1cm/s,位于琼州海峡的东端。而表层潮流场的流速大于中层和底层的流速,其中表层的涨潮中间时与落潮中间时的间隔约为9个小时。与实测资料进行验证得到流速的误差为13.4%,流向误差为3.74°,且均为均方差。本文的研究初步实现了用我们国家的预报风场来预报流场,并做成了比较智能的人机界面,方便用户使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流场论文参考文献

[1].张梦琳.台湾海峡高频地波雷达海流场适用性初步探究[D].厦门大学.2018

[2].徐智昕.服务于海上地震勘探作业的北部湾海流场的实时预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3].蔡振君.海流场矢量数据抽稀与表达[D].首都师范大学.2013

[4].何亚文,杜云艳,苏奋振,肖如林.利用空间信息网格的海流场远程可视化[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

[5].石慧,蔡旭晖,宋宇.南海北部海面风场和平均海流场模拟[C].中国科协2009年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海上污染防治及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6].李瑞杰,严以新,邵宇阳,陶爱峰,陶建福.极端水文条件下黄茅海流场计算分析[J].海洋科学.2007

[7].赵骞,田纪伟,褚忠信,李丙瑞.渤海、黄海、东海海流场和温度场的数值同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5

[8].赵骞,田纪伟,曹丛华,王强.渤海、黄海、东海冬季海流场温度场数值模拟和同化技术[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5

[9].林建国.渤黄东海叁维海流场、温度场数值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04

[10].李东辉,游小宝,张铭.南海各月月平均海流场的数值模拟[J].气象科学.2003

标签:;  ;  ;  ;  

海流场论文-张梦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