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文珠李玉春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当前农村教师资源配置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农村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年龄结构不合理等,究其原因主要有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不高、工作生活的环境较差、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较少。因此,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和各种福利、增加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等各项合理的制度建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农村教师教师资源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13-0029-02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农村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已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所谓教师资源配置,即针对数量、质量等因素把教师这种特殊的资源依据其本身的特性和教学需要进行分配和安置,使这一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促进教学顺利进行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保证农村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实现我国基础教育教师资源合理高效的利用,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农村教师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教师流失严重,教师数量不足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不能忍受农村学校较差的工作生活环境,想方设法地调离农村学校,从而使农村教师大量流失,教师队伍不稳定。加上国家强制性的教师资源配置模式,教师编制不合理,不少农村地区师生比例严重不平衡,尤其是一些条件较艰苦的老少边区,中小学教师更是严重短缺。虽然近年国家也采取了一些政策,如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计划、师范生实习支教、国家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殊岗位计划等,但效果不明显,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数量仍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
2.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第一,优秀教师所占比例较小。少数教育主管部门通过教学技能竞赛,调整一批优秀教师到城市学校,却出现了大中城市的学校向中小城市的学校选聘教师,中小城市的学校向农村选聘教师,大量优秀教师流失的状况。同时优秀的大学师范毕业生无法及时补充到农村教师队伍中,使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及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受到很大影响。另外,农村教师大部分为从事农村教育多年的老教师,教学观念滞后、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信息技术能力弱,在课堂教学中已难以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
第二,农村教师的学历层次较低。农村小学教师以中师阶段学历(53.84%)为主,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仅为44.25%,而城市小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则为71.34%,两者相差27.09个百分点;农村初中教师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为22.73%,而城市则为55.03%,两者相差32.3个百分点。
3.农村教师结构不合理
第一,年龄结构不合理。缘于落后的基础条件,师范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从教的较少,因此农村教师普遍是在这一工作岗位上教学的老教师。如2009年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人大代表吴宏金对该区农村教师年龄结构的调查:在岗在编教师256人名,平均年龄46岁,其中35岁以下38人,36~40岁46人,41~45岁50人,46~50岁34人,51~55岁63人,56~59岁25人。又如湖南省对环洞庭湖地区的农村学校调查显示:2005年,湖南省常德市共有小学教师20414人,教师平均年龄达48.3岁。可以看出农村教师的年龄偏大,大都集中在50岁左右。
第二,学科结构不合理。农村学校语文、数学等传统学科的教师数量多,化学、生物、艺术、计算机、英语、心理健康等现代学科教师明显不足。因此出现某个学科的专业教师缺失,会临时抽调其他科的教师代替,使一些学历合格的教师在兼任的学科上成为不合格教师。教师学科结构的不合理严重影响农村学校相关科目的开设及这些学科质量的提高。
二农村教师资源配置问题原因分析
1.政府在教师资源配置中倾斜于城市,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状况差
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政府形成了一种“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国家的各项政策都优先考虑城市。比如同等学历、同等职称的条件下,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工资较城市教师低。此外,农村教师在获得政治荣誉、晋升评职机会等方面处于明显的弱势;国家有关农村教师的健康问题尚无配套的政策规定。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艰苦,教师的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班主任津贴等政策性福利普遍得不到保证,难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农村教师队伍。教师队伍中年轻教师相对较少,严重影响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2.农村学校的工作生活环境较差
近年来,农村学校的基础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还是很不理想,例如大部分农村学校的教具只有粉笔和黑板,缺少现代化的教学仪器。生活中,很多教师边从事教学边从事副业,农村教师身上兼有农民和教师两种不同身份。此外,很多农村地区的交通不便,与大城市缺少联系,信息渠道闭塞,农村教师难以了解到最新的教育思想。条件艰苦成为优秀的师范类毕业生不愿去农村任教的重要原因。另外到农村任教,子女的学习生活也会受到影响。这些硬性的客观条件使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导致农村教师资源无法得到均衡配置,影响农村教育的良好发展。
3.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教师参加培训学习是接受继续教育的主渠道。在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小的现代社会,教师培训学习是实现终身教育目标的最佳来源。但事实上农村教师参加培训的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经费不到位。20世纪末,我国进行了一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新课程培训工作,很多地方采取“3+1”的经费分担机制,即国家、地方、学校各分担一部分,尽管国家有专项培训经费,但很多地方政府不但没有配套经费,甚至还把国家的经费挪作他用。其次,培训时间无法保证。农村教师基本是一个人负责几个班级的课程,一些偏僻的地区一名教师甚至负责几个年级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繁重的工作使得教师没有时间参加学习和进修。第三,培训机构水平不高。承担农村教师培训任务的基本是市县两级教师进修学校或教师培训机构,专业教师缺乏、培训资源缺乏,影响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农村教育的持续发展。
三农村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建议
1.完善农村教师的待遇保障制度
列宁说过:“提高教师地位,最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样提高农村教师的物质生活水平才能从根本上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吸引优秀的教师到农村从教。可见政府要足够重视农村教师的待遇问题,把办好农村教育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首先,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定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学校对教师工资投入的比例,硬化各方面的投入指标使省内城乡同级别教师的工资水平相当。针对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差的情况制定配套的政策规定,保证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奖金,从而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其次,完善相关工资保障法律法规。针对农村教师的工资无法真正得到保障和不能及时发放的情况,国家要用法律来制约责任的落实。建立相应的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对于不能及时足额发放农村教师工资的,要给予惩罚,责令其尽快补发拖欠工资;对于挪用教师工资的县,进行通报批评,以法律形式保证农村教师工资待遇的严格落实。
2.制定农村教师住房、医疗保险、退休养老等福利保障制度
国家应对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进行整体规划,逐步完善住房保障、医疗保险、退休金等。鉴于农村教师的生活环境较艰苦,国家应制定政策对农村教师的住房给予一定的补贴,解决其后顾之忧。其次,将全体农村教师逐步纳入社会化的医疗体系中,国家、地方政府、学校和个人分别分担一部分费用。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村教师,国家可给予一定的优惠,如加大国家的投入比例,减少教师本人的投入,甚至可以免去教师的部分医疗保险使农村教师本人直接受益。再次,针对农村教师制定特殊的退休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农村教师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加强管理。因农村教师工作期间的环境相对艰苦,在其退休后应积极地给予生活的保障,以此提高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保证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除此之外,国家针对农村教师的情况,灵活地制定具体的保障性措施,如可以帮助其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等,真正想其所想,切实为农村教师服务,保证农村学校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3.建立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体系
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保证农村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就要为农村教师提供不断提高学习的机会。
第一,将农村教师送到师资力量较强的城市学校学习。以往的支教是城市教师到农村地区帮扶,交流时间短,效果不明显;现在则需要农村教师到城市优秀学校亲身体验,从而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弥补。期间保证学习的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并且可以适当的给予对应的城市教师一定补贴,鼓励双方密切配合,达到共同进步的良好效果。一个阶段结束后,可以对学习的农村教师进行考核,结果记入档案作为评定职称和人事调动的依据。
第二,落实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体制。各级行政部门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农村教师培训的重要意义,在人力、物力上给予积极支持。实施中,国家首先为农村教师开办专业的继续教育机构,配置充足优质的教学设备和专业的培训教师,此外也可以与当地的师范类院校进行合作,委托培训。其次,制定系统的、可操作性强的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机制,分层次、分学科地开展系统培训,在培训时间、人数、对象、经费、形式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规范。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期间,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不变,学习期间所得成绩作为个人考核和晋升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76~483
[2]郭立纯、梁平.环洞庭湖地区农村小学师资现状调查[N].中国教师报,2009
〔责任编辑:李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