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湾理化因子与赤潮藻的关系研究

三都湾理化因子与赤潮藻的关系研究

论文摘要

三都湾是闽东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奇独特的环境,已成为全省仍至全国最大的内湾性大黄鱼网箱养殖基地,也是我国惟一的内湾性大黄鱼产卵场地,典型的近封闭型港湾,其环境状况倍受重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黄鱼养殖得到迅猛发展,成为闽东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湾内环境主要受沿岸陆源径流和外海水系影响,在湾外赤潮频发的情况下,尚未发生内源性赤潮,也未曾受到外源性赤潮的影响。然而,随着闽东经济的发展,人口向沿海城镇聚集,入海污染物质日益增多,其中含有相当一部分的营养盐物质,在不同程度上促使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处于相对较高水平。若湾内环境不注意治理,让湾顶区的氮、磷高含量向湾口区延伸,或遇高温、干旱年份,赤潮生物将随着湾外相对高盐水向湾顶区扩展,那么湾内发生赤潮就在所难免。一旦发生赤潮,湾内环境比湾外更难恢复,将严重影响水产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本研究采用三都湾海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环境因子的调查监测,进行了水环境理化因子和赤潮生物的研究,探讨了理化因子与赤潮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三都湾N、P含量相对较高,从时间变化上看,N含量呈现春季高于秋季高于夏季的趋势,P含量呈现秋季最高,春季次之,夏季最低;从平面分布上看,N、P二者均呈现湾项区向湾口区递减的变化趋势。(2)N/P值比高值区出现在湾口的Fjchch08站位,低值区出现在湾顶的Fjchch07站位,有82.14%测值均小于N/P值正常比16:1,说明三都湾水体处于N缺乏状态,所以N才是该海域赤潮生物生长、繁殖的限制因子。(3)营养状态指数E值高值区出现在Fjchch07站位,Fjchch05站位次之,低值区出现在Fjchch06站位,监测结果表明,湾顶区水域已开始呈富营养化态势。(4)三都湾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4属,62种,包括硅藻门28属51种,甲藻门6属11种。其中发现赤潮生物36种。优势种有中肋骨条藻、角毛藻、海链藻、直链藻和米金裸甲藻等,尤其是中肋骨条藻几乎在整个监测期间都保持着相当大的比例,大部分时间为第一优势种。(5)根据监测结果,并应用回归分析方法计算表明,水温、pH、COD、DO、DO饱和度、PO4--P、E、叶绿素a、N/P值与赤潮藻细胞数之间呈现出不同季节性显著相关关系,结合闽东海域赤藻发生特点和规律,以及有关研究报道,我们认为尤其是pH、COD、DO、DO饱和度、叶绿素a作为湾内环境敏感因子与赤潮藻保持着密切关系。这与调查期间湾外海区赤潮发生检测结果相吻合(赤潮发生期,pH值高达8.66,COD含量高达19.76mg/L,DO含量高达13.50mg/L,DO饱和度高达189.9%,叶绿素a含量高达82.38μg/L)。(6)回归分析表明,三都湾海域水体中盐度、透明度、弧菌总数、DIN、NO2--N、NO3--N、NH3-N与赤潮藻的关系均呈相关性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湾内水体受陆源径流与外海水潮流的影响较大,使三都湾水体上述监测指标测值变化较复杂的缘故。

论文目录

  • 中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三都湾概况
  • 1.2 赤潮的成因与危害
  • 1.2.1 赤潮的成因
  • 1.2.2 赤潮的危害
  • 1.3 赤潮的生态学作用
  • 1.3.1 对水环境的生态学作用
  • 1.3.2 对水生生物的生态学作用
  • 1.3.3 对人类的生态学作用
  • 1.3.4 制约渔业经济的发展
  • 1.4 相关领域国内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及国内现有工作基础
  • 1.4.1 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国内现有工作基础
  • 1.4.2 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材料
  • 2.1.1 主要仪器设备
  • 2.1.2 主要玻璃器皿
  • 2.1.3 主要试剂
  • 2.1.4 试验用水
  • 2.1.5 试验样品
  • 2.1.6 微孔滤膜
  • 2.2 试验方法
  • 2.2.1 监测站位布设
  • 2.2.2 监测时间确定
  • 2.2.3 监测频率
  • 2.2.4 水质常规监测项目参数选择
  • 2.2.5 监测指标分析方法
  • 2.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三都湾海域环境状况
  • 3.1.1 海水中环境要素的变化特征
  • 3.1.2 赤潮生物种类组成及数量变化
  • 3.1.3 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
  • 3.2 三都湾外海区的赤潮监测情况
  • 3.2.1 水环境状况
  • 3.2.2 赤潮生物检测的种类与密度
  • 3.3 理化因子与赤潮藻的相关性
  • 3.3.1 季节性关系
  • 3.3.2 三都湾海域主要理化因子与赤潮藻相关性
  • 4 讨论
  • 4.1 三都湾海域环境现状
  • 4.1.1 三都湾海域目前尚不具备形成"内源性"赤潮
  • 4.1.2 三都湾海域未受"外源性"赤潮影响
  • 4.1.3 湾顶区水域已趋于富营养化态势
  • 4.2 三都湾海域环境敏感因子及其指示意义
  • 4.2.1 pH值、溶解氧、溶解氧饱和度、COD和叶绿素α的一般环境意义
  • 4.2.2 pH值、溶解氧、溶解氧饱和度、COD和叶绿素α对赤潮指示意义
  • 4.2.3 对赤潮的认识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成果
  • 5.2 创新之处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及在研项目
  • 相关论文文献

    • [1].福建宁德三都湾海区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分布[J]. 河北渔业 2010(11)
    • [2].三都湾虾蛄弄网箱养殖区底质硫化物初步研究[J]. 台湾海峡 2008(04)
    • [3].宁德三都湾海水网箱养殖区营养盐状况调查[J]. 水产养殖 2014(04)
    • [4].环三都湾的内海沿岸建设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势必破坏官井洋大黄鱼产卵场自然保护区[J]. 现代渔业信息 2010(07)
    • [5].三都湾冬季水鸟多样性分析[J]. 林业勘察设计 2010(02)
    • [6].福建三都湾大规模放流大黄鱼[J]. 福建水产 2009(03)
    • [7].福建三都湾渔业环境和养殖生物体总汞含量及人体暴露健康风险评价[J]. 中国水产科学 2008(06)
    • [8].2013年三都湾大黄鱼养殖区表层水质的变化[J]. 水产学杂志 2015(01)
    • [9].三都湾网箱鱼类养殖容量的估算[J]. 福建水产 2010(04)

    标签:;  ;  ;  ;  

    三都湾理化因子与赤潮藻的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