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的古代艺术》为例浅谈高中文化史有效教学途径
周春燕浙江省桐乡市第二中学314500
文化史是高中历史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思想史、科技史共同构成了《历史必修Ⅲ》。思想文化领域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和相关人物,探讨思想文化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对学生而言能够有效地起到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作用。由此可见,文化史的有效教学在人文素养倍受重视的今天是相当重要的,它将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可是,文化史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并没有引起充分重视,甚至有的教师对新教材中设置大量的文化史表示不理解。在教学中,对文化史的教学内容处理往往出现误区,无法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最终无法达成文化史教学的三维目标。
以下就文化史教学处理中容易出现的误区以及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就文化史进行有效教学作简要阐述。
一、文化史教学处理中易出现的两大错误类型
第一种是“简单粗暴”型。
有些教师认为,“文化史的设置是重复语文学科的内容,讲文化史相当于让历史老师来讲语文,简直是多此一举,不可理喻。”基于这一认识,在上课前这些教师往往无所谓教学设计,课堂上要么照本宣科,要么只是单纯罗列表格,让学生填充,甚至有的干脆采用“划书”的方式,给学生在书本上划出条条框框就完事了,之后剩下的就是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文化的美荡然无存,历史的生命力消失了,最后留给学生的只是一堆了无生机的“躯壳”。这样的文化史教学不论是从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的引导,还是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都是低效的甚至无效的。
第二种是“误入歧途”型。
有些教师过于注重体现文化的内容,在上课之前查找大量的相关素材,制作精美幻灯片,在课堂上以各种方式来烘托文学艺术的意境,让学生感受文化之美,整个教学过程热闹非凡。这样的教学处理方式,将一堂历史课硬生生地上成了一堂文学艺术赏析课,文化现象变得单薄,无法体现文化史的历史学科价值,这与历史教学的目标相去甚远,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历史人文素养更是无从谈起。
二、实现文化史有效教学的具体方法
文化史应该是厚实而凝重的,要实现文化史的有效教学,体现其在历史学习中的价值,需要拓展历史视野,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学科的视角与方法进行全面、立体地解读,拓展其高度、宽度和深度,从而支撑起文化史应有的厚度。
下面就以《历史必修Ⅲ》专题一第二课《中国的古代艺术》教学为例,谈谈在实践中实现文化史有效教学的具体方法。
1.以鲜灵的传承性,拓展文化史的广度
黑格尔说过,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文化不是零星孤立的,它是不断继承和创新的产物。文化是文明的传承,文化史自然就是文明传承的历史。文化史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将文化放在一条广阔的历史长河中去整理去思考:整理文化发展的脉络,思考文化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以鲜灵的传承性,拓展文化史的广度。
在讲解“‘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这一目,将事先由同学们收集的文字图片和书法作品进行展示,请全班同学根据教材上关于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和草书等五种主要字体的特征的描述,将这些图片和作品中的汉字按字体归类。在对上述五种字体的特征有了基本认识之后,开始引导学生去整理汉字演变的发展脉络,并思考其发展的趋势。
教师:汉字的演变过程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学生:循序渐进,在继承中创新、发展。
教师:汉字演变的总体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学生:其总体趋势是由繁到简。
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趋势?
学生:文化越来越繁荣,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汉字传播信息的功能越来越被重视,所以汉字演变的趋势便是由繁到简。
教师总结:“任何文化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个积淀、传承的过程。文化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所以学习文化史,不能孤立地只看一个阶段,而应该将其放在历史纵向发展的广阔空间中宏观地加以考察,整理其发展脉络,把握住其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2.以鲜活的人文性,挖掘文化史的深度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它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任何民族的优秀文化,都是在经过历史积淀和岁月打磨之后,散发着自身独特魅力的。文化史教学就是要深入挖掘这种独特魅力,以培养学生的文化审美情趣、增强学生对人类优秀文化的认同感,提高自觉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认识,这便是文化史教学的人文性所在。以鲜活的人文性,挖掘文化史的深度。
现在继续刚刚提到的“‘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一目的讲授。当学生面对着这些由自己亲手搜集来的资料时,他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思维也打开了。在这种积极、开放的课堂环境中,紧接下来师生一起欣赏了中国古代书法名作。从王羲之贵越群品的行书到张旭、怀素腾芳飞彩、超妙入神的草书;从法度谨严、筋骨齐备的颜、柳、欧、赵楷书到风樯阵马、意态昂扬的苏、黄、米、蔡……其间再给学生补充王羲之和张旭的两个小故事。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强烈感受到中华民族书法艺术宝库的群芳异彩、美不胜收,同时也叹服于祖先们的智慧与创造力,中国古代书法的魅力在今天的历史课堂上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正当学生陶醉其中时,呈现下列材料:
材料一: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议并批准了中国书法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材料二:信息化时代、电脑的普及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毛笔转换为硬笔,电脑、短信代替了书写。书法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正经受着严峻的、灾难性的考验。
材料三:为了推动中国书法教育和普及,我们建议中国书法周设立在每年的9月第一周……建议教育部门可将书法教育列入中小学教学大纲,小学三、四、五年级可作为书法教育重要阶段。——《苏士澍:中国汉字书法艺术举世无双,应设立书法周》
教师:材料一、二反映了书法艺术怎样的发展状况?
学生:书法艺术在当今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教师:综合上述材料,面对今天的书法艺术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你有何想法?
学生:我赞同材料三中的主张,而且不仅是在小学,在中学、大学也可以设置书法选修课,让更多的人来学习书法,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学生:我们以后都应该少发电子邮件,多用纸质材料书写,多练习书法。
教师总结:同学们,让我们深深折服于其中并以此为豪的书法艺术在今天正面临着发展困境,作为祖国未来的我们,一定要树立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尽自己的能力去宏扬、去创新发展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让我们的民族瑰宝能够永远闪耀着迷人的光彩。
通过展现文化的独特魅力,苍白的文字立刻焕发出人文的光芒,它如阳光般照耀着整个课堂,滋养了每位学生的心田。这样的教学过程既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审美情趣、增强他们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又提高自觉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认识,做到以鲜活的人文性,挖掘文化史的深度。
以上就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于文化史有效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做法。这样的教学尽可能避免单纯关注具体知识点的落实和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现象出现,努力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学科的视角与方法进行全面、立体地解读,拓展文化史的高度、广度和深度,从而支撑起文化史应有的厚度。让学生能够学到丰满的、有生命力的历史,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最终促进学生思维、心智与品德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让历史教学起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