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试图在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构建了一个中国经济体制与产业结构动态关联模型,并分析论证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经济体制、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相互紧密关联。有关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已有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关于经济体制与产业结构的相互关系,原东欧经济学家对计划控制导致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脱节问题的分析,新制度学派关于产权安排与资源配置效率的论证,国内学者关于转轨经济学的系列研究,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这一论题。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产业结构向现代产业结构的双重转型并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则提供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轨道。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资源配置方式,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也使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本文探索性地提出了“结构损耗”概念。所谓“结构损耗”,是指由于体制原因造成的、表现为产业结构失调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损失。借助“结构损耗”概念,本文构建了经济体制与产业结构的动态关联模型。模型的内在逻辑如下:经济体制通过影响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主体行为制约着产业结构状态,而每一生产周期内的产业结构状态都存在对应的“结构损耗”。当结构损耗处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时,市场和政府就有维持或微调现有经济体制的偏好;而当产业结构失衡严重时,或政府追求某种特殊结构状态时,就会产生对经济体制进行调整或改革的要求。后者也可理解为产业结构状态对经济体制选择的影响。这是经济体制与产业结构相互影响、共同演化的过程。这便是本文第三章的论述重点。第四章和第五章是对上述模型的扩充和细化。第四章论述了经济体制改革如何影响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主体行为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形成和演变,并以1978年以后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的实践为例展开分析。其主要途径有:通过提供体制保障、明晰产权关系、确立市场价格减少了交易成本;通过“外溢效应”、产权激励促进了技术进步;由于注重人力资本积累而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改变企业约束条件改变企业投资流向,以此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从而减少了“结构损耗”。第五章主要论述了产业结构状态对经济体制选择的反作用。由于经济生活中存在着“结构损耗”,表明资源配置有进行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它构成了现有经济体制外的潜在收益。当“结构损耗”大于经济体制改革所可能要支付的成本时,理性政府就有主导经济体制改革的激励。本文运用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分别以1949年前后和1978年前后中国经济体制两次大的调整为例,对前述观点进行了解释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