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化学指标论文-潘寅

地球化学指标论文-潘寅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球化学指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球化学勘查,固体样品采集,野外质量评价,指标

地球化学指标论文文献综述

潘寅[1](2019)在《地球化学勘查固体样品采集的野外质量评价指标》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地质勘探领域的发展,各种先进勘查技术被大量应用,有力地推动了行业进步,为国家全面建设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对于地质勘探技术来说,地球化学勘查是必不可少的勘查方式,通过对固体样品的现场勘查,可以直接了解相关的地质构造和成分组成,为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准确的数据基础。本文探讨了地球化学勘查固体样品采集的技术问题,就野外质量评价指标进行深入阐释,对于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9年07期)

陈龙,黄明立,史宇坤[2](2019)在《底栖有孔虫壳体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指标及其“生命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底栖有孔虫壳体的微量元素含量在海洋地球化学研究中有重要意义,Mg/Ca、Sr/Ca、B/Ca、Cd/Ca等是反演古海洋环境要素的有效指标。但是,有孔虫属种间、个体间甚至个体内部的壳体微量元素受到"生命效应"的影响,呈现出显着的差异。不同的样品处理方法、测试手段等因素,也会影响元素含量的测试结果。这些差异是有孔虫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关键性问题,严重制约着元素指标的校准和应用。本文总结了近几十年来底栖有孔虫壳体主要微量元素指标的研究进展,首次系统地归纳了不同类群的微量元素含量差异,并结合有孔虫个体间以及个体内的差异信息,理清了元素指标的主要功能和关键问题,概述和分析了"生命效应"对元素指标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微体古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刘婷,郑有业,王朋冲,杨伟光,郭统军[3](2019)在《豆荚状铬铁矿床成矿地球化学指标对比和成矿作用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豆荚状铬铁矿主要赋存于地幔橄榄岩中,与方辉橄榄岩密切相关。在全球的分布与蛇绿岩带分布基本一致,但并非所有蛇绿岩体都赋存有铬铁矿,且其中赋存的铬铁矿体规模和分布都是很不规律的。我们对比研究了国内外9个含铬矿和4个不含铬矿蛇绿岩中地幔橄榄岩的地球化学组成,认为含铬矿地幔橄榄岩具有全岩低含量的CaO(<1.91%)和Al_2O_3(<1.76%)、方辉橄榄岩轻稀土元素富集,橄榄石高Fo值(>90),斜方辉石低Al_2O_3含量(<3.8%)以及副矿物铬尖晶石高Cr/Fe值(>1.5)等特征,可以作为该蛇绿岩体含矿评价的地球化学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可知豆荚状铬铁矿床是较高程度部分熔融和地幔交代作用的共同结果,结合前人提出的铬铁矿成矿模式,对铬铁矿的成矿过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期刊2019年01期)

严己宽,玉强忠[4](2018)在《地球化学勘查固体样品采集的野外质量评价指标》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现行规范给出了采集固体地球化学样品的各项要求和简单易行的质量评价方法。为了更全面地反映采样相关要求,笔者综合分析讨论了国内外地球化学勘查中采样方法、采样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从样品与样本两个层次,样品属性、空间与时间叁个维度,提出以采样合规性、代表性、针对性、均匀性和时间性等"采样五性"作为衡量固体地球化学样品质量的指标体系,并对采样代表性、针对性指标进行了量化,对于评价采集固体地球化学样品的野外工作质量具有较明确的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物探与化探》期刊2018年06期)

葛粲,汪方跃,李永东,李晓晖,李修钰[5](2018)在《基于GEOROC大数据分析地壳厚度地球化学指标》一文中研究指出前人研究认为,火山岩中部分地球化学指标与岩浆弧地壳厚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通过统计主量元素K2O、Ca O和Na2O指标及微量元素Ce/Y、Sm/Yb、Dy/Yb、Sr/Y、La/Yb指标与地壳厚度之间关系,约束地质史上某些区域的地壳厚度发展和变化。本文基于GEOROC数据库,以Si O2含量57%和火山岩年龄23Ma为界,将全球火山岩数据分成年轻-壳源(> 57%,<23Ma)、年轻-幔源(<57%,<23Ma)、古老-壳源(> 57%,> 23Ma)和古老-幔源(<57%,> 23Ma)四个数据集,并通过核函数估计方法获得了各个地球化学指标与地壳厚度的归一化联合概率密度分布图。本文统计结果表明,年轻-幔源火山岩中的K2O含量分布与壳源火山岩呈现指数正相关关系、Ca O含量分布于地壳厚度呈现线性负相关关系,年轻-壳源火山岩中Ce/Y、La/Yb和Sm/Yb与现今地壳厚度有指数正相关关系。由以上5种地化指标建立的回归方程确定系数R2均大于0. 7,可以认为相关关系显着。本文认为幔源岩浆在穿透地壳到达地表过程中,地壳厚度控制了富K壳源物质进入地幔熔体和富Ca矿物结晶分异过程,导致了火山岩中K2O和Ca O含量的相关变化;而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壳源岩浆,不同深度压力控制了残留相矿物比例,导致Ce/Y、La/Yb和Sm/Yb体现出与地壳厚度的相关性。本文建立的回归函数是基于大量数据概率密度分布的统计分析得出的,由于离群数据普遍存在,回溯历史地壳厚度变化需要大量数据统计支撑,否则难以获得可靠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师淑娟,王学求,李冉,丁赛[6](2019)在《冀北火山岩型铀矿地球化学评价指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冀北地区是火山岩型铀矿的有利产出区域,本文以该区的水系沉积物区域化探数据与典型铀矿矿区岩石和土壤地球化学数据为研究基础,建立适用于火山岩型铀矿的地球化学勘查评价指标。含矿围岩富铀、钍、硅、钾。铀富集于粗粒级(-4~+20目)水系沉积物和细粒级(-100目)土壤。因此,粗粒级水系沉积物是区域测量的有效采样介质,细粒级土壤是矿区测量的有效采样介质。火山岩型铀矿直接的特征指示元素为U和Mo,其它伴生元素还有Th、La、Hg、Sb、Zr、B、F等。该指标的建立对冀北地区及北方火山岩型铀矿勘查评价具有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地球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严己宽,玉强忠[7](2018)在《地球化学勘查固体样品采集的野外质量评价指标》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现行规范给出了采集固体地球化学样品的各项要求和简单易行的质量评价方法。为了更全面地反映采样相关要求,笔者从样品与样本两个层次,样品属性、空间与时间叁个维度,提出以采样合规性、代表性、针对性、均匀性和时间性等"采样五性"作为衡量固体地球化学样品质量的指标体系,并对采样代表性、针对性指标进行了量化,对于评价采集固体地球化学样品的野外工作质量具有较明确的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十五)——专题98:东亚多板块汇聚与燕山运动、专题99:深部地球化学找矿、专题100:油气地球物理》期刊2018-10-21)

王博[8](2018)在《基于同位素和地球化学指标反演大亚湾沉积物物源组成和生产力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采集于大亚湾湾内、湾中和湾口的3个沉积物岩芯为研究对象,利用210Pbex和137Cs法确定了沉积物岩芯的年龄、沉积物质量累积速率和线性累积速率,分析测定了沉积物岩芯中生物硅、有机碳、有机氮、有机物碳同位素组成、有机物氮同位素组成,以及金属元素(Fe、Cu、Zn、Mn、Cd、Al)含量,结合质量累积速率计算出生物硅和有机碳的埋藏通量,据此探讨了大亚湾近百年来沉积物物源组成、生物生产力和重金属污染的历史变化情况。大亚湾沉积物质量累积速率和线性沉积速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1-0.95 g/cm2/yr和0.01-1.92cm/yr,平均值分别为0.25 g/cm2/yr和0.35 cm/yr。结合生物硅和有机碳含量计算出的生物硅和有机碳埋藏通量分别介于0.01-0.12 mmol/cm2/yr和0.01-0.26 mmol/cm2/yr,平均值分别为0.06mmol/cm2/yr和0.11mmol/cm2/yr。生物硅和有机碳埋藏通量均与沉积物质量累积速率具有良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说明沉积速率是调控生物硅、有机物累积的主要因素。结合C/N比值得到的有机物物源组成和有机物碳、氮同位素组成的时间变化,揭示了近百年来大亚湾生物生产力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大亚湾浮游植物生产力的提高最早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发生在湾内的东北部海域,其后,湾中东部海域和湾口东南部海域的生物生产力分别在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提高,表现出由湾内向湾外时间逐渐延后的规律。大亚湾生物生产力的时间演化主要与20世纪60年代始化肥的投入使用,以及80年代始大亚湾周边区域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有关。大亚湾沉积物岩芯的金属元素除了 Zn自1860年始就表现出较高的污染程度之外,Fe、Cu、Mn、Cd等金属元素的含量主要受控于自然过程的变化。Fe、Mn、Cu、Cd、Zn元素富集系数与陆源有机碳、海源有机碳之间的相关系数存在空间变化,湾内C1岩芯金属元素富集系数与陆源有机碳之间的相关系数高于它们与海源有机碳的相关系数,但这种现象在湾口 C6岩芯并未观察到,证实湾内C1岩芯受陆源输入影响更为明显。(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6-01)

毛光周,刘晓通,安鹏瑞,孟令强,杨锋杰[9](2018)在《无机地球化学指标在古盐度恢复中的应用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古盐度是古环境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无机地球化学指标在古盐度的恢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沉积磷酸盐法、硼元素法、同位素法、稀有气体元素法、元素比值法、Na+浓度法进行归纳与总结,结合地质实际,简述各方法在古盐度重建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并根据各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局限性,对无机地球化学方法的发展作出展望,为海陆相划分、古环境恢复以及新方法的探索等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梁胜跃,刘建东,郭炳跃,徐明钻,祁超[10](2017)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前叁岛附近海域地球化学特征及风险指标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前叁岛海域进行海底沉积物和海水地球化学调查,研究了26项地球化学指标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该海域沉积物中大部分指标属于均匀型分布且与背景值总体接近,海底沉积物及海水质量总体良好,但局部地点也存在部分指标含量较高,甚至个别指标超标的现象,存在生态风险。鉴于此,经过相关评价初步圈定了该海域的3块(点)风险区和潜在风险区位置,明确了As和Pb为风险指标,Cd、Ba、Mn O等为潜在风险指标,对前叁岛海域沉积物质量分为清洁区、尚清洁区、轻度污染区3个级别,并尝试讨论As、Pb、Ba等风险及潜在风险指标的成因和演化趋势,为该区沿海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为其他海域相关工作提供了借鉴。(本文来源于《物探与化探》期刊2017年05期)

地球化学指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底栖有孔虫壳体的微量元素含量在海洋地球化学研究中有重要意义,Mg/Ca、Sr/Ca、B/Ca、Cd/Ca等是反演古海洋环境要素的有效指标。但是,有孔虫属种间、个体间甚至个体内部的壳体微量元素受到"生命效应"的影响,呈现出显着的差异。不同的样品处理方法、测试手段等因素,也会影响元素含量的测试结果。这些差异是有孔虫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关键性问题,严重制约着元素指标的校准和应用。本文总结了近几十年来底栖有孔虫壳体主要微量元素指标的研究进展,首次系统地归纳了不同类群的微量元素含量差异,并结合有孔虫个体间以及个体内的差异信息,理清了元素指标的主要功能和关键问题,概述和分析了"生命效应"对元素指标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球化学指标论文参考文献

[1].潘寅.地球化学勘查固体样品采集的野外质量评价指标[J].世界有色金属.2019

[2].陈龙,黄明立,史宇坤.底栖有孔虫壳体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指标及其“生命效应”[J].微体古生物学报.2019

[3].刘婷,郑有业,王朋冲,杨伟光,郭统军.豆荚状铬铁矿床成矿地球化学指标对比和成矿作用讨论[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9

[4].严己宽,玉强忠.地球化学勘查固体样品采集的野外质量评价指标[J].物探与化探.2018

[5].葛粲,汪方跃,李永东,李晓晖,李修钰.基于GEOROC大数据分析地壳厚度地球化学指标[J].岩石学报.2018

[6].师淑娟,王学求,李冉,丁赛.冀北火山岩型铀矿地球化学评价指标研究[J].地球学报.2019

[7].严己宽,玉强忠.地球化学勘查固体样品采集的野外质量评价指标[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十五)——专题98:东亚多板块汇聚与燕山运动、专题99:深部地球化学找矿、专题100:油气地球物理.2018

[8].王博.基于同位素和地球化学指标反演大亚湾沉积物物源组成和生产力变化[D].厦门大学.2018

[9].毛光周,刘晓通,安鹏瑞,孟令强,杨锋杰.无机地球化学指标在古盐度恢复中的应用及展望[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10].梁胜跃,刘建东,郭炳跃,徐明钻,祁超.江苏省连云港市前叁岛附近海域地球化学特征及风险指标探讨[J].物探与化探.2017

标签:;  ;  ;  ;  

地球化学指标论文-潘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