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乌龟的电磁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覃晶[1](2021)在《高一学生物理科学论证能力调查研究》文中认为科学论证是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四个维度之中,科学思维维度中的一个要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分析了《普通高中物理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2019年全国高考《物理》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对于科学论证能力的要求,近五年高考试题对于科学论证能力的考查情况;通过高考对科学论证能力的要求与考查分析,结合研究对象的情况,编制了科学论证能力测试题。通过文献及文本分析法,构建了科学论证能力的评价框架,制定了评分细则。本研究以南宁市第四中学、广西博白县中学、广西宾阳中学、玉林高级中学总共182名高一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高一学生科学论证能力的总体情况及学生科学论证能力的差异性与相关性。具体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的此研究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总结了关于科学论证方向的研究现状,由此明确了此研究的具体内容及研究方法与思路。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此研究的理论依据,包括评价方式与评价框架;一些重要概念的界定,包括科学论证、科学论证能力、物理科学论证能力,并依据Toulmin论证模式将科学论证能力分成了五个子能力,分别是提出观点、提供证据、逻辑推理、呈现理由、开展反驳。第三部分是高考对科学论证能力的要求与考查研究。通过对新课标及考试大纲的研读总结出了新课标及考试大纲对于学生科学论证能力的要求;通过高考试题的分析,总结出了高考试题对于学生科学论证能力的考查情况,将分析结果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对论证过程全部子能力进行考查的情况,第二类为仅对部分子能力进行考查的情况,并对每道题进行了具体分析。第四部分是高一物理科学论证能力测试工具的设计。以邓阳学者的评价维度为基础,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确定了用于此研究的科学论证能力的评价框架;以Toulmin论证模式为基础,结合新课标和考试大纲对学生科学论证能力的要求及研究对象的认知水平,编制了高一物理科学论证能力测试问卷,并将问卷进行了试测与实测,根据试测学生答题情况对问卷进行了修订与完善,将修订版用于实测,通过实测得到的数据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是调查结果的分析。先是分析研究对象科学论证能力的总体情况,包括学生总体的答题得分率及各子能力的答题得分率、每个论证内容中学生答题的得分率;再者是分析学生科学论证能力的影响因素,总结得出高一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与性别没有太大的关联,高一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与其物理成绩呈正相关,物理成绩越好的学生科学论证能力越强。
沈祖荣[2](2021)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的案例举隅》文中研究表明物理学科中富含"美"的素材,既有感性美、又有理性美,还有两者兼具的.本文首先提出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的必要性;然后界定美感教育概念并阐述高中物理学科中美的体现;以5个渗透美感教育的教学片段为案例,举例阐述如何渗透美感教育.
蔡恒进[3](2020)在《行为主义、联结主义和符号主义的贯通》文中研究表明人的所有思维产物或意识片段都可以被理解为认知坎陷,智能可以被定义为发现、加工和运用认知坎陷的能力。人工智能三大流派,即行为主义、联结主义和符号主义,分别从不同角度切入智能的本质,其观点相互补充但各有局限。高级智能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未来机器要实现高级智能就需要两大要件:其一是机器主体性的内核,其二是"自我"与"外界"对接的规则。通过梳理意识问题四个层次,我们认为机器现在还没有统摄性的自我意识,机器需要在人类认知主体的引导下开始并逐渐加深与外界的交互,例如从视觉等领域切入,教育机器形成比较强烈的主体性意识。
马秀梅[4](2020)在《高中原始物理问题教学现状研究》文中指出绝大部分物理学是从现象中来的,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原始物理问题借现象反应物理概念和规律本质,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体现了自然界及社会生产、生活现象本身的教育价值。在“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理念的指导下,本学位论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开展了高中原始物理问题教学现状的研究,期望为以后原始物理问题的相关研究给予借鉴。本学位论文从教材、试卷和教学等三个方面展开了对高中原始物理问题教学现状的研究。首先,根据学者们对原始物理问题的阐述,整理对原始物理问题的概念界定,及其与一般习题的联系;其次通过整理教材中的原始物理问题,从分布情况、存在形式以及分布特点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得知原始物理问题在教材中各个板块的分布呈现不均衡的特点,且形式不够丰富(只有图片和图文并茂形式),因原始物理问题自身特性,各章节原始物理问题的比例也不相同;再次,对近5年全国高考试卷,从考点分布、存在形式及板块比例等三个角度的整理,分析得知每年试卷中都有原始物理问题的参与,主要呈现在选择和实验探究题两个板块;最后,在前几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学生和教师问卷,对原始物理问题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对比高一、高二年级学生问卷结果的差异,找出提高原始物理问题教学效率的突破口,提出教学建议。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结合,在得出研究结论的同时,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完善:1.研究问卷还需要更细致内容、更完善逻辑衔接。2.调查对象只涉及实习学校的师生,调查范围还需扩大。3.由于时间、实践经验等受限因素的影响,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相应建议是被调查教师们的经验结论,还需要通过长期、大量的研究去证实。这些不足也会为今后原始物理问题的相关研究给予思考和启示。
罗金海,马雨都[5](2020)在《科学殿堂里的七大神兽》文中研究指明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科学圣殿里有七大神兽:芝诺的乌龟、拉普拉斯兽、巴甫洛夫的狗、麦克斯韦妖、莎士比亚的猴子、薛定谔的猫和洛伦兹的蝴蝶。分别对应着微积分、经典力学、生物学、热力学第二定律、概率论、量子力学和混沌学。
蒲瑾[6](2020)在《弯曲时空与量子引力理论的相关研究》文中认为弯曲时空和量子引力理论的相关研究是当前天体物理和理论物理的热点和前沿课题之一。为了进一步揭示引力和时空的本质,本文重点研究在非相对论条件下限制修改色散关系中表征普朗克尺度效应的参数,利用双狭义相对论(DSR)研究黑洞霍金辐射,构建含有高阶修正项的广义测不准关系(GUP)并研究其对黑洞热力学性质的影响,揭示洛伦兹不变性破缺对黑洞霍金辐射的影响。本文既有理论研究与实验观测的结合,又有理论的发展和应用研究。属于理论物理与致密天体物理交叉学科的研究,也是对量子引力有效理论的应用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利用超高精度的氢原子1S-2S跃迁实验对修改色散关系中表征普朗克尺度效应的参数进行限制。对于非相对论条件下修改色散关系中的一阶项,本实验可以得到|ξ1|≤1.3,与冷原子反冲实验限制ξ1=-1.8±2.1的结果一样,也给出了非常有意义的限制。从而,确定可以用氢原子1S-2S跃迁实验来完成在期望的普朗克尺度灵敏度研究引力的量子性质。对于修改色散关系中的二阶项,本实验得出的界限为|ξ2|<1.7 × 102,虽然与可能探测的普朗克尺度还相差两个数量级。但是,这个结果比冷原子反冲实验得出|ξ2|<109要小7个数量级,这已经是非相对论条件下得出的最好限制。2.基于DSR中修改的色散关系,将普朗克尺度效应对霍金辐射影响的研究从之前的静态和稳态黑洞时空推广到动态黑洞时空。之前的研究是从自旋为1/2费米子推导出修正的Hamilton-Jacobi方程,本文是从描述更为一般的自旋为1/2半整数倍费米子运动的Rarita-Schwinger方程出发,应用半经典近似方法,得出了普朗克尺度效应修正的Hamilton-Jacobi方程。然后,应用这个修正的方程讨论了费米子从动态Kerr黑洞的霍金辐射,结果发现:普朗克尺度效应不仅会对黑洞的热辐射性质带来修正,而且对于动态的旋转黑洞来说,黑洞视界处修正后的隧穿率和霍金温度不再只是黑洞径向的性质,也与黑洞的角向性质有关。3.R.Banerjee和S.Ghosh的研究发现,当考虑含有一阶和二阶修正的GUP模型对黑洞热力学演化行为的影响时,黑洞蒸发过程停止在残余质量大于临界质量处,因此他们认为奇点问题能够自然地被避免。本文对Banerjee-Ghosh的工作进行了重新调查,有趣地发现:当考虑GUP效应时,黑洞蒸发的最后阶段其残余质量一直是等于临界质量,并且此时热力学量也不是奇异的。事实上,临界质量是根据热力学第三定律关于温度有效范围的定义得出的,残余质量是通过热容等于0或者熵不随质量变化得出的,这两个质量相等的结果意味着在经典引力中建立起来的热力学第三定律和宇宙监督假设之间的对应关系,在量子引力中仍然成立。同时,这揭示了热力学第三定律可以作为量子时空不能超过普朗克尺度以上的这个因果关系的监督者,从而为解释量子引力的时空中存在一个最小可观测长度提供一个可能的热力学解释。4.基于S.Hossenfelder等人构建GUP关系的思想,通过修正德布罗意关系,构建了新的含有高阶修正项的GUP关系。与从三个基本假设建立Banerjee-Ghosh的GUP关系相比,新GUP关系给出了粒子波矢和动量之间的具体函数形式。然后,利用新GUP关系讨论Schwarzschild黑洞的蒸发演化过程,结果发现:在量子引力修正下,黑洞不会完全蒸发,黑洞蒸发截止时残余质量一直等于临界质量。这个结果再次证实热力学第三定律和宇宙监督假设之间的对应关系在量子引力中仍然成立。最后,对黑洞残余进一步分析发现黑洞残余的类型依赖于GUP模型中修正项取值的正负。5.基于标准模型扩展(SME)理论提出了研究洛伦兹不变性破缺对黑洞霍金辐射影响的方法。通过将洛伦兹不变性破缺与隧穿辐射性质相联系,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洛伦兹破缺所带来的量子效应。本文主要研究了洛伦兹破缺对标量粒子和费米子从带电Reissner-Nordstrom黑洞和动态Vaidya黑洞霍金隧穿辐射的影响,结果有趣地发现:洛伦兹不变性破缺项对黑洞隧穿辐射性质带来了修正,特别是在旋量场中,只有类以太项影响费米子隧穿辐射性质,与CFJ项和手征项无关。
方武增[7](2019)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对物理观念的思考——以对牛顿的时空观研究为例》文中指出本文探讨了牛顿绝对时空观这一物理观念形成的背景及其发展过程和牛顿时空观如何支撑起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及其对经典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等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并渗透在平时教学中,促进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
毕晓微[8](2019)在《对高中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调查及其培养策略》文中认为物理模型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建模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此论文对高中学生的建模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并对高中物理模型进行分类。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根据每一类模型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首先,此论文以物理模型的研究现状为基础,依据高中物理学科特点和高中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将物理模型分为实物模型、状态模型、条件模型、过程模型四类,并将高中物理五部分内容中的知识点按四类模型进行划分。其次,在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和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之后,总结出了高中生在构建和应用物理模型时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并结合四类模型的特点,提出培养高中学生构建四类物理模型和物理模型应用的策略。最后,将理论和实际教学相结合,以过程模型“自由落体运动”的新课教学和原始物理问题的解题教学为例,阐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采用模型构建和应用的培养策略。通过对高中学生物理建模和模型应用能力的调查,制定出了四类物理模型的培养策略,为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提出有效意见,也为物理模型的发展和研究做出一点贡献。
方向昆[9](2018)在《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策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学文化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一,然而迫于各种考试指挥棒的影响,数学文化在高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并不显着,新课程标准改革已经过去十几年,新高考改革即将在全国推行,使用怎样的教学策略使数学文化在高中教学中得到切实的运用,是学界近些年来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对数学文化含义的探讨为切入点,整理了数学文化的相关研究理论。之后说明了数学文化所具有的几个特点,即确定性、简洁性、美学性、历史性、教育性。接下来对教学策略的相关理论和其它本文需要的教育理论进行了阐述,以充实本文的教育理论体系,为数学文化和教学策略的有效结合奠定理论基础。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策略中应用的原则与方法是本文的核心内容,该问题以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中令人堪忧的应用现状为导入,针对教师自身情况,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教学评价不合理这三点原因,提出了应用的五个原则,即知识性、工具性、趣味性、史实性和人本性。在此五个原则的基础上,阐述了六条具体的教学策略,包括导入数学史料,启发学生兴趣;了解知识背景,掌握数学语言;学习数学思想,建构知识体系;体会数学美丽,增强解题能力;渗透着名题目,培养创新意识。之后基于高中数学教学特点,结合本文的部分教学策略,设计了一篇数学文化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的具体案例以供参考。
陈学雷[10](2018)在《霍金与时间箭头之谜》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时间箭头问题(即时间为什么存在方向性)以及霍金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霍金最初进入宇宙学领域时首先对电磁学时间箭头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电磁学时间方向性的根源在热力学,而人主观感受的时间方向(心理学时间箭头)必然与热力学时间箭头一致,都是沿着熵增的方向。后来,在进行量子宇宙学研究时,霍金提出了无边界模型,在这一研究中霍金一度得出了宇宙膨胀时熵增加、宇宙收缩时熵减小的结论,但后来他认识到这一结论是错误的,并称之为自己在科学上的最大错误。
二、乌龟的电磁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乌龟的电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一学生物理科学论证能力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2 理论基础 |
2.1 理论依据 |
2.1.1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
2.1.2 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 |
2.2 概念界定 |
2.2.1 科学论证 |
2.2.2 科学论证能力 |
3 新课程对科学论证能力的要求与考查 |
3.1 新课标要求 |
3.2 考试大纲要求 |
3.3 近五年高考的考查情况 |
3.3.1 对论证过程全部子能力进行考查的情况 |
3.3.2 仅对部分子能力进行考查的情况 |
3.4 小结 |
4 基于物理学科的高一学生科学论证能力测试问卷 |
4.1 科学论证能力测评框架确定 |
4.2 科学论证能力测试问卷的编制 |
4.2.1 试测问卷 |
4.2.2 评分细则 |
4.3 试测及分析 |
4.4 测试问卷及评分细则的修订与完善 |
4.5 测试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5 高一学生物理论证能力的调查与结果分析 |
5.1 调查实施情况 |
5.1.1 调查范围及学生样本选择 |
5.1.2 测试方式及问卷回收情况 |
5.2 调查结果分析 |
5.2.1 学生物理论证能力总体水平 |
5.2.2 能力差异分析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的案例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1 物理学科中“美感教育”的界定及意义 |
2 物理学科中“美”的内涵 |
3 物理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的案例举隅 |
3.1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感性美教育 |
3.2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理性美教育 |
4 结语 |
(3)行为主义、联结主义和符号主义的贯通(论文提纲范文)
一、认知坎陷与意识起源 |
二、AI三大流派相互补充 |
三、符号主义的局限性 |
四、高级智能都是独特的 |
五、意识问题的四个层次 |
六、高级智能的超越性 |
七、人工智能的哲学指引 |
(4)高中原始物理问题教学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缘起 |
1.1.1 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迫切需求 |
1.1.2 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通道 |
1.1.3 物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提高的内在需求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国内外关于原始物理问题的研究综述 |
1.4.1 关于原始物理问题内涵的研究 |
1.4.2 关于原始物理问题功能的研究 |
1.4.3 关于原始物理问题的来源途径研究 |
1.4.4 关于原始物理问题与习题的比较研究 |
1.4.5 关于原始物理问题的课程与试题研究 |
1.4.6 研究述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原始物理问题 |
2.1.2 习题 |
2.1.3 原始物理问题与习题的关系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教育生态学 |
2.2.2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2.2.3 自组织表征理论 |
第三章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及高考试卷分析 |
3.1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分析 |
3.1.1 研究目的 |
3.1.2 研究对象 |
3.1.3 研究方法 |
3.1.4 研究内容 |
3.1.5 研究结果及教学建议 |
3.2 高考物理试卷分析 |
3.2.1 研究目的 |
3.2.2 研究对象 |
3.2.3 研究方法 |
3.2.4 研究内容 |
3.2.5 研究结果及建议 |
第四章 高中原始物理问题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 研究思路及方法 |
4.1.1 研究目的 |
4.1.2 研究方法 |
4.1.3 研究对象与研究工具 |
4.2 研究内容 |
4.2.1 学生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4.2.2 教师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4.3 样本总体情况 |
4.3.1 学生样本 |
4.3.2 教师样本 |
4.4 问卷问题归类表 |
4.4.1 学生问卷 |
4.4.2 教师问卷 |
4.5 问卷分析 |
4.5.1 学生问卷分析 |
4.5.2 教师问卷分析 |
4.5.3 原始物理问题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1.1 教材和试卷中的原始物理问题 |
5.1.2 原始物理问题的应用现状 |
5.2 研究反思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高考真题中的原始物理问题 |
附录二:学生问卷样本 |
附录三:教师问卷样本 |
附录四:计算题评分标准 |
附录五:《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
附录六:《几种常见的磁场》教学设计 |
作者简历 |
附件 |
(5)科学殿堂里的七大神兽(论文提纲范文)
No.1 |
No.2 |
No.3 |
No.4 |
No.5 |
No.6 |
No.7 |
结语 |
肼 |
(6)弯曲时空与量子引力理论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1 双狭义相对论(DSR) |
1.2.2 广义测不准原理(GUP) |
1.2.3 标准模型扩展(SME) |
1.2.4 黑洞热力学性质 |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第二章 量子引力修改色散关系的参数限制 |
2.1 修改色散关系 |
2.2 冷原子实验限制修改色散关系 |
2.3 氢原子1S-2S跃迁实验限制修改色散关系 |
2.3.1 参数ξ_1的限制 |
2.3.2 参数ξ_2的限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狭义相对论与黑洞霍金辐射 |
3.1 引言 |
3.2 自旋1/2费米子修正的HAMILTON-JACOBI方程 |
3.3 一般自旋费米子修正的HAMILTON-JACOBI方程 |
3.4 普朗克尺度效应与动态KERR黑洞费米子隧穿辐射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义测不准原理与黑洞热力学性质 |
4.1 引言 |
4.2 BANERJEE-GHOSH的GUP模型 |
4.3 黑洞热力学性质 |
4.4 修正的黑洞热力学性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阶广义测不准模型与黑洞热力学性质 |
5.1 引言 |
5.2 高阶GUP模型 |
5.3 高阶GUP与黑洞热力学性质 |
5.3.1 一阶修正项 |
5.3.2 二阶修正项 |
5.4 黑洞残余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洛伦兹不变性破缺与黑洞霍金辐射 |
6.1 标量场中洛伦兹不变性破缺 |
6.1.1 Schwarzschild黑洞热力学性质的修正 |
6.1.2 Reissner-Nordstrom黑洞热力学性质的修正 |
6.2 旋量场中洛伦兹不变性破缺 |
6.2.1 Reissner-Nordstrom黑洞辐射的修正 |
6.2.2 动态Vaidya黑洞辐射的修正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7)核心素养理念下对物理观念的思考——以对牛顿的时空观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牛顿时空观的形成及其发展 |
(1) 古代人类对时空的认识 |
(2) 牛顿的时空观 |
2 牛顿时空观对经典物理学的影响 |
(1) 牛顿时空观对经典力学的影响 |
(2) 牛顿时空观对电磁学、热学、光学的影响 |
1) 电磁学方面 |
2) 热学方面 |
3) 在光学方面 |
3 后记 |
(8)对高中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调查及其培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对本课题的研究 |
1.2.2 国外对本课题的研究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物理学科特点及高中生思维发展特点 |
2.1 高中物理学科特点 |
2.1.1 高中物理知识结构与研究、思维方法 |
2.1.2 初、高中物理学科差异性 |
2.2 高中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
2.3 高中生的物理建模能力现状 |
2.3.1 表象的不完善 |
2.3.2 学生对物理模型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完善 |
2.3.3 学生不能将物理知识形成体系结构 |
2.3.4 做题靠套公式和思维定势 |
2.3.5 对主、次因素的取舍存在困难 |
3 物理模型概述 |
3.1 物理模型的定义 |
3.2 物理模型的分类 |
3.2.1 实体模型 |
3.2.2 状态模型 |
3.2.3 条件模型 |
3.2.4 过程模型 |
3.2.5 按照四类模型将物理知识进行分类 |
3.3 物理模型的特征 |
3.3.1 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 |
3.3.2 科学性与假定性的统一 |
3.3.3 条件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
3.3.4 简洁性与应用性的统一 |
3.4 物理模型的作用 |
3.4.1 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
3.4.2 强化学生的思维 |
3.4.3 为物理科学研究打基础 |
4 物理模型建构 |
4.1 物理模型建构的过程 |
4.2 物理模型建构的方法 |
4.2.1 抽象法 |
4.2.2 假设法 |
4.2.3 类比法 |
4.2.4 等效替代法 |
4.2.5 量纲法 |
4.2.6 微元法 |
4.2.7 整体隔离法 |
4.3 物理模型建构的措施 |
4.3.1 创设情景,让学生理解建模的意义 |
4.3.2 重视实验,让学生参与建模过程 |
4.3.3 分析物理模型的特点和条件,规范模型应用 |
4.3.4 摸清学生在建模时的错误思维,掌握建模基本方法 |
4.3.5 在习题中巩固,重视原始物理问题建模 |
5 调查问卷 |
5.1 调查对象 |
5.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5.3 调查问卷数据汇总 |
5.4 调查问卷结果 |
5.4.1 对物理模型概念和意义的认识 |
5.4.2 课堂学习与教学方式 |
5.4.3 学生课堂以及课后的学习方式 |
5.4.4 解题的困难和习惯 |
6 高中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培养策略 |
6.1 实体模型建构的培养策略 |
6.1.1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
6.1.2 实体模型的模拟替代 |
6.1.3 利用类比法降低学习难度 |
6.1.4 善于将实体模型形象化 |
6.1.5 严格规范实体模型的适用条件 |
6.2 状态模型建构的培养策略 |
6.2.1 设置情景,让学生参与物理量的建立过程 |
6.2.2 着重讲解矢量的方向与运算法则 |
6.2.3 加强理解物理公式的含义 |
6.2.4 更改由生活经验产生的误解 |
6.3 条件模型建构的培养策略 |
6.3.1 理解条件模型建构的重要性 |
6.3.2 培养学生构建条件模型的意识 |
6.4 过程模型建构的培养策略 |
6.4.1 利用类比法构建过程模型 |
6.4.2 利用物理学史重走过程模型之路 |
6.4.3 通过实验建立过程模型 |
6.4.4 将过程模型故事化 |
6.4.5 过程模型的条件限定 |
6.4.6 将过程模型的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 |
6.4.7 善做小结 |
6.5 物理模型应用能力的培养策略 |
6.5.1 隐含信息的挖掘 |
6.5.2 善用“画过程图”理清思路 |
6.5.3 依据“四步五规则”进行受力分析 |
6.5.4 通过“经典题型”来培养模型的应用能力 |
6.5.5 在原始物理问题中培养建模能力 |
7 教学案例 |
7.1 在讲授课中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教学案例 |
7.2 在习题中培养学生模型应用能力的教学案例 |
8 总结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9)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策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价值 |
1.2.1 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数学文化的研究 |
1.3.2 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数学文化的含义 |
2.2 数学文化的特点 |
2.2.1 确定性 |
2.2.2 简洁性 |
2.2.3 美学性 |
2.2.4 历史性 |
2.2.5 教育性 |
2.3 教学策略概述 |
2.4 研究中用使用的其他理论 |
2.4.1 建构主义理论 |
2.4.2 人本主义理论 |
第3章 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策略中应用的现状及其原因 |
3.1 现状分析 |
3.2 原因分析 |
3.2.1 教师自身原因 |
3.2.2 可用资料匮乏 |
3.2.3 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 |
3.2.4 教学评价不合理 |
3.2.5 外部环境制约 |
第4章 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策略中的应用探索 |
4.1 应用的原则 |
4.1.1 知识性 |
4.1.2 工具性 |
4.1.3 趣味性 |
4.1.4 史实性 |
4.1.5 人本性 |
4.2 应用的方法 |
4.2.1 导入数学史料,启发学生兴趣 |
4.2.2 了解知识背景,掌握数学语言 |
4.2.3 学习数学思想,建构知识体系 |
4.2.4 体会数学美丽,增强解题能力 |
4.2.5 渗透着名题目,培养创新意识 |
4.3 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应用的具体教学策略建议 |
4.3.1 新授课阶段(以北师大版教材为例) |
4.3.2 高考复习阶段 |
4.3.3 给教师的一点建议 |
第5章 案例设计 |
5.1 教学案例 |
5.2 对比结论 |
第6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霍金与时间箭头之谜(论文提纲范文)
一时间的本质 |
二电磁学时间箭头 |
三热力学时间箭头 |
四宇宙学时间箭头 |
五结语 |
四、乌龟的电磁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一学生物理科学论证能力调查研究[D]. 覃晶.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2]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的案例举隅[J]. 沈祖荣. 物理教师, 2021(01)
- [3]行为主义、联结主义和符号主义的贯通[J]. 蔡恒进.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4)
- [4]高中原始物理问题教学现状研究[D]. 马秀梅. 伊犁师范大学, 2020(12)
- [5]科学殿堂里的七大神兽[J]. 罗金海,马雨都. 飞碟探索, 2020(Z1)
- [6]弯曲时空与量子引力理论的相关研究[D]. 蒲瑾.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7]核心素养理念下对物理观念的思考——以对牛顿的时空观研究为例[J]. 方武增. 物理通报, 2019(05)
- [8]对高中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调查及其培养策略[D]. 毕晓微.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9]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策略中的应用研究[D]. 方向昆. 陕西理工大学, 2018(07)
- [10]霍金与时间箭头之谜[J]. 陈学雷. 科学文化评论,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