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小说叙事视角分析

王小波小说叙事视角分析

论文题目: 王小波小说叙事视角分析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 宋小放

导师: 王学谦

关键词: 王小波,叙事视角,限制性,变形,异化,对话

文献来源: 吉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从叙事视角方面切入王小波的小说,探讨了限制性叙事视角、叙事视角的变形、叙事视角的异化以及双重叙事视角的对话等方面的问题在王小波小说中的运用。“我”(即王二)的视角,是一种限制性叙事,它是相对于全知叙事而言的。王小波的小说大都是采用“我”(即王二)的视角来描绘的,它的一个优点是使小说看起来更真实。同时限制性叙事还利于叙述者营造戏剧性场景。这种限制性叙事的优点同时也造就了它的缺点,由于只能描绘叙事者看到的事情,使叙述者无法描绘自己看不到但又必须交代的事情。对于叙事视角的变形,我们可以简单地称之为叙事视角的转换。叙事视角的变形不仅包括直接明显的转换,如叙述人称的变化,在《革命时期的爱情》中表现为第一和第三人称的频繁转换;叙述者身份的变化,《万寿寺》中“我”化身为不同的人物;还包括一些很隐蔽的变化,比如叙述者价值观的改变,在《我的阴阳两界》里“我”在不同时期的价值观是不同的。在王小波的小说中采用了死人、孩子以及未来人等异化的视角来看待事物。同时他的小说还经常运用双重视角的对话的形式,来丰富我们对同一事件的认识。

论文目录:

引言

一、限制性视角

(一) 限制性视角的优势

(二) 限制性视角的缺陷

二、叙事视角的变形

(一) 叙述人称的变化

(二) 叙述者身份的变化

(三) 叙述者价值观的变化

三、叙事视角的异化

(一) 死人的视角

(二) 孩子的视角

(三) 未来人的视角

四、两种叙事视角的对话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中文)

论文摘要(英文)

后记

导师及作者简介

发布时间: 2005-08-26

参考文献

  • [1].丁玲小说叙事视角策略研究[D]. 林逸宁.福建师范大学2017
  • [2].“三言”叙事视角研究[D]. 武营营.中国海洋大学2013
  • [3].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成长小说研究[D]. 赵晓芳.陕西师范大学2011
  • [4].抗美援朝和新时期中国人物通讯叙事模式的比较研究[D]. 杨明骥.长春理工大学2014
  • [5].唐传奇叙事特征研究[D]. 黄亚强.湖南师范大学2007
  • [6].尤凤伟土改小说的叙事策略研究[D]. 丛云竹.渤海大学2012
  • [7].新时期小说“疯癫叙事”研究[D]. 姜亚菁.华中师范大学2010
  • [8].新世纪动物叙事小说研究[D]. 邢尧尧.辽宁师范大学2017
  • [9].唐人小说游历异境故事研究[D]. 刘慧平.西北大学2016
  • [10].元代散曲套数叙事艺术研究[D]. 刘思源.内蒙古民族大学2011

相关论文

  • [1].论王小波的狂欢化写作及其源流[D]. 刘承云.四川大学2006
  • [2].智者狂欢—解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D]. 秦佳音.吉林大学2007
  • [3].论王小波的“顽趣”[D]. 黄子响.华南师范大学2007
  • [4].王小波小说叙事艺术研究[D]. 石寒.湘潭大学2004
  • [5].论王小波的喜剧性小说[D]. 张积文.华侨大学2005
  • [6].诗学乌托邦:王小波小说艺术论[D]. 杨荷泉.浙江师范大学2006
  • [7].王小波小说的叙事学分析[D]. 任小娟.西南师范大学2001
  • [8].跳出手掌心:王小波小说艺术的渊源与创化[D]. 张懿红.西北师范大学2003
  • [9].王小波的接受史和流传史[D]. 王东霞.吉林大学2004
  • [10].论王小波小说中的几个重要问题[D]. 李伟华.河北师范大学2004

标签:;  ;  ;  ;  ;  ;  

王小波小说叙事视角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