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 探讨人参皂甙Re对在体家兔触发性室性心律失常、血液动力学和心肌保护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异丙肾上腺素5mg/kg.min输液泵恒速静脉维持诱导产生家兔触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模型;实验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异丙肾上腺素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异搏定0.4mg/kg)和3个人参皂甙Re治疗组(5,10,20mg/kg),每组6只,以上各组均经右侧股动脉和左侧颈动脉插管,测定家兔血液动力学指标如心率、左室收缩压、左室舒张末压、平均动脉压、并计算心肌耗氧量,实验结束取左心室部分心肌组织行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检查,从而研究人参皂甙Re对家兔触发性室性心律失常、血液动力学和心肌保护的作用机制。 结果 1.异丙肾上腺素5mg/kg.min恒速静脉输液可以产生室性心律失常模型,模型组家兔0,1,3,5,10分钟的血液动力学各指标与正常对照组同时段的血液动力学各指标相比,有显著地增加(P<0.01)。 2.异博定0.4mg/kg组能使异丙肾上腺素所致触发性室性心律失常转为窦性节律,维持窦性节律的时间为177.00±5.66秒,治疗后1,3,5分钟的血液动力学各指标与异丙肾上腺素模型组同时段的血液动力学各指标相比,有显著性下降(P<0.05)。 3.人参皂甙Re 20mg/kg、10mg/kg和5mg/kg组均能使异丙肾上腺素所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RE系镁合金不同温度下金相组织与性能分析[J]. 价值工程 2020(18)
- [2].Re含量对单晶高温合金组织和拉伸性能的影响[J].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20(04)
- [3].从废旧高温合金中提取Re的试验研究[J].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2016(06)
- [4].振源胶囊中人参皂苷Re含量测定方法分析[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01)
- [5].高空低Re数下低压涡轮气动特性[J]. 机械工程学报 2013(04)
- [6].新型无Re镍基单晶高温合金探索研究[J]. 金属学报 2013(11)
- [7].旋翼悬停性能的Re数影响研究[J]. 实验流体力学 2008(04)
- [8].热处理对低Re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组织的影响[J]. 热加工工艺 2020(12)
- [9].W和Re对固溶态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变形和再结晶的影响[J]. 金属学报 2015(02)
- [10].腐殖酸对Re(Ⅶ)在高庙子膨润土中扩散的影响研究[J].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15(06)
- [11].~(188)Re标记物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研究进展[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2(07)
- [12].观察不同剂量高舒达对反流性食管炎(RE)的疗效[J]. 中国卫生产业 2012(34)
- [13].直接法制备~(188)Re-碘化油[J].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2008(04)
- [14].低Re数平板降膜瞬态传热特性的研究[J]. 能源研究与管理 2016(03)
- [15].采用γ-Re_(θt)模型的转捩流动计算分析[J]. 航空学报 2014(01)
- [16].RE含量对00Cr22Ni5Mo3REx双相不锈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 热加工工艺 2013(10)
- [17].浅谈人参皂苷re的研究进展[J]. 吉林农业 2011(03)
- [18].RE对耐候钢溶质再分配的影响[J]. 中国稀土学报 2010(03)
- [19].RE对热浸镀铝镀层组织及耐腐蚀性能的影响[J]. 中国表面工程 2010(06)
- [20].人参皂甙Re结构与振动光谱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9(10)
- [21].P_(507)-盐酸体系中氯化铵对RE~(3+)萃取分离的影响研究[J]. 稀土 2017(04)
- [22].三七中人参皂苷Re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J]. 药物与人 2014(06)
- [23].添加RE对电解铜箔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2010(07)
- [24].人参皂苷Re对慢性缺血致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学及形态学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21)
- [25].稀土重轨钢RE-Ⅱ动态再结晶数学模型的建立[J]. 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 2013(02)
- [26].一种含Re叶片钢的热处理工艺和组织性能研究[J]. 材料科学与工艺 2013(04)
- [27].RE重轨钢在模拟工业大气环境下的腐蚀行为[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14(S1)
- [28].基于Re(Ⅰ)配合物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进展[J]. 液晶与显示 2012(06)
- [29].湍流边界层流动结构研究用低Re数水洞试验台的设计及测试[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0(01)
- [30].双奇核~(170)Re高自旋转动带分析(英文)[J].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