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东北黑土高有机质含量和巨大而连续的耕作带使它成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随着人类开发和利用程度的加剧,其直接后果是导致黑土健康质量逐渐下降。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导致黑土健康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通过对东北黑土重金属污染初步调查,确定黑土分布地区重金属污染的主要类型、来源、污染趋势和分布状况,分析污染黑土中重金属形态、迁移和生物有效性等特点。结果表明:黑土环境中,镉、铅、锌的含量呈明显上升趋势,镉是对土壤健康危害最大的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城区和城乡结合部,重金属在这些区域中生物有效性高,工业排放和污水灌溉是其重要来源;而在农区耕作土壤中磷肥的长期施用是造成土壤中镉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根据调查结果,选择黑土中主要重金属污染类型—镉,对其在土壤中导致污染发生的主要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形态、生物有效性和吸附-解吸过程等方面阐述了镉在土壤环境中的主要化学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有机农药交互作用的响应。研究表明,外源镉离子进入土壤后能很快被吸附,由于这种吸附作用,使交换态镉容易向结合态和残渣态转化,被土壤吸附的镉离子有一部分被解吸下来,这也使形态转化呈一个互为可逆的过程。由于黑土特殊的土壤理化性质,镉离子在黑土中的吸附和转化趋势明显强于棕壤。乙草胺的加入能加强这种吸附作用和转化趋势,而敌敌畏的作用则增加了吸附态镉离子释放的风险。镉和乙草胺复合污染条件下对生物的毒性呈拮抗作用。最后,采用化学固定修复的方法,对镉污染黑土进行健康调控研究。通过重金属溶出、形态转化、生物毒性和微观构像等实验评估的结果表明,一种富含H2PO4-、HCO3-和CO32-等配位体的人工合成固定剂对镉污染黑土具有一定的修复潜力。对污染程度较低的重金属面源污染耕作土壤的调控,化学固定化修复在时间和成本等方面显示其修复的优越性。
论文目录
摘要英文摘要第一章 文献综述1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发生1.1 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类型与来源1.2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基本特性1.3 土壤重金属污染发生的基本过程和方式1.3.1 土壤重金属污染发生的基本过程1.3.2 土壤环境中重金属的主要化学行为1.3.3 土壤重金属污染发生与其形态1.3.4 环境因素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1.4 生物对重金属污染的暴露方式与途径1.5 土壤重金属污染国内外研究进展1.5.1 重金属在生物体内的行为1.5.2 土壤重金属污染诊断和表征1.5.2.1 土壤重金属污染诊断1.5.2.2 土壤重金属污染表征1.5.3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2 土壤健康及其动力学2.1 土壤健康的概念2.2 土壤健康的基本要素2.3 土壤健康动力学的定义2.4 土壤健康的时间效应2.4.1 土壤健康的时间响应2.4.2 土壤健康时间响应的定量描述2.5 土壤健康的动力学过程2.5.1 土壤中有益元素的淋失2.5.2 土壤中有益元素的衰减2.5.3 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3 土壤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健康的胁迫3.1 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健康的损害3.2 重金属对植物吸收土壤有益元素的影响3.3 土壤-植物系统复合污染对土壤健康的影响3.3.1 土壤-植物系统复合污染定义3.3.2 土壤-植物系统复合污染的类型3.3.3 土壤-植物系统中复合污染作用机理3.3.4 复合污染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生态效应3.3.5 复合污染对重金属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3.3.5.1 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3.3.5.2 有机物交互条件下影响重金属吸附-解吸的机理4 重金属污染胁迫下土壤健康的化学固定调控4.1 固定化调控的主要技术原理4.2 固定调控物质的主要类型4.3 固定化调控的评价4.4 固定化调控土壤健康研究展望5 东北黑土重金属污染与健康5.1 东北黑土概况5.2 东北黑土污染研究的现状5.3 东北黑土土壤健康研究的重要意义5.3.1 东北黑土的重要战略意义5.3.2 东北黑土面临的现状5.3.3 东北黑土重金属污染研究对土壤健康的意义第二章 试验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2.1 研究目的及意义2.2 立题依据2.3 研究内容2.3.1 东北黑土重金属评价与污染趋势分析2.3.2 污染黑土形态分布和生物有效性分析2.3.3 镉在形态和生物学毒性上对有机污染物的响应2.3.4 镉在土壤中吸附-解吸行为2.3.5 镉在土壤中吸附-解吸行为对有机污染物的响应2.3.6 镉污染胁迫下土壤健康化学固定化调控2.4 技术路线第三章 东北黑土重金属污染评价与趋势分析引言3.1 材料与方法3.2 结果与讨论3.2.1 黑土重金属污染的评价3.2.1.1 单污染指数评价3.2.1.2 背景值比较法3.2.1.3 表底土比较法3.2.1.4 交换态含量对评价方法的校正3.2.2 评价方法的比较3.2.3 黑土中重金属污染的趋势与来源3.2.3.1 土壤镉污染3.2.3.2 土壤铅污染3.2.3.3 土壤铜污染3.2.3.4 土壤锌污染3.2.4 不同作物类型和空间分布的重金属污染3.3 小结第四章 污染黑土镉的形态分布及生物有效性分析引言4.1 材料与方法4.1.1 供试土壤4.1.2 单一提取法4.1.3 序列提取法4.2 结果与讨论4.2.1 黑土中不同污染来源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和迁移性4.2.1.1 黑土中镉的形态分布4.2.1.2 黑土中铅的形态分布4.2.1.3 黑土中锌的形态分布4.2.1.4 黑土中铜的形态分布4.2.2 污染黑土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及迁移能力评价4.2.3 重金属在哈尔滨污染黑土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生物活性4.2.3.1 单一提取结果4.2.3.2 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及生物活性评估4.2.4 污染黑土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的年际变化4.3 小结第五章 镉对乙草胺污染交互作用的形态响应引言5.1 材料与方法5.1.1 供试土壤5.1.2 分析方法5.2 结果与讨论5.2.1 乙草胺交互作用下镉在黑土中的形态响应5.2.2 乙草胺交互作用下污染棕壤中镉在形态上的响应5.3 小结第六章 镉对乙草胺交互作用的生物有效性响应引言6.1 材料与方法6.1.1 材料6.1.2 实验方法6.2 结果与讨论6.2.1 单因子实验结果6.2.2 镉和乙草胺交互作用对芽长的抑制6.3 小结第七章 镉在土壤中吸附-解吸行为:与棕壤的比较引言7.1 材料与方法7.1.1 供试土壤7.1.2 土壤吸附测定7.1.3 土壤解吸测定7.1.4 计算方法7.2 结果与讨论7.2.1 镉吸附热力学行为7.2.2 吸附动力学行为7.2.3 吸附速率的变化7.2.4 镉解吸热力学过程及滞后效应7.2.5 解吸动力学过程7.2.6 解吸速率的变化7.3 结论第八章 有机污染物对镉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引言8.1 材料与方法8.1.1 供试土壤8.1.2 供试化学品8.1.3 实验方法8.2 实验结果2+吸附解吸行为相关的主要土壤理化性质'>8.2.1 与Cd2+吸附解吸行为相关的主要土壤理化性质8.2.2 乙草胺和敌敌畏对镉在黑土和棕壤中等温吸附的影响8.2.3 乙草胺和敌敌畏对镉在黑土和棕壤中等温解吸的影响2+土壤中解吸滞后的影响'>8.2.4 有机污染物交互作用对在Cd2+土壤中解吸滞后的影响8.2.5 乙草胺和敌敌畏对镉在黑土和棕壤中吸附动力学的影响8.2.6 乙草胺和敌敌畏对镉在黑土和棕壤中解吸动力学的影响8.3 小结与讨论第九章 黑土土壤健康化学固定调控案例研究引言9.1 材料与方法9.1.1 供试土壤9.1.2 固定物质的筛选9.1.3 固定化培养9.1.4 重金属溶出测定9.1.5 固定处理后的序列提取9.1.6 生物毒性实验9.1.7 固定化处理扫描电镜观察9.2 结果与讨论9.2.1 化学固定物质的初步筛选9.2.2 固定处理后的毒性特性溶出(TCLP)实验和强化毒性特性溶出实验 (Aggressive TCLP)9.2.3 固定处理后 Cd 的动态溶出过程9.2.4 固定化处理后重金属镉的形态变化9.2.5 固定处理后土柱淋溶过程9.2.6 固定化处理后镉在土壤中生物毒性的变化9.2.7 固定化处理后镉在土壤中构象的变化9.3 小结第十章 研究结论参考文献博士期间科研产出致谢个人简介
相关论文文献
- [1].东北黑土带水土保持与玉米总产值的关系研究[J]. 当代经济研究 2013(08)
- [2].东北黑土退化动态监测体系建设构想[J]. 资源与产业 2008(01)
- [3].东北黑土结皮发育过程[J]. 应用生态学报 2008(02)
- [4].东北黑土带地区农业非点源污染产生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中国市场 2017(11)
- [5].我国东北黑土带农村人力资源流动问题探析[J]. 兰州学刊 2013(09)
- [6].东北黑土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及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 2010(01)
- [7].坡度对东北黑土山区水土保持边坡工程的影响[J]. 吉林水利 2012(08)
- [8].农业利用对东北黑土黏粒矿物组成及养分的影响[J]. 吉林农业科学 2011(05)
- [9].闯关东与东北黑土文化[J]. 绥化学院学报 2009(04)
- [10].东北黑土耕层土壤黏粒矿物组成的区域差异及其演化[J]. 土壤学报 2010(04)
- [11].东北黑土退化动态监测体系建设构想[J]. 国土资源信息化 2008(02)
- [12].中国东北黑土带土壤线空间变异规律[J]. 农业工程学报 2009(10)
- [13].东北黑土有机碳的分布及其损失量研究[J]. 土壤通报 2008(03)
- [14].利用方式对东北黑土粘土矿物组成的影响[J]. 矿物学报 2011(01)
- [15].东北黑土稻区免耕轻耙对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J]. 北方水稻 2011(05)
- [16].水利水保措施对“东北黑土”地区产流模式的影响研究[J]. 民营科技 2015(10)
- [17].噻虫胺在土壤中的吸附和淋溶特性[J]. 环境化学 2012(11)
- [18].猪粪中铜对东北黑土的污染风险评价[J]. 应用生态学报 2008(12)
- [19].长期施用氮肥和磷肥对东北黑土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8(17)
- [20].东北黑土微生物群落对长期施肥及作物的响应[J]. 中国农业科学 2016(22)
- [21].生物炭对东北黑土持水特性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19(17)
- [22].二氰蒽醌在几种典型土壤中的降解吸附和移动特性[J].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12(11)
- [23].东北黑土氨基糖研究与展望[J]. 土壤与作物 2018(01)
- [24].长期不同种植模式对东北黑土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16(02)
- [25].氟啶胺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与淋溶特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04)
- [26].模拟增温对东北黑土农田作物生长季土壤呼吸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17(03)
- [2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降解性研究[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9(04)
- [28].壬基酚在土壤中的吸附和淋溶特性[J]. 生态环境学报 2015(12)
- [29].青霉素钠在土壤中的吸附和淋溶特性[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4(06)
- [30].冻融作用对东北黑土磷素吸附-解吸过程的影响[J]. 水土保持通报 2014(06)
标签:黑土论文; 重金属论文; 污染土壤论文; 土壤健康论文; 交互作用论文; 化学固定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