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通动脉瘤诊断与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前交通动脉瘤诊断与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1、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出血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前交通动脉是颅内动脉瘤好发部位。早期、及时、准确的诊断与积极治疗,对预防动脉瘤破裂及降低其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致残率、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测量前交通动脉瘤标准汤氏位颈内动脉C1段与大脑前动脉A1段的夹角,探讨标准汤氏位下C1A1角对介入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意义,用来指导介入治疗。2、根据DSA脑血管造影标准侧位片,沿颈内动脉岩骨段前缘(C5)与大脑前动脉垂直段前缘(A2)作一连线(BD线),将前交通动脉瘤分为2型:位于BD线前下方的为Ⅰ型(前下型);位于后上方的为Ⅱ型(后上型)。探讨该分类方法对介入及外科手术治疗的价值。3、进一步探讨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新进展。材料和方法:1、2005年6月—2007年12月确诊并介入栓塞治疗30例前交通动脉瘤。随机分为2组,A组,对照组15例,介入栓塞治疗前未进行ClAl角的测量,不依靠C1A1角塑型微导管、微导丝,记录介入栓塞时间,观察术后并发症;B组,实验组15例,介入栓塞治疗前根据标准汤氏位进行C1A1角的测量,依据测量结果,将微导管、微导丝预塑型后再进行介入栓塞治疗,记录介入治疗时间,观察术后并发症。2、回顾性总结30例前交通动脉瘤,根据DSA全脑血管造影标准侧位片,沿颈内动脉岩骨段前缘(C5)与大脑前动脉垂直段前缘(A2)作一连线(BD线),将30例囊性前交通动脉瘤经BD线分为2型:位于BD线前下方的为Ⅰ型(前下型);位于后上方的为Ⅱ型(后上型),造影术后进行了神经显微外科手术。3、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下进行治疗,全身肝素化并接高压冲洗装置。经股动脉穿刺置管,术前常规准备,并在术前半小时微泵缓推尼莫地平,防止脑血管术中痉挛。首先行全脑血管造影。选择理想工作角度,测量动脉瘤瘤颈、瘤体长径及宽径。选取标准汤氏位,测量C1A1角。选用不同型号的微弹簧圈或/和瘤颈辅助装置进行动脉瘤栓塞。3小时后拔除导管鞘,局部压迫6小时,穿刺侧下肢制动24小时,常规应用抗生素3天。结果:1、介入栓塞治疗时间,A组介入栓塞治疗时间为2.43±0.52小时,B组介入栓塞治疗时间为1.77±0.51小时,实验组手术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根据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等因素并结合病人入院时的Hunt-Hess病情分级分析两组病人的治疗适应症选择,并根据出院时病人的GOS分级进行治疗效果分析。结果显示:以GOS分级来评价疗效,认为4级和5级为满意。A组介入治疗满意率为53.3%,死亡率为13.3%:B组介入治疗满意率为93.3%,死亡率为0%。3、根据DSA脑血管造影标准侧位片,沿颈内动脉岩骨段前缘(C5)与大脑前动脉垂直段前缘(A2)作一连线(BD线),将30例囊性前交通动脉瘤分为2型:位于BD线前下方的为Ⅰ型(前下型)20例;位于后上方的为Ⅱ型(后上型)10例。前下型20例手术操作容易,合并症少,预后良好。后上型10例中1例死亡,另1例仍为植物状态,其余多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结论:1、通过对两组病例的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前测量C1A1角,并根据测量结果,对微导管、微导丝预塑型,介入栓塞治疗的时间明显缩短,手术满意率显著提高,死亡率明显降低。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栓塞前测量C1A1角,根据测量结果将微导管、微导丝预塑型对于缩短治疗时间,提高介入栓塞成功率,减少合并症及死亡率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2、C1A1角度大小与手术时间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即角度越小手术时间越长。当C1A1角小于70°时,介入栓塞治疗的难度明显加大。3、根据DSA全脑血管造影标准侧位片,沿颈内动脉岩骨段前缘(C5)与大脑前动脉垂直段前缘(A2)作一连线(BD线),将前交通动脉瘤分为2型:位于BD线前下方的为Ⅰ型(前下型);位于后上方的为Ⅱ型(后上型)。前下型动脉瘤瘤体突向鞍结节和视神经,周围无重要脆弱组织结构,手术分离容易,而且可与前交通动脉平行放置瘤夹,不仅不会造成载瘤动脉扭曲和缺血,而且操作简便,手术预后良好,介入治疗比较容易。后上型动脉瘤瘤体突向双侧大脑前动脉垂直段之前、丘脑区及鞍后方,不仅手术分离难度大,且易造成载瘤动脉扭曲和缺血,合并症多,预后较差;介入治疗难度较大。根据此分型,选择手术入路,评估预后。该分型对介入治疗及神经显微外科手术具有一定意义。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现状与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两种术式对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比较[J]. 实用医技杂志 2019(12)
    • [2].未破裂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临床分析[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7(03)
    • [3].破裂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临床分析[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7(07)
    • [4].眶外侧锁孔入路夹闭破裂的微小前交通动脉瘤[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02)
    • [5].介入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29例临床分析[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02)
    • [6].显微手术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08)
    • [7].早期介入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20例体会[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4(09)
    • [8].前交通动脉瘤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综述[J]. 健康之路 2017(03)
    • [9].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与开颅手术夹闭治疗的临床比较[J].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17(06)
    • [10].纵裂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29例护理体会[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9(05)
    • [11].翼点入路与纵裂入路处理前交通动脉瘤的对比研究[J].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9(03)
    • [12].表现为单眼失明的前交通动脉瘤1例并文献复习[J]. 重庆医学 2019(15)
    • [13].显微夹闭手术时机对高分级前交通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J].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9(10)
    • [14].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认知功能研究[J].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6(05)
    • [15].前交通动脉瘤出血分布特征与指向的关系[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3(04)
    • [16].前交通动脉瘤术后低钠血症的临床分析[J]. 江苏医药 2012(02)
    • [17].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交通动脉瘤[J]. 河北医药 2008(07)
    • [18].双血管融合技术在复杂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8(04)
    • [19].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37例诊治分析[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2(09)
    • [20].56例前交通动脉瘤早期显微手术治疗的体会[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23)
    • [21].前交通动脉瘤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 医学研究杂志 2011(10)
    • [22].颅内前交通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治疗一例报告[J]. 实用临床医学 2009(05)
    • [23].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前交通动脉瘤诊治方法研究[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21)
    • [24].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疗效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06)
    • [25].眶上外侧-纵裂入路处理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应用解剖[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9(03)
    • [26].前交通动脉瘤患者颈内动脉形态及大脑前动脉供血特征研究[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8(06)
    • [27].翼点锁孔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J].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02)
    • [28].早期经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02)
    • [29].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早期显微手术治疗[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2(08)
    • [30].前交通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2(06)

    标签:;  ;  ;  ;  

    前交通动脉瘤诊断与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