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城市是现代人类社会文明和发达的象征,它是一个综合体,不仅人口集中,而且也是国家和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中心,城市更多地成为了现代文明的聚集中心。就人类的发展或现代城市发展的意义而言,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及其现实满足程度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出发点,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和最高原则。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科学发展,倡导以人为本,社会和谐,关注人民生活质量尤其是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在城市生态学、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冲突理论及社会分层等理论的基础上,采用社会调查(问卷、访谈)、社会计量(统计分析)、案例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定性与定量、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国内外城市形成和发展,提出了诸多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城市问题,如:城市环境中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城市基础实施中的交通和住房等,以及贫困、犯罪、失业等其他社会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本研究对上海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过量化指标体系,从社会保障与公平,生活消费水平,城市设施水平,城市环境质量,城市公共卫生状况,教育科技状况六大类指标,37个小指标,1295组数据对上海市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进行了定量测度,同时选取了全国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共35个城市进行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排序,得出上海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是仅次于深圳排第二位。另外,还采取了聚类分析,利用SAS软件对全国35个城市城市进行了综合分类研究。将中国35个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分为了四类:第1类:深圳;第2类:上海、北京、广州;第3类:天津、武汉、大连、杭州、沈阳、海口、宁波、青岛、长沙、成都、福州、南京、厦门、太原、乌鲁木齐:第4类:重庆、石家庄、南宁、长春、西宁、合肥、南昌、西安、哈尔滨、呼和浩特、济南、郑州、贵阳、兰州、昆明、银川。从聚类分析的结果来看,深圳单独为第一类水平,而上海、北京、广州三市位列第二梯队水平。其余城市为第三、第四梯队水平。尽管上海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处于我国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较高层次,但是并非总体生活质量处于较高层面就代表着上海市居民的生活条件构成上都处于国内的领先地位,但是,上海并不在指标上具有特别大的优势。在通过国内比较中发现,诸如人均园林绿地面积(平方米/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上海市仍处于国内相对的弱势地位;在和国际大都市的比较中可以发现,上海市的整体生活质量不仅在与国际大都市的经济条件上存在着差距,同时在一些自然享受上、人居公共环境上都存在很大的距离。指标体系只能界定上海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客观性部分,对于主观性的部分上海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或可感生活质量,通过问卷调查与定性分析的形式来实现;调查内容包括六个方面:个人与家庭生活质量满意度、城市综合生活条件满意度、自然环境条件满意度、教育卫生与民主满意度、社区生活与社区凝聚力满意度、世博会对上海城市居民未来生活质量的影响;得出上海城市居民对自身的生活总体是满意的,尤其在硬基础实施保障,医疗水平,居住方面满意度达到了70%以上,当然也存在不如意的地方,如社会公平、公共卫生、就业和生态环境方面满意度还在60%以下,说明上海城市居民在满足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对精神需求,对社会,对环境应给予更多的关注,这也符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原理,说明了上海城市居民生活已经解决温饱进入小康,并正走向富裕。说明在市场带给人类生活物质条件丰裕之际,它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个缺陷表现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多重矛盾交织状态。目前在提高上海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上,要转变方式、重点解决社会公平、生态环境问题,构建社会和谐。幸福感是生活质量研究的补充,对上海城市居民的个体幸福感体验研究,主要通过对居民个体进行访谈分析以进行;个案访谈本身并不能作为整体反应整个上海居民的幸福生活体验的很好依据,但是它却附带着丰富的信息,从中体现出了个体在幸福感体验中的不同影响因素,以及在不同的生活状态下人的幸福感体验上的差异性。上海居民对于幸福的体验的影响因素并不相同,但归纳起来可以识别出诸如健康、爱情、社会公平、儿女关怀、朋友以及事业之类是最为重要因素,从访谈的对象看他们总体感觉是幸福的。另外,本研究对SARS、世博会等重大事件对于上海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也给与了一定的关注。本文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的中国人的人生智慧、让城市在进步中不断自我反省、不断创新、超越自我,最终实现上海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实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