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棉杂种优势及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陆地棉杂种优势及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论文摘要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近年来,杂交棉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已大面积种植。因此,有必要摸索一套杂交棉育种的组配方法,为骨干亲本的构建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择9个适合黄河流域种植的陆地棉品种(系)作亲本,交配了一套半双列杂交,应用Gardner and Eberhart模型,从群体的角度,分析了多环境下陆地棉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反映;并进一步比较了亲本的分子和表型遗传距离与Gardnerand Eberhart模型所估算的多个遗传效应值及F1表现间的关系,探索杂种优势预测的效果。此外,还分析了个别杂交种后代的开花期、叶形、叶片衰老的遗传变异及后代选择效果等,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首次应用Gardner and Eberhart模型,分析了陆地棉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反映,结果表明大多数经济和品质性状的品种、杂种优势、杂交组合效应显著,平均杂种优势和品种杂种优势效应不显著,说明加性效应是陆地棉大多数性状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通过比较9个亲本产量和产量组成因素的品种、一般配合力(GCA)和品种杂种优势的效应值,表明中棉所41、邯郸109、鲁研棉28是杂种优势利用中比较好的亲本。F1的大多数性状表现群体平均优势,但群体超亲优势的比例偏低。此外,通过比较亲本和杂交种的遗传和表型相关,发现亲本杂交后部分性状间的遗传关系发生了变化。以上结果表明,可以利用杂种优势改良或提高棉花的大多数性状,在选育杂交棉时,应着重提高结铃数,保持适当的铃重和衣分,协同提高纤维品质。2.通过比较分析9个陆地棉品种(系)的分子和表型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表明分子和表型遗传距离达极显著的正相关;分别与F1的单株结铃数、籽棉产量、皮棉产量以及纤维比强度达极显著的负相关,与杂交组合12个农艺性状的SCA效应值均不显著;9亲本的分子和表型平均遗传距离与大多数性状的品种和GCA效应值为显著的负相关,与大多性状的品种杂种优势效应值不显著。3.利用主基因和多基因混合模型控制分析了抗3×超鸡463和邯郸109×鸡叶98两个杂交组合的多个世代的开花期遗传。两个杂交组合的F2群体在两年试验中开花期均表现连续分布,但偏离正态分布。应用联合世代分析法对开花期进行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证明陆地棉开花期的遗传受一对加性效应的主基因和加性-显性效应的多基因控制;一介和二介模型的遗传参数的结果表明,组合间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和多基因的显性效应有正、负的差别;结果还表明很难确定开花期与叶形的关系。4.应用联合尺度检验法分析了抗3×超鸡463和邯郸109×鸡叶98两个杂交组合的多个世代的叶形性状的数量遗传。对于叶面积、叶裂宽度、叶柄长度及叶裂的长/宽比性状的遗传,六参数模型比三参数模型(加-显模型)更合适,说明上位性效应在叶形变异中的重要性;而叶周长的遗传选择了不同的模型。控制叶形单个性状的最小基因数在0—2之间,控制叶形最小基因数的总和分别为6(抗3×超鸡463)和2(邯郸109×鸡叶98)。结果表明叶形变异在后代的选择是有效的。5.通过对9个棉花品种(系)开花前后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的变化,确定开花后35天的叶片SPAD值,最好是和开花当天的差值,可用来预测棉花早衰的程度。利用SPAD差值和衰老分级两种方法调查了杂交组合抗3×超鸡463构建的6个世代群体的叶片早衰,应用联合尺度检验法进行世代均值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比较一致,叶片的早衰主要由加性效应控制,不存在显性和上位性效应遗传,早代选择是有效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作物杂种优势的概念及遗传基础
  • 2. 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
  • 3. 棉花杂种优势的研究方法及进展
  • 3.1 配合力分析与杂种优势
  • 3.2 数量遗传模型与杂种优势
  • 3.3 QTLs与杂种优势
  • 3.4 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
  • 3.5 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
  • 3.6 表观遗传与杂种优势
  • 4. 棉花连锁图谱和QTLs的研究
  • 5. 棉花叶形的相关研究
  • 6. 作物分子辅助育种的相关研究
  • 6.1 分子辅助选择的主要研究方向
  • 6.2 影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因素
  • 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陆地棉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材料
  • 2.1.2 试验设计和安排
  • 2.1.3 田间调查和数据收集
  • 2.1.4 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农艺性状的结果与分析
  • 2.2.1.1 株高和果枝数遗传变异组分
  • 2.2.1.2 株高和果枝数遗传效应的估计
  • 2.2.2 产量组成的结果与分析
  • 2.2.2.1 产量组成的遗传变异组分
  • 2.2.2.2 产量组成的遗传效应估计
  • 2.2.3 产量的结果与分析
  • 2.2.3.1 产量的遗传变异组分
  • 2.2.3.2 产量的遗传效应估计
  • 2.2.4 纤维品质性状的结果与分析
  • 2.2.4.1 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组分
  • 2.2.4.2 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估计
  • 2.2.5 杂种优势
  • 2.2.6 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相关
  • 2.2.6.1 遗传相关
  • 2.2.6.2 表型相关
  • 2.2.6.3 遗传和表型相关的比较
  • 2.3 讨论
  • 2.3.1 株高和果枝数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
  • 2.3.2 产量组成因素和产量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
  • 2.3.3 纤维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
  • 2.3.4 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相关
  • 第三章 棉花表型和分子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关系的比较分析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材料
  • 3.1.2 田间调查和数据收集
  • 3.1.3 DNA提取
  • 3.1.4 SSR标记方法
  • 3.1.5 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亲本的多态性
  • 3.2.2 遗传距离
  • 3.2.3 聚类分析
  • 3.2.4 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及SCA的关系
  • 3.2.5 亲本的平均遗传距离与遗传效应估计值的关系
  • 3.3 讨论
  • 第四章 鸡脚叶陆地棉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下陆地棉开花期的遗传
  • 4.1.1 材料和方法
  • 4.1.1.1 材料
  • 4.1.1.2 田间试验和数据收集
  • 4.1.1.3 统计分析
  • 4.1.2 结果与分析
  • 4.1.2.1 田间试验
  • 4.1.2.2 开花期的正态分布
  • 4.1.2.3 联合世代分析
  • 4.1.3 讨论
  • 第二节 陆地棉叶形性状的数量遗传分析
  • 4.2.1 材料和方法
  • 4.2.1.1 材料
  • 4.2.1.2 田间试验
  • 4.2.1.3 数据调查
  • 4.2.1.3 统计和遗传模型
  • 4.2.2 结果与分析
  • 4.2.2.1 叶形性状间的相关
  • 4.2.2.2 基因行为、遗传力和最小基因数
  • 4.2.3 讨论
  • 第三节 陆地棉叶片早衰的遗传分析
  • 4.3.1 材料和方法
  • 4.3.1.1 材料
  • 4.3.1.2 田间试验和数据收集
  • 4.3.1.3 统计和遗传分析
  • 4.3.2 结果与分析
  • 4.3.2.1 早衰指标的确定
  • 4.3.2.2 田间试验分析
  • 4.3.2.3 基因行为
  • 4.3.2.4 遗传力、最小基因数和遗传获得量
  • 4.3.2.5 叶面积与叶片衰老的关系
  • 4.3.3 讨论
  • 第五章 鸡脚叶陆地棉相关性状的QTLS分析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材料
  • 5.1.2 作图群体的构建
  • 5.1.3 农艺性状考察
  • 5.1.4 DNA提取
  • 5.1.5 SSR标记
  • 5.1.6 SRAP标记
  • 5.1.7 读取数据及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连锁图谱的构建
  • 5.2.2 QTLs检测
  • 5.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水稻杂种优势研究进展[J]. 南方农业 2020(17)
    • [2].辣椒杂种优势相关研究进展及其展望[J]. 辣椒杂志 2018(03)
    • [3].水稻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研究进展[J]. 分子植物育种 2019(06)
    • [4].植物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J]. 分子植物育种 2019(12)
    • [5].组学技术揭示水稻杂种优势遗传机制[J]. 植物学报 2017(01)
    • [6].我国北方玉米品种更替过程中产量杂种优势的演变[J]. 玉米科学 2017(01)
    • [7].动物杂种优势及其预测方法[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5(03)
    • [8].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J]. 园艺与种苗 2015(07)
    • [9].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玉米杂种优势研究上的应用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 2015(10)
    • [10].作物杂种优势预测研究进展[J]. 东北农业科学 2020(03)
    • [11].植物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研究进展[J]. 分子植物育种 2017(11)
    • [12].我国科学家在玉米杂种优势机理方面取得重要进展[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8(10)
    • [13].我国科学家在玉米杂种优势机理方面取得重要进展[J]. 石河子科技 2018(05)
    • [14].水稻杂种优势理论研究获重大突破[J]. 中国食品学报 2016(09)
    • [15].一个具有超高亲杂种优势水稻材料的发现与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16(04)
    • [16].水稻产量和品质杂种优势研究[J]. 北京农业 2014(33)
    • [17].杂种优势减退乃大势所趋[J]. 种子科技 2014(08)
    • [18].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形成机制探讨[J]. 遗传 2013(06)
    • [19].植物杂种优势机理研究进展[J]. 世界林业研究 2012(01)
    • [20].杂种优势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J]. 畜禽业 2012(05)
    • [21].微卫星标记预测肉羊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2(06)
    • [22].玉米杂种优势遗传机理及其预测的研究进展[J]. 当代生态农业 2012(Z2)
    • [23].畜禽杂种优势测定和评估方法分析[J]. 北京农业 2011(09)
    • [24].家畜杂种优势利用的意义及其前景展望[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33)
    • [25].植物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遗传机理研究进展[J]. 自然科学进展 2009(07)
    • [26].棉花杂种优势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河北农业科学 2009(08)
    • [27].赤霉素代谢及其调控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与小麦株高杂种优势的关系研究[J]. 科学通报 2009(16)
    • [28].杂种优势预测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01)
    • [29].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现状及发展思路[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18)
    • [30].科学家破解水稻杂种优势基因[J]. 中国食品学报 2019(07)

    标签:;  ;  ;  ;  ;  ;  ;  

    陆地棉杂种优势及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