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拉尔斯-冯-特里尔,丹麦著名导演。因为他电影文本芜杂的分裂症候,使得电影理论界对他导演风格的划定莫衷一是。在内容气质方面,特里尔的电影有着现代主义电影的社会反思的严肃气息,但又摆脱了现代主义文本喃喃自语的内向度指向,处处充溢着一股决裂的凛冽之风;在形式上,令人眼花缭乱的形式实验使他被指认为形式主义者,摄影机的摇晃这一较稳定的风格症候也只被看作对道格玛95的固执坚守,但众所周知道格玛95似乎又在自我消解着自身美学与历史的完整性----。这些看似零散的语言风格遮蔽了在美学上来统一特里尔风格的可能性。本文试图规整特里尔的语言特征,而统一链接其内容与形式的理论武器和方法论基础就是形式主义美学与艺术媒介决定论思想。“梦魇之城”是本文对特里尔电影风格的总体澄清。特里尔的社会批判是决绝的,“电影-梦”的传统电影机制依靠的是缝合叙事,将一切人类危机隔绝在现实之外。特里尔的电影总是试图逾越梦与现实的真实界限,电影文本语境孕育的危机并未在视点置换和影片结束后安全的退场,而是直接嵌入人心里结构中,将危机感延续,我们称之为“电影-噩梦”机制,电影本文时空与现实时空,电影人物角色和观众处于同等认同的地位,二元时空出现并构统合的局面。“末日审判”表达出导演激进的社会批判立场,这在消费主义肆虐的当下具有“惊蛰”的意义。污垢化的人类心理结构,宗教式的说教警示逐渐力不从心,真正的疗救需要更凛冽的寒风才能重建接近“原初意义”的精神家园。特里尔的电影中充斥着权力的较量,“金子般的心”的主人公穿越在苦难之中,不为演绎一般意义的伦理故事,却意在重构新的权力场域,受难者往往享有着最后人类命运走向的审判权。“寓言式书写”是对特里尔电影形式上的总结。导演营造的舞台元素“黑色童话”,电影人物性格的单向性,故事呈现的意义结构性以及结果的“醒世”性,都在指向一个相对明晰的寓言场域;其次,特里尔的电影呈现诸多文本间的“有意穿越”,多文本穿越带来的媒介真实的混淆恰恰构成了特里尔“晕眩美学”的基石之一;再次特里尔的电影中布满大量稳定的意义集合体,具象物承载的象征是电影整体哲学意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叙事只为言说,特里尔的电影有某种政治学论文的意义。“晕眩美学”的最终提出是对特里尔电影美学的升华。媒介文本间的流动性;摄影机的摇晃;“丑”的审美客体的集合构成晕眩美学三大基石。晕眩美学成为与“缝合美学”相对的一种新的美学观。本文关于特里尔电影风格的研究成果总结如下:1规整导演风格谱系;2对摄影机地位新定义--伦理性;3架构晕眩美学。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绪论1.1 问题的提出1.1.1 特里尔风格的谱系划分1.1.2 摄影机地位的新定义1.1.3 特里尔电影的美学风格---晕眩美学的提出1.2 研究的意义1.2.1 对现代主义的扬弃---决裂气质与末日审判1.2.2 摄影机的新态度----摄影机也是演员1.2.3 特里尔电影具有风格划定意义----“晕眩美学”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 冯提尔电影是现代主义的继续1.3.2 冯提尔电影对形式花样的迷恋,具有后现代的特征1.3.3 围绕对“道格玛宣言”的质疑,特里尔电影是对好莱坞主流电影的抗争,将其看作一种另类冒险的实践,或是一种电影生态学上的存在意义2 “恐怖小子”--拉尔斯-冯-特里尔2.1 引言----拉尔斯的电影王国2.2 特里尔电影语言的参照系2.2.1 丹麦民族文化心理与特里尔电影中的媒介真实观—“惊蛰”2.2.2 丹麦民族文化心理与绝望主义的审判仪式2.2.3 反童话的童话寓言---2.2.4 “城堡”残骸浇筑的“影像梦魇之城”:冯氏主题与变奏概述2.2.5 本章小结—“梦魇之城”的电影阶段式隐喻----3 梦魇之城----“恐怖小子”的盛世危言3.1 引言:特里尔作品关键语:“exposure”,作为个人生理和社会制度合谋下的“人的本质的定义—恶”3.2 幻灭之后的毁灭3.2.1 特里尔的电影伦理性3.2.2 ----特里尔绘制的“人类基因图谱”与福柯的权力说3.2.3 对死亡仪式的渲染铺排---------3.3 “我是白痴”----特里尔的理想人格3.3.1 人性起始的原初本质-------------“内心的白痴”3.4 特里尔的政治伦理剧---政治的大伦理与个人的小伦理3.4.1 小伦理与大伦理3.4.2 特里尔的“身体病理学”分析人本质------3.4.3 人类文明结构的质疑与审判------一次政治学论文的另类表述3.5 本章小结3.5.1 现代主义的继承与反诘:快意恩仇的“信念”立场与决裂态度3.5.2 权力机制化的拷问4 特里尔电影形式论4.1 导演意象群4.1.1 “催眠”意象4.1.2 地洞,黑穴(狭窄空间)4.1.3 动物意象:(狗,马,虎)4.2 冯提尔电影对电影媒介的痴迷----实验电影+情节剧4.2.1 实验电影精神4.2.2 特里尔式的情节剧因素(兼论电影情节剧类型)4.3 舞台剧电影元素4.3.1 特里尔的舞台剧电影特性----媒介穿越4.3.2 相对封闭的“游戏场”和乐在其中的游戏者4.4 手持摄影机的美学意义4.4.1 “摄影机也是演员”----摄影机伦理与导演观4.4.2 对直接电影的致敬4.5 其他质朴节制的导演处理4.5.1 精彩台词的力量4.5.2 冯氏幽默的“冷与热”4.6 本章小结:“摄影机的不稳定能够成为一种风格”5 特里尔电影机制论(媒介意识形态论)5.1 引言——“超越现代主义”5.2 “景观论”与文化生成5.2.1 “美国背景”与特里尔电影5.2.2 电影技术的意识形态性5.3 个人影像(DV)时代的家族嵌入----自戈达尔起6 “晕眩”美学与媒介问题6.1 引言----媒介问题6.2 对媒介真实存在的质疑6.3 特里尔的真实观与“晕眩”感6.3.1 具象物的“丑”感带来的“恶心”6.3.2 手持摄影机的运动带来的“生理晕眩”6.3.3 多媒介文本的“逾越”----电影媒介真实的疑惑带来晕眩认同6.4 本章小结7 结论与展望7.1 主要结论7.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致谢参考文献附录A. 导演创作年表B. 发表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梦魇之城论文; 末日审判论文; 寓言式书写论文; 摄影机伦理论文; 晕眩美学论文;
“梦魇之城”寓言式的残缺书写与末日审判 ——拉尔斯—冯—特里尔导演轨迹研究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