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探索者” ——以鲁迅早期“立人”思想的当代重思为中心

探索“探索者” ——以鲁迅早期“立人”思想的当代重思为中心

论文摘要

首先是对“鲁迅是谁”的重新思考。鲁迅是谁?这看似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实则可能是迄今为止关于鲁迅最为激烈而讽刺的发问,因为这一发问本身无疑向我们宣告那个曾经被告知的鲁迅“名不属实”。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每个研究者都必须对此作出回答。在思考这一问题时,本文更多地是从对鲁迅文本的阅读体验和对现实中人的生存困境的体察出发的,在二者相互沟通的基础上为了有效地把内在于鲁迅与我们、历史与现实的问题紧密联结起来,本文选择了鲁迅的“立人”命题,并对“鲁迅是谁”作出了如下回答:鲁迅在思想上可以说终生都是一个在找路的人,从根本上说,他要找的是通向“立人”而达至“人国”,从而“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的路。这一对鲁迅的定位,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认为鲁迅思想的核心是“立人”,而且其最终的目的是在现实中实现每个人都能过上正当的幸福的生活;二是认为鲁迅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寻找实现这样目的的道路,在此意义上,可以说鲁迅是人的解放的探索者;三是认为鲁迅既然是人的解放的探索者,那么,这一探索过程自然不会因为鲁迅的去世而终结,同时也意味着鲁迅的探索过程本身就值得再探索,其中包含站在当代的立场加以反思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基于上述对鲁迅的总体认识,本论文把研究的题目定为:探索“探索者”一一以鲁迅早期“立人”思想的当代重思为中心。关于选题的缘由,还有两点需要交代:一是研究“立人"的现实关切;二是为什么要以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为中心。重提鲁迅的“立人”话题,除了学理上的辩护,更重要的是现实的需要,即,“立人”之于我们,并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个现实问题,或者说鲁迅当年所面对的问题,我们今天依然在面对。“立人”,简明地说,就是“立,使之成人”。但现实中,“成人"主要被理解为“成才”,即首要的不是把人当作人,而是把人当作“人才”来看待和培养。其结果是,一方面我们很难培养出人才,另方面这种理解和追求在本质上却不能不说是人的另一种更高级的“物化”,片面突出人作为“才”的犹如物一样的有用性,其现实结果是把人在培养成“才”的过程中不断剥落人的内涵,以致“见物不见人”,从而极易导致一个“惟物”的社会,且总是倾向把人分为穷人与富人,强者与弱者,有权势与没权势,有背景与没背景,有关系与没关系,等等,并区别对待,而很少把人首先当作人看待和尊重,甚至常常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干涉、损害别人的权利和生命。如果说五四时代鲁迅通过子君之口喊出的时代最强音“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主要还停留在作为“人”的人身独立、自主及个性解放的思想启蒙层面上;那么,今天人所面对的问题就是:“我干涉了你的权利,你能怎么样?”即今天人所面对的问题不是你有没有权利,而是你的权利如何保障不受侵犯,或者,受到了侵犯如何能得到有效的保障。这种人的问题和时代的精神症候,凸显了重提鲁迅“立人”命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启发了研究“立人”的思路,那就是,“立人”并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启蒙的问题,同时还是一个制度设计和安排的问题。之所以把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作为研究的重点,一方面对探索者而言,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探索的启动和定向,所以研究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可以看出青年鲁迅的价值偏好和判断力,也可以由此青年鲁迅对时代问题的独特思考和把握;另方面鲁迅早期已经提出“立人”和立“人国”的命题,这可以说是贯穿鲁迅一生的理想追求。基于上述种种理解,本文以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为中心,主要探讨了两个问题:一是“立人”何以可能,一是“人国”何以可能。全文分为五章,结构如下:第一章主要揭示当前鲁迅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交代本文研究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勾勒鲁迅早期“立人”思想的发生机制和总体把握其演变的轨迹。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探讨“立人”何以可能。其中第三章主要从“人作为人”和“人作为个体”的角度,论述“鲁迅式个人主义”在“个人认识史”上的历史意义和其特征。第四章主要论述作为精神主体的人的若干精神品质,及“精神界战士”之于现代个体理想人格建构的意义。第五章主要论述鲁迅的“人国”理想及其特点,并结合对鲁迅“国民性批判”问题的反思探讨实现“人国”理想的可能性现实途径。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创新之处是把历史感和现实感结合起来,并以现实感激活历史感。具体地说,就是基于时代和历史的异同,站在当代立场上对鲁迅的立人思想采取一种探讨和反思的双重态度,一方面挖掘鲁迅立人思想的特征和意义,另方面在反思中开显其立人思想缺少的环节。不足之处:首先这种反思性的研究思路本身就有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忽略鲁迅立人思想自身发展的历史过程,致使论文研究的语境不够具体。其次打算从“人与制度的关系”的角度切入鲁迅的立人思想,这是一个很好的进路,但很可惜论文没有贯彻始终,尽管它一直暗含其中。三是研究鲁迅的立人思想,却没有明确地把其意义表述出来。需要说明的是,这里,隐藏着作者的一个潜在的思路,即认为只有我们把自鲁迅提出“立人”命题一个世纪以来为何人总是不能在现实中立起来,和鲁迅在“立人”问题上可能存在的问题说清楚之后再谈鲁迅立人思想的当代意义才更恰当。这就是说需要首先给鲁迅立人思想划定一个意义的边界,否则,在边界不明确的情况下,直接论述鲁迅立人思想的意义就难免会有夸大和说教的嫌疑。但研究鲁迅的立人思想,却不明确地把其意义表述出来,这似乎也说不过去。同时,对鲁迅的立人思想反思还不够深入,很多问题触及了但没有系统并深入下去。比如鲁迅的“立人”和“人国”思想与无政府主义之间关系,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探索者"的探索与"探索"探索者
  • 第一章 "经由鲁迅而超越"
  • 第一节 鲁迅研究的历史反思与"经由鲁迅而超越"的提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回到鲁迅那里去"与"走在鲁迅的背影里"
  • 三 "我心中的鲁迅"与"让鲁迅走在我的背影里"
  • 四 重释"回到鲁迅那里去"与"经由鲁迅而超越"
  • 第二节 从"中间物"到"探索者"
  • 一 鲁迅是谁
  • 二 "历史的中间物"
  • 三 人的解放的"探索者"
  • 第三节 "立人":何以"重提",如何"重思"
  • 一 人的问题与时代的精神症候
  • 二 作为方法的"重思"
  • 第二章 作为问题的"中国"与作为答案的"人"
  • 第一节 近代中国的"问题情境"
  • 第二节 作为问题的"中国"与作为问题的"人"
  • 一 从《自题小像》说起
  • 二 从"尚武"救国到"反抗"奴役
  • 三 从着眼"科学救国"到强调科学精神"致人性于全"
  • 四 "根柢在人"与"人立而后凡事‘未必能’举"
  • 第三章 "立人"何以可能(上)
  • 第一节:从"斯巴达之魂"到"人之魂"
  • 一 《斯巴达之魂》:译作,还是创作?
  • 二 "一屡战地,不胜则死"
  • 三 "人之魂":"执守不相侵"
  • 四 从"兽性"、"奴性"到"人性"
  • 第二节 寻找"个人"与"主体"的变迁
  • 一 古代中国对"个人"的认识及其思想传统
  • 二 近代"个人"观念的转变:"个人"作为"权利主体"的觉醒与思想困境
  • 三 鲁迅的"个人"观念:"个人主义"意义上的"主体性精神"
  • 第三节 "鲁迅式个人主义"再思考
  • 一 两种个人主义
  • 二 "局部的相似"与"整体的背离"
  • 三 无法调和的冲突
  • 四 "任个人而排众数"的当代思考
  • 第四章"立人"何以可能(下)
  • 第一节:精神主体的精神特征
  • 一 从"觉己"到"审己"
  • 二 "开放的心灵"与"怀疑的精神"
  • 三 "非信无以立"与现代信仰的重建
  • 第二节 "理想人性"与"精神界战士"
  • 一 "存诚去伪"
  • 二 "爱"及其"如何可能"
  • 三 "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抗争性生命范型
  • 第五章 "人国":鲁迅的"理想国"
  • 第一节 梦与"人国"
  • 一 "梦着将来,而致力于达到这一种将来的现在"
  • 二 "绝望的抗战"何以可能
  • 三 "人国"及其特点与可能性
  • 第二节 "国民性批判"与未完成的"立人"工程
  • 一 鲁迅"改造国民性"的内在矛盾
  • 二 关于评价"国民性批判"的分歧与争论
  • 三 重释"国民性"
  • 四 "认识你自己"与永远的"国民性批判"
  • 余论 生命之痛与"立人"之难
  • 一 生命之痛与痛在哪里
  • 二 "立人"之难与难在哪里
  • 三 永无止境的探索与必要的自我反思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探索“探索者” ——以鲁迅早期“立人”思想的当代重思为中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