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标1张梦萍2徐敏2(扬州市江都中医院225200)
【摘要】目的:研究复方中药BC对高脂血症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给予小鼠复方中药BC,腹腔注射蛋黄液,24h后取血,检测血清TC、TG水平,观察复方中药BC对高脂血症小鼠血清TC、TG的影响;结果:复方中药BC对急性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小鼠可明显降低血清TC、TG水平;结论:复方中药BC能降低实验性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的血脂水平,对高脂血症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关键词】复方中药BC,药效学,降脂,高脂血症【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11-0487-01
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HLP)是指血液中脂质异常增高的一种状态,一般认为与营养过剩、运动减少、体重超重、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并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多项研究证实:高脂血症通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发展成为心脑血管疾病[2,3]。
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来说,高血脂在整个21世纪,都会是中国人健康的最大威胁。
血脂异常是AS发病的重要因素。高血脂症时,血浆中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增高,人体对脂代谢的调节发生了故障,血脂成分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浓度增高,同时由于某些原因引起动脉内壁损伤,血脂渗进动脉壁,并沉积在动脉内膜上。
近年来对传统中药和方剂抗AS的研究表明,中医在辨证论治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副作用小的诊断和治疗特色。
我国拥有世界上宝贵的中草药资源,在中药开发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复方中药BC是来自民间祖传秘方,有多年的中医临床疗效作为基础。本文通过复制高脂血症模型,运用现代化分析手段,以全面考察其对高脂血症脂质代谢紊乱、血液流变学异常的作用。
实验研究1.实验方法健康雄性小白鼠60只,体重18-22g,适应性饲养3天,按体重随机分组,并灌胃给药,2次/天。空白对照组(NC)和模型对照组(MC)给蒸馏水,10ml/kg。阳性对照组(HC):给血脂康胶囊,78mg/Kg;BC高剂量组:78mg/Kg;BC中剂量组:234mg/Kg;BC低剂量组:702mg/Kg.给药后第7天腹腔注射蛋黄液(新鲜鸡蛋2只,敲破,将蛋清流出,剩下蛋黄用生理盐水配成75%蛋黄乳液,搅拌混匀,超声)0.5ml/只注射。小鼠腹腔注射蛋黄液24小时后,眼眶取血(取血前12小时禁食不禁水),1500rpm,离心10分钟,分离血清,贮存于零下20度冰箱中备测TC、TG。
2.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_±s)表示,采用SPSS10.0进行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3.实验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血清TC、TG水平显著增高(P<0.05),提示小鼠急性高脂血症模型复制成功。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复方中药BC各剂量组小鼠血清TC、TG值均明显降低,统计分析有显著差异(P<0.05)。
表1复方中药BC对高脂血症小鼠血清脂质的影响(x_±S)
#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结论通过对复方中药BC降脂作用的药效学研究,复方中药BC能够预防蛋黄液所致小鼠血清TC、TG的异常升高。对高脂血症有一定的预防治疗作用。
讨论1关于高脂血症模型的建立为了复制出与临床高脂血症病因、病理演变相似的动物模型,本课题采用了急性高胆固醇血症小鼠模型。小鼠急性高脂血症模型造模方法:以75%新鲜蛋黄乳液(0.5ml/20g)给小鼠腹腔注射经腹腔直接吸收,24小时模型即可造成。
2.实验结果分析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AS)或冠心病(CHD)的重要危险因素。
因此,降脂治疗不仅可以减少AS或CHD的发生率;还可以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发生率。而在血脂异常中,血清TC、LDL-C及TG水平与AS、CHD及心肌梗塞(AMI)的发生呈正相关。而血清HDL水平则与其相反呈负相关性。
通过实验观察,结果表明,复方中药BC对治疗高脂血症具有显著疗效。
现代医学认为:高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AS)之间为因果关系,高胆固醇血症是AS一个独立的重要的危险因素。Martin报道,血清TC含量升高,会加速AS及其心血管病的进程。血清TC浓度与冠心病的死亡率及其危险程度呈正的曲线关系。因此,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则可以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效降低血清TC浓度,是治疗高脂血症的重要目标,对于预防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以及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死亡率及其危险程度等,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复方中药BC组能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动物模型血清中TC水平,说明复方中药BC能够预防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以及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死亡率及其危险程度。
参考文献[1]任高.内科学[M],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830.[2]蔡海江.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与临床[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06,114,99.[3]叶平.血脂的基础与临床[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年:255,271,285.[4]王雪玲.中药降脂疗法研究概述[J].新中医,1999;31(3):59.[5]蔡海江.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与临床[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第1版:112.[6]赵水平,王种林,陆宗良.临床血脂学[M].湖南科技出版社,1997:72.[7]王浩,李宜芳,徐雪兰,等.脂血康对高脂血症血清蛋白(a)及高密度脂蛋白颗粒的影响[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20(5):334-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