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黄土区陡坡地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研究

陕北黄土区陡坡地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研究

论文摘要

陕北黄土区≥25°陡坡地,植被稀疏,土壤干旱和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是黄土高原植被重建和治理水土流失的重点和难点。长期以来,由于降水资源短缺和植被建设缺乏水量平衡的基础,陡坡地植被土壤旱化、生态经济效益低的问题突出存在。合理利用降水资源是陡坡地植被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此,研究了陡坡地人工植被的土壤水分生态环境、陡坡地土壤水分和植物生长的关系、陡坡地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和自然降水的高效利用。主要结论如下:1.陡坡地多年生人工植被的土壤水分亏缺极为严重,贫水年0~10m土层贮水量仅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26.2%~42.0%,丰水年贮水量也仅占田间持水量的27.0%~43.3%;亏缺次序为:柠条>刺槐>苜蓿>侧柏>杨树>油松>荒坡>杏>枣>农地。年际间同一植被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主要发生在200cm以上土层内,变异程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弱。同一生长季,各种植被0~120cm土层含水量的变异系数都较大,但植被间差异较小;120cm以下土层,变异系数较小,但植被间差异较大。陡坡地多年生植被均有永久干层存在,但深层土壤干燥化强度因植物种类和生长年限而存在明显的差异。雨季土壤水分的补偿和恢复深度为1.0~1.4m,但不同植被的土壤贮水增量和补偿度有较大差异。同一植被丰水年的雨水补偿深度比干旱年可增加60cm以上,5m土层贮水增量增加3倍以上。在自然降雨条件下,陡坡地多年生人工植被的土壤贮水亏缺状况不能得到改善,土壤干化现象也不可能有所缓解。2.陡坡地不同植被的干燥化强度可用土壤干燥化指数表示。公式为:SDI =(SM–WM)/(SSM–WM)×(SD-DT)/(SD)×100%,式中,SDI为土壤干燥化指数,SM为土壤湿度,WM为凋萎湿度,SSM为土壤稳定湿度,DT为干燥化厚度,SD为土层深度。陡坡地植被的土壤干燥化强度可划分为6级: (1)若SDI≥100%,为无干燥化;(2)若50%≤SDI<100%,为轻度干燥化;(3)若30%≤SDI<50% ,为中度干燥化;(4)若10%≤SDI<30%,为严重干燥化;(5)若0≤SDI<10% ,为强烈干燥化;(6)若SDI< 0,为极度干燥化。3.杏树林冠截流量次变化在0.30~9.5mm,林冠截留率变化在2.6~67.6%,林冠截流总量占总降雨量的21.10%;柠条林冠截流量次变化在0.21~3.2mm,林冠截留率变化在2.0~28.0%,林冠截流总量占总降雨量的11.73%。降雨次数多、暴雨次数少,林冠截流总量所占比例增大。4.陡坡地植被径流量大。苜蓿地地表径流量随降雨量增大呈指数增长,关系式为:Y = 0.002x2+0.1285x-0.2409(R2 = 0.9731),地表径流量平均占降雨量的12.41%;杏林地地表径流量平均占降雨量的11.41%;柠条林地占降雨量的16.27%。植被类型(冠幅、冠层厚度、郁闭度)、坡度、水保工程是陡坡地地表径流最大的三个影响因素。5.自然降水条件下,陡坡苜蓿地的最大入渗深度为140cm,陡坡杏树地的最大入渗深度达160cm,而陡坡柠条地的最大入渗深度仅为120cm。6.影响苜蓿地土壤水分补给的主要因素为天然降水、地表径流和林冠截留。25°陡坡苜蓿地土壤水分补给量(Y补)与降水量(P)的关系为:Y补=0.8003P+2.8568 (R2=0.987,n=33),33°关系式为:Y补=0.7771P+3.0411 (R2=0.985,n=33)。坡度越大,地表径流量越大,土壤水分补给量越小。杏林地降雨量(P)与根层土壤水分补给量(SWS)的关系为SWS=0.6299P+0.5901,相关系数为0.9829。柠条林地降雨量(P)与根层土壤水分补给量(SWS)的关系为:SWS=0.5708P+28.579,相关系数为0.9658。在降雨量基本一致的条件下,影响冠层截留和地表径流的因素如植被类型(冠幅、冠层厚度、郁闭度)、坡度、水保工程、土壤结构、地表粗糙度、枯枝落叶、耕作管理等都会对土壤水分的补给量产生不同的影响。7.陡坡苜蓿地土壤水分补给量(Y补)与地上部生物量(W干重)呈线性关系,南向25°上坡关系式为:Y补= 0.0247 W + 275.52,R2=0.9598;南向33°上坡关系式为:Y补= 0.0249 W + 279.37,R2=0.9767;南向25°下坡关系式为:Y补= 0.0348 W + 235.83,R2=0.9620;北向25°下坡关系式为:Y补= 0.0304 W + 247.31,R2=0.9727。陡坡苜蓿地土壤水分消耗量(Y耗)与地上部生物量(W干重)呈二次函数关系,南向25°上坡关系式为:Y耗= 0.0001 W2 - 0.4635 W + 854.72,R2 =0.9595;南向33°上坡关系式为:Y耗= 0.0001 W2 - 0.3836 W + 659.16,R2=0.9805;南向25°下坡关系式为:Y耗= 0.0001 W2 - 0.4628 W + 805.53,R2=0.9731;北向25°下坡关系式为:Y耗= 0.0001 W2 - 0.5324 W + 991.67,R2=0.9514。生物产量高,土壤水分消耗量大。坡向对土壤水分消耗量的影响较大,南坡日晒强烈,蒸发量大,土壤水分消耗量大。用FAO法估算可得陡坡地土壤水分可承载的苜蓿最大产量为3992.2~4173.7 kg/hm2;而根据水量平衡原理计算可得陡坡苜蓿地可承载的地上部生物量为2600~3500kg/hm2,比FAO法低16.07~33.52%。由于FAO法是应用了许多气象因子作为参数模拟所得,增大了误差,故现实中应以水量平衡原理计算结果为准。8.陡坡杏林地土壤水分补给量(Y补)与生物量(W)的关系为W =7.6419Y补+1024.1,R2= 0.9369。土壤水分消耗量与生物量关系为:Y耗=0.00001W2-0.0251W+195.61,R2=0.9282。土壤水分可承载的杏树生物量为2423kg/hm2,即可承载的果实产量为3063kg/hm2。9.陡坡柠条林地林冠截留量(I)与密度(D)的定量关系为:I = 0.7359D0.4925,R2 = 0.9642;地表径流(Run)和密度(D)关系为:Run=-0.021D+152.53,R2 = 0.9509;柠条根层土壤水分补给量(Y补)与密度(D)的关系为:Y补=0.0145D+215.4,R2= 0.9582土壤水分消耗量与密度的关系为:Y耗=0.00001D2-0.0089D+200.82。R2=0.9537。陡坡地土壤水分可承载的柠条密度为2852穴/hm2。10.采用塑膜微集水促渗技术,可提高杏、枣栽植成活率、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杏树自然降水利用率达2.92kg/m3,比对照提高53.68%,枣树自然降水利用率达3.45kg/m3,比对照提高53.33%;集中降雨前后根际区以下(2-6m土层)的贮水增量为31.1mm,相当于对照的近40倍,可有效防止土壤干化及其所导致的植株生长不良的发生。该技术成本低、简单易行、使用年限长、效率高,在我国广大的干旱贫困山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立题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研究
  • 1.2.2 土壤水分与植物生长的相互关系
  • 1.2.3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 1.2.4 集水造林
  • 1.3 存在问题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1.1 陡坡地人工植被的土壤水分生态环境
  • 2.1.2 陡坡地人工植被的土壤干化与防治措施
  • 2.1.3 陡坡地土壤水分与植物生长的相互关系及其调控
  • 2.1.4 陡坡地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 2.1.5 陕北黄土区自然降水高效利用技术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区概况
  • 2.2.2 供试植被
  • 2.2.3 实验布设
  • 2.3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陡坡地人工植被的土壤水分生态环境
  • 3.1 陡坡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的总体特征
  • 3.1.1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的亏缺特征及年际变化
  • 3.1.2 生长季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特征
  • 3.2 陡坡地人工植被的土壤干燥化特征
  • 3.3 陡坡地植被土壤水分的补偿和恢复特征
  • 3.3.1 同一年份不同植被土壤水分的补偿和恢复
  • 3.3.2 不同降水年份同一植被土壤水分的补偿和恢复
  • 3.4 小结
  • 第四章 陡坡地植被的土壤干化与防治措施
  • 4.1 土壤干化的出现
  • 4.2 土壤干化的强度
  • 4.3 土壤干化成因
  • 4.4 土壤干化防治措施
  • 4.5 小结
  • 第五章 土壤水分与植物生长的相互关系及其调控
  • 5.1 实验区的降水特征分析
  • 5.1.1 降水的年际分布特点
  • 5.1.2 降水的季节分布特点
  • 5.2 自然降水与陡坡植被的土壤水分补给
  • 5.2.1 陡坡地植被的冠层截留
  • 5.2.2 陡坡地植被的地表径流
  • 5.2.3 自然降水的入渗深度
  • 5.2.4 自然降水与陡坡地植被的土壤水分补给
  • 5.3 陡坡地植被的土壤水分变化
  • 5.3.1 陡坡苜蓿地土壤水分的变化
  • 5.3.2 陡坡杏树地土壤水分的变化
  • 5.3.3 陡坡柠条林地土壤水分的变化
  • 5.4 植物生长与土壤水分的关系
  • 5.4.1 苜蓿生长与的土壤水分关系
  • 5.4.2 杏树生长与土壤水分的关系
  • 5.4.3 柠条生长与的土壤水分关系
  • 5.5 陡坡地植被的水量平衡
  • 5.6 陡坡地植被土壤水分的调控
  • 5.7 小结
  • 第六章 陡坡地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 6.1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概念、表达及内涵
  • 6.1.1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概念
  • 6.1.2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表达
  • 6.1.3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内涵
  • 6.2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计算评价方法
  • 6.2.1 FAO 法估算
  • 6.2.2 土壤水分动态平衡模型原理确定
  • 6.3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估算
  • 6.3.1 陡坡苜蓿地土壤水分承载力估算
  • 6.3.2 陡坡杏林地的土壤水分承载力估算
  • 6.3.3 陡坡柠条林地的土壤水分承载力估算
  • 6.4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 第七章 自然降水高效利用技术集成研究
  • 7.1 塑膜微集水促渗技术的集成
  • 7.2 不同处理方式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
  • 7.3 不同处理方式对杏、枣幼树生长发育和结实的影响
  • 7.4 不同处理方式对幼林自然降水利用率的影响
  • 7.5 不同处理方式的经济效益
  • 7.6 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
  • 7.7 小结
  •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存在问题
  • 8.1 主要结论
  • 8.2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多线程并发的自动土壤水分观测处理平台[J].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19(04)
    • [2].控制水稻盆栽土壤水分的新方法[J]. 农业科技通讯 2019(12)
    • [3].基于Triple-Collocation方法的微波遥感土壤水分产品不确定性分析及数据融合[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9(06)
    • [4].三峡山地不同坡位土壤水分的时序变化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4)
    • [5].基于水文气象多因子的夏玉米生育期土壤水分预测研究[J]. 节水灌溉 2020(07)
    • [6].基于合成孔径雷达的土壤水分反演研究进展[J].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2020(02)
    • [7].海南省自动土壤水分观测数据异常原因分析[J]. 气象科技进展 2020(04)
    • [8].对一体化土壤水分监测仪的几点改进意见[J]. 新疆农垦科技 2020(09)
    • [9].分类回归树算法在土壤水分估算中的应用[J]. 遥感信息 2018(03)
    • [10].太阳能无线地面土壤水分检测系统[J]. 现代计算机(专业版) 2018(24)
    • [11].土壤水分站日常维护及常见故障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 2016(23)
    • [12].浅谈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维护与维修[J]. 科技展望 2016(34)
    • [13].抚顺市土壤水分自动站观测数据差异性检验及原因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 2017(03)
    • [14].农作物对表层土壤水分的影响[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 [15].农作物高产适宜土壤水分指标的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17(09)
    • [16].四川地区自动土壤水分站数据质量控制方法研究[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7(02)
    • [17].抚顺地区自动土壤水分站的布局与应用[J]. 现代农业科技 2017(20)
    • [18].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的日常维护及常见故障排除[J]. 黑龙江气象 2015(04)
    • [19].土壤水分再分布特性研究进展[J].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2016(03)
    • [20].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在气象部门的建设与使用[J]. 现代农业科技 2016(05)
    • [21].凤阳一次强降雨过程自动土壤水分观测数据分析[J]. 安徽农学通报 2016(11)
    • [22].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在实际工作中的使用与维护[J]. 农业灾害研究 2016(08)
    • [23].刍议影响土壤水分观测精确度的原因及观测注意事项[J]. 科技展望 2015(05)
    • [24].盆栽梅花的肥水宜相适[J]. 山西老年 2017(05)
    • [25].火星上到底有没有水[J]. 小猕猴智力画刊 2017(Z2)
    • [26].自动土壤水分观测数据异常原因分析[J]. 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 2013(01)
    • [27].高分辨率(30 m)土壤水分数据构建[J]. 气象科技进展 2020(02)
    • [28].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分有效性评价[J]. 灌溉排水学报 2020(06)
    • [29].半干旱草原型流域土壤水分变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020(13)
    • [30].人工固沙区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水分时空分异特征[J]. 干旱区研究 2020(04)

    标签:;  ;  ;  

    陕北黄土区陡坡地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