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曹操,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在汉末群雄并起动荡不安的局面中,曹操南征北战,鞍马间为文,创造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主要分为两大类:诗歌和散文。诗歌二十余首全是乐府歌辞。内容多关涉时势,被钟惺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散文较之诗歌更为丰富,有一百五十余篇。作品类型因其政治家的特殊身份,多为应用性文字。其中,“令”体文的数量最多(占散文作品的一半以上)也最有特色,代表了曹操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一直以来,大多数学者都把曹操的诗歌作为研究的重点。认为曹操的散文多为应用性的文字,文学性不强,研究价值不大。笔者则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曹操的散文非独实用,而是有它独特的文本价值。特别是他的“令”体文,内容所涉范围之广涵盖了他一生的军旅生涯和所有的政教领域,可谓真实地记录了他一生的思想和言论。本文从曹操的“令”体文入手,追溯了“令”体文的起源和发展。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将曹操的“令”体文以他政治生涯的两次重大转折为节点分为三个时期,通过比较得出:随着曹操的政治角色不断转换,权利、地位的逐步加强,他创作的“令”体文数量逐步增多,涉及范围逐步增大,写作风格渐呈任气、随意的之势。进一步对曹操的“令”体文进行文本分析,不难发现,曹操的“令”体文体现了他在统一大业中以人为本的治政法则,不拘一格的人才观和用人策略。为了使社会稳定,他大兴屯田、抑制兼并、恤民疾苦、移风易俗;为了获取人才他礼贤下士、唯才是举。曹操所做的一切,尽皆昭示他不囿成法讲究实际的“人本”的思想。汉代的散文受辞赋的影响,呈现出冗长繁复以及骈偶化的倾向,曹操则独不然。他创作的“令”体文,简约严明、气韵流畅、随意发挥、不拘格套,尝以我手写我心,形成了风清骨峻、通脱无束的新文风,强有力地冲击了东汉以来言必称圣人,论必据经典,内容空泛,不切实际的陈腐文风,对当时和后世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唐代说体文浅析[J].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03)
- [2].范仲淹记体文研究[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3].论朝鲜古代假传体文学对中国古代假传体文学的接受[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 [4].简论永乐朝开科状元曾棨的散体文[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5].论体文创作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探析[J]. 名作欣赏 2020(24)
- [6].论记体文创作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 [7].北宋记体文研究文献考论[J]. 图书馆学研究 2018(10)
- [8].先秦“记”体文的生成方式研究[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7(02)
- [9].论王禹偁记体文的内在特征及价值[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03)
- [10].从历代记体文分类看其文体意识发展[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5)
- [11].两汉的箴体文创作及其文学成就[J]. 南都学坛 2017(05)
- [12].论宋代文章总集与“传体文”文体地位的确立[J]. 北京社会科学 2016(10)
- [13].韩愈的记体文研究[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4(06)
- [14].说、说体文与小说[J]. 文艺理论研究 2015(04)
- [15].隔代育儿之中外谈[J]. 时尚育儿 2017(03)
- [16].从《天论》篇试析《荀子》“论”体文[J]. 青年文学家 2017(23)
- [17].王安石记体文一窥[J]. 鸭绿江(下半月版) 2015(09)
- [18].体以气变:永嘉南渡与两晋论体文的体制嬗变[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11)
- [19].论唐宋记体文的意义演进——以营造记为中心[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8(02)
- [20].先秦诸子与魏晋论体文[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 [21].《文选》命运义理之论体文的选编意义研究[J]. 中国文学研究 2017(01)
- [22].经注与魏晋论体文[J]. 社会科学家 2016(02)
- [23].“论”体文之起源诸说[J].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 2015(02)
- [24].六朝启体文的流变[J]. 斯文 2019(01)
- [25].陆游记体文概说[J]. 语文学刊 2012(23)
- [26].试论韩愈的说体文[J]. 宜春学院学报 2014(01)
- [27].论韩愈、柳宗元创作对记体文发展的意义[J]. 运城学院学报 2014(01)
- [28].试述欧阳修记体文的创作方式[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4(05)
- [29].先秦谏体文及其文化意蕴[J]. 文艺评论 2012(10)
- [30].嵇康论体文的论辩思想与论辩艺术[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