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世界各国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我国高速铁路建设正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时期,京津城际客运专线,胶济客运专线,武广客运专线等相继投入运营。由于我国山岭众多及高速铁路的平顺性要求,不可避免的会修建大量的隧道,高速列车在隧道内运行时的空气动力学效应问题随之而来,尤其是对隧道附属设施而言,开展其安全性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依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速铁路隧道内接触网系统气-固耦合振动机理及风致疲劳实验研究和铁道部科技开发项目——高速铁路空气动力学效应对隧道附属设施有关技术标准的研究,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列车运行时隧道内的压力变化,列车风速度分布及隧道内附属设施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通过广泛文献调研,分析目前高速铁路动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计算方法及计算软件。(2)针对我国高速铁路隧道尺寸及列车实际情况建立三维数值模型,探讨不同工况下列车运行时隧道内压力分布特征及列车风冲击特性,对隧道内不同位置的压力峰值、列车风速度峰值进行研究,得出了不同工况下隧道内的最大冲击压力。(3)与已有研究规律及理论公式进行对比,论证了数值计算结果的可靠性。(4)根据数值计算结果,按照我国现行的修建技术标准,对隧道内附属设施进行安全性分析,着重研究了隧道内接触网及水沟盖板的受力情况及其稳定性,以此指导日后高速铁路隧道内附属设施的设计施工。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问题的提出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的研究方法1.2.2 高速铁路空气动力学问题1.2.3 空气动力学效应对隧道内附属设施影响的研究现状1.3 我国高速铁路隧道及附属设施的基本概况1.3.1 高速铁路隧道的基本概况1.3.2 高速铁路隧道附属设施的基本概况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实施方案1.4.1 研究目标1.4.2 主要研究内容1.4.3 具体实施方案第二章 数值模拟计算理论与方法2.1 数值计算的基本理论2.1.1 可压缩流控制方程2.1.2 湍流模型2.1.3 常用的数值计算方法2.1.4 求解过程2.2 边界条件2.3 滑移网格技术2.4 计算模型2.4.1 计算模型设置及网格划分2.4.2 计算区域的划分2.4.3 各工况模型2.5 本章小结第三章 隧道内压力特征及列车风冲击特性分析3.1 概述3.2 单线隧道内压力变化过程分析3.2.1 计算模型3.2.2 隧道内压力分析点布置3.2.3 单线隧道内压力变化过程3.2.4 单线隧道内正负压分布特性及最大压差分布3.3 单线隧道内列车风速度的分布特性3.3.1 列车运行时隧道内空气流动过程分析3.3.2 隧道横断面内列车风速度分布特性3.3.3 隧道内纵向列车风变化规律3.4 会车情况下隧道内压力变化过程分析3.4.1 计算模型3.4.2 隧道内分析点布置3.4.3 会车情况下隧道内压力变化规律3.4.4 会车情况下隧道内正负压分布特性及最大压差分布3.5 会车情况下隧道内列车风速度的分布特性3.5.1 隧道内横断面内列车风速度分布特性3.5.2 隧道内纵向列车风变化规律3.6 隧道内列车风速度峰值及动压力峰值分析3.6.1 不同工况下隧道内各分析点的最大风速3.6.2 不同工况下隧道内各分析点的最大动压力3.6.3 不同工况下距离列车不同位置处列车风速及动压极值分析3.7 计算结果可靠性分析3.7.1 隧道内部固定点压力变化规律的可靠性分析3.7.2 压缩波峰值的可靠性分析3.8 本章小结第四章 列车运行时隧道内附属设施安全性分析4.1 接触网悬挂件在列车风作用下的安全性分析4.1.1 作用于接触网悬挂件的空气冲击力4.1.2 接触网悬挂件的安全性分析4.2 水沟盖板在空气冲击波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4.2.1 概述4.2.2 水沟内外的密封指数分析4.2.3 水沟顶部盖板的稳定性分析4.3 其它附属设施在空气冲击波作用下的安全性分析4.4 本章小结第五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5.1 主要结论5.2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参考文献致谢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高速铁路论文; 隧道附属设施论文; 压力论文; 数值计算论文; 安全性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