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罗27井区位于定边王盘山乡及樊学乡境内,属于典型的低渗岩性油藏,一方面它具有低渗油藏开采难度大、自然产能低等特点,另一方面由于该井区勘探开发相对较晚,对其一些基础地质问题还有不同的认识,如砂体展布、沉积微相分布、储层演化及优质储层分布等问题制约了该地区勘探开发工作的部署。面对上述难题,本文以罗27井区长6段为具体实例,以前人研究结果为基础,掌握研究区的构造背景和地层特征,在区域标志层的控制下,以沉积旋回为基础,参考地层厚度,对罗27井区长6及长4+5这两个主力段进行了划分。通过单井相、沉积微相剖面图及平面图,对研究区沉积特征进行从点到线再到面进行全面分析,从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入手,通过物性分析和成岩作用控制,了解储层的整体特征。最后以地质特征为基础,建立了包括构造、岩性和储层物性模型等子模型在内的储层地质模型。研究表明:罗27井区长6段为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微相主要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河道侧翼、分流间湾等,从东北向西南水下分流河道呈条带状分布。储层孔隙度主要分布范围为2%-16%,渗透率为(0.2-2)×10-3μm2,是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应用储层地质模型,可以直接预测有效储层的空间分布,为准确评价油田储层性质及井网部署、挖潜剩余油潜力提供了地质依据。本论文的研究对提高罗27井区及其邻区油井产量,保证其开发效益最大化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并对王盘山低渗油藏的有效开发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目的和意义1.2 国内外现状1.2.1 国外研究现状1.2.2 国内研究现状1.3 研究内容1.4 技术路线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概况第三章 地层划分对比与顶面构造3.1 地层概况3.2 地层划分对比的思路及原则3.3 地层划分对比的方法3.3.1 标志层控制方法3.3.2 邻井追踪方法3.3.3 地层厚度对比方法3.4 地层划分对比的步骤3.4.1 选择测井曲线3.4.2 选择并确定标志层3.4.3 选择标准井3.4.4 建立基干剖面3.4.5 邻井对比,全区闭合3.5 地层划分对比的结果3.5.1 油层组岩性及电性特征3.6 顶面构造第四章 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4.1 物源方向讨论4.2 沉积相划分标志4.2.1 颜色特征4.2.2 岩性特征4.2.3 岩石的粒度特征4.2.4 沉积构造4.2.5 测井相标志4.3 沉积微相划分及其特征4.3.1 水下分流河道4.3.2 河口坝4.3.3 河道侧翼4.3.4 分流间湾4.4 单井沉积相4.5 沉积模式4.6 沉积微相展布特征4.6.1 沉积相剖面分析4.6.2 沉积相平面展布4.7 砂体展布特征4.7.1 砂体等厚平面图的编制4.7.2 砂体平面展布第五章 储层特征分析5.1 储层岩石学特征5.1.1 碎屑矿物特征5.1.2 储层填隙组合特征5.1.3 孔隙结构特征5.2 储层物性特征5.3 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5.3.1 成岩作用类型5.4.2 成岩阶段划分5.4 储层砂体、物性及含油性分布特征第六章 储层三维地质建模6.1 储层地质建模分类6.1.1 按照储层属性及模型所表述的内容分类6.1.2 按照不同的油田勘探开发阶段分类6.2 储层地质建模概述6.3 储层地质建模基本概念6.3.1 区域化变量6.3.2 变差函数6.4 储层建模方法和步骤分析6.4.1 常用随机建模方法6.4.2 随机建模基本原理6.4.3 随机建模地质约束原则6.4.4 储层随机建模步骤6.5 储层三维地质建模6.5.1 确定模型网格大小的地质原则6.5.2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6.5.3 三维地质模型总体特征分析6.6 模型粗化结论致谢参考文献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详细摘要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低渗透油藏论文; 沉积微相论文; 储层特征论文; 储层地质建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