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灰稳定低塑性土最佳剂量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马启郁[1](2020)在《高含水率粉土路基固化改良机理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交通建设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与此同时,面临着诸多难题与挑战,其中一个主要难题就是工程性质差的路基填料的处理,因此针对土体改良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生石灰作为常用的一种土壤改良剂,有着较好的改良作用,但是也存在着造价高、不易保存、改良土壤易板结等缺点。草木灰作为一种工农业废料,却可以降低粉土的含水率、改善粉土的通透性和工程性质。本文以淮北地区蚌埠至五河高速公路路基填筑工程为背景,采用草木灰-石灰改良剂对高含水率粉土路基填料进行固化改良,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1)进行草木灰-石灰改良剂对粉土含水率影响规律的研究。首先通过梯度改良剂单掺含水率损失试验,得到草木灰改良土、石灰改良土的降水规律,在此基础上,制定改良剂双掺配合比方案进行改良剂双掺含水率损失试验,得到双掺改良剂时粉土的含水率损失规律。用SPSS软件对粉土含水率损失数据进行拟合,建立草木灰-石灰改良剂配合比、时间变化与粉土含水率之间的关系模型,并用层次分析法对SPSS软件得到的各因素对粉土含水率的影响权重进行检验。(2)从含水率降低和强度提高两方面进行草木灰-石灰改良剂的固化改良机理分析。通过基本土工试验对改良前后粉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研究分析;通过SEM试验从微观结构方面研究改良前后粉土颗粒与粉土结构的变化;通过EDS试验、XRD实验对改良前后粉土所含的元素、化合物进行分析;通过宏细观现象相结合,从物理、化学、力学三方面对改良机理进行研究分析。(3)从高含水率粉土路基改良现场施工工艺和现场试验对蚌五高速公路工程路基改良现场应用进行研究,为类似的路基路基填料工程提供参考依据。高含水率粉土路基填料施工工艺包括施工准备、取土场降水、装载运输、路基填筑施工和整修验收。通过现场试验选择不同路基填筑要求下的草木灰-石灰改良剂配合比。(4)依据室内试验和蚌五高速公路路基填筑工程试验段现场试验得到的宏细观土体参数,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高含水率粉土路基数值模型,对改良前后粉土进行工后分析,并对车辆荷载作用下高含水率粉土路基改良前后的路用性能、稳定性等进行研究。该论文有图61幅,表28个,参考文献64篇。
魏凌傲[2](2019)在《堤顶道路半刚性基层填料冻融试验及数值模拟分析》文中提出半刚性材料因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耐久性等优点,早已普遍运用于市政道路。通过对原状松散土掺入适量粉煤灰、水泥和石灰等无机材料,增强整体性,使路面在受到冻胀等荷载时不易开裂。半刚性材料在路面基层及底基层广泛使用。本文拟将半刚性材料运用到堤顶道路基层填料中,借鉴其在路面底基层上的工程经验,并采用试验对比法,来得出材料中各参数耐低温的最优配合比;再通过对堤防整体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分别对此配合比的半刚性基层填土材料与普通基层填土材料整体及部分进行热固耦合分析。分析表明:堤顶道路基层填土材料冻胀率随二灰用量及水泥用量的增加而减小;随含水率及压实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温度升高,冻胀率增加幅度随时间增长逐渐趋于平缓。堤防整体温度分布情况符合现状,各传感器数值反馈正常;半刚性基层填土材料堤防整体位移沉降量与部分位移沉降量数值低于普通基层填土材料堤防,表明通过添加无机材料改善整体性,减少因沉降量等原因对路面产生的破坏。
王少杰[3](2018)在《电石灰改善稳定低塑性土技术》文中提出环境保护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国策,也是中国公路建设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常见的大气污染如雾霾、水污染等等都严重威胁到广大公民的身体健康,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成为广大公民的普遍追求。为了降低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利用工业废弃物电石灰替代传统稳定材料白灰改善低塑性土,技术上可行,施工工艺上简便,环保上有益,经济效益显着。
杜毅[4](2018)在《电石灰改善低塑性土在高速公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邢台至衡水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在邢台的东部地区及衡水地区发现存在较多的低塑性土,塑性指数为57之间。在高速公路施工中,低塑性土不适用于路基上路床的施工要求。由于该地区周边没有良好的土源,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因此土源质量受到限制。为此我们本着就地取材的原则,合理使用当地原材料,采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电石灰在邢衡高速公路上改善塑性指数为57的低塑性土。以邢衡高速的部分路基工程为实际应用工程,通过大量试验数据的分析,对电石灰改善低塑性土的施工技术进行了总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提出了具体的施工方法。该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电石灰改善低塑性土具有施工质量高、施工工艺简单、施工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的特点。
杜毅[5](2018)在《电石灰改善低塑性土在路基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的公路事业迅速发展,河北南部地区有许多的塑性指数小于7的粉砂土,不适用于一级公路或高速公路上路床的施工要求。为了降低工程成本,采用工业固体废料电石灰对低塑性土进行改善,使之能够满足工程需要。由于低塑性土方面研究较少,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其板体性差、不宜碾压成型等问题难以解决,如何保证CBR值满足路床指标要求,如何利用好现有资源,使其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对大量的数据的分析,对施工过程进行总结,结果表明电石灰改善低塑性土具有施工质量高、施工工艺简单、施工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的特点。
吴海波[6](2008)在《石灰稳定低塑性土最佳剂量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引言石灰稳定土在我国道路上的应用有很悠久的历史,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类材料造价低廉,料源广泛,适用于二、三级公路基层及各等级公路的底基层。但《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中对土的塑指要求有一定的限制,细粒土的塑性指数在12~18之间,
袁文英[7](2007)在《电石渣应用于城市道路基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以“电石渣应用于城市道路基层”为出发点,针对PVC树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化工废渣——电石渣及应用地区的土质情况,并结合城市道路结构设计特点分别研究了电石渣的二种半刚性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电石渣土采用了与石灰土的对比试验;电石渣水泥稳定细粒土采用的正交试验设计,并应用极差分析和因素效应曲线分别得出因子对材料强度形成的影响。对于上述几种稳定土材料都进行了包括90天、180天长龄期在内的多龄期对比试验研究,总结出了每种材料的强度增长规律。根据对多个试验段长期的跟踪试验研究,提出了电石渣类稳定材料的施工技术要点及室外自然条件的影响效应。
周巍[8](2007)在《低塑性粉土外掺水泥二灰土路拌法施工技术》文中指出介绍了二灰土采用低塑性指数粉土外掺水泥路拌法关键施工技术,针对低塑性土质二灰土施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制定了相应技术对策。
王华阳[9](2007)在《二灰土强度形成影响因素的试验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二灰土因其具有强度高、水稳性好、施工方便和有利于环保等优点,在高等级公路底基层中被广泛使用。但是对于二灰土施工质量控制特别是灰剂量的控制难度较大,灰剂量的测定和二灰土灰剂量的衰减问题方面的研究较少,施工现场检测大多基于石灰土。本文在大量室内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二灰土(即石灰粉煤灰土)在作为公路路面底基层或路基时,在“闷料”以及压实成型过程中,伴随强度形成,二灰土所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规律。并对二灰土在不同含水量和压实情况下随强度增长过程中有效钙镁含量的衰减情况展开了试验研究,对二灰土在不同情况下和不同时段内的强度和有效钙镁含量的检测有一定的帮助。本论文的实验主要包括原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二灰土的标准击实特性、各种配比二灰土的抗压强度的变化规律,同时,还进行了不同龄期、不同养护条件和不同压实度的二灰土灰剂量衰减的试验分析,以及二灰土在强度形成过程中干密度的变化规律,对今后二灰土在不同情况下和不同时段内的强度和有效钙镁含量的检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试验研究表明:影响二灰土早期强度的首要因素是二灰比,影响二灰土后期强度的首要因素是二灰含量。因此,在混合料组成设计时,应以较长龄期的试验结果为依据;在标准养护情况下,二灰土的衰减为前7天约10%,15天为18%,30天约为30%;另外,其干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前三天几乎不变,而到第七天增大约1%,后期增加不甚明显。
刘聪聪[10](2007)在《湖区公路过湿土的改良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国内外路基填料改良以及过湿土改良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了路基填料的分类方法;通过现场取样和室内试验,得出了作为夹夹淞水大桥接线工程路基填料土样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阐述了石灰土、水泥土、二灰土的强度形成机理、适宜改良的土的类型及其优缺点;根据生石灰加入土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推导出了过湿土掺生石灰后的含水量损失公式,得出了生石灰改良过湿土的掺量公式,并通过失水试验得以验证,得到了不同天然含水量下的改良配比;通过大量的室内试验,对改良土工程性质(液塑限、击实特性、无侧限抗压强度、回弹模量、CBR、水稳定性)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掺水泥作为对比,分析了石灰改良土的工程性质与原状土含水量、掺灰量、压实度以及龄期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石灰改良土的工程性质(液塑限、击实特性、无侧限抗压强度、回弹模量、CBR、水稳定性)与生石灰掺量、压实度、龄期的关系曲线和规律;最后,通过对我国、美国、日本关于路基压实的控制方法和标准的比较,分析了压实度控制方法的局限性和空隙率控制方法的优点。对于本文所研究的石灰改良土,提出了采用空隙率控制方法来控制路基的填筑压实的建议。
二、石灰稳定低塑性土最佳剂量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灰稳定低塑性土最佳剂量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高含水率粉土路基固化改良机理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高含水率粉土路基改良前后物理性质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2 改良粉土含水率损失试验 |
2.3 改良粉土击实试验 |
2.4 改良粉土SEM试验 |
2.5 改良粉土XRD试验与EDS试验 |
2.6 本章小结 |
3 高含水率粉土路基改良前后室内力学性质研究 |
3.1 改良粉土UU直剪试验 |
3.2 改良粉土室内7d单轴抗压试验 |
3.3 本章小结 |
4 草木灰与石灰固化改良高含水率粉土路基机理分析 |
4.1 草木灰改良高含水率粉土路基机理 |
4.2 石灰改良高含水率粉土路基机理 |
4.3 草木灰与石灰改良高含水率粉土路基效果对比分析 |
4.4 双掺改良高含水率粉土路基机理 |
4.5 影响改良高含水率粉土路基效果因素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高含水率粉土路基固化改良现场应用研究 |
5.1 高含水率粉土路基改良应用试验段简介 |
5.2 高含水率粉土路基改良现场施工工艺 |
5.3 高含水率粉土路基现场试验效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高含水率粉土路基改良前后数值模拟分析 |
6.1 FLAC~(3D)简介 |
6.2 FLAC~(3D)模拟流程 |
6.3 高含水率粉土路基模型建立 |
6.4 高含水率粉土路基数值模拟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堤顶道路半刚性基层填料冻融试验及数值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1.1 研究区域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半刚性基层填土材料相关研究 |
1.2.2 有限元方法相关研究 |
1.2.3 冻土冻融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堤顶道路基层填料的组成及技术指标 |
2.1 季节性冻土区堤顶道路基层填料性能要求 |
2.2 堤顶道路基层填料的组成材料及技术指标 |
2.2.1 水泥 |
2.2.2 石灰 |
2.2.3 粉煤灰 |
2.3 堤顶道路基层填料的物理力学指标 |
2.3.1 界限含水率 |
2.3.2 压实度 |
2.3.3 剪切强度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冻融循环作用下堤顶道路基层填料特性分析 |
3.1 试验方案 |
3.1.1 试验背景 |
3.1.2 试验初始条件 |
3.1.3 试验方法 |
3.2 试验设备 |
3.2.1 冻融循环试验箱 |
3.2.2 数据采集装置 |
3.3 试验结果分析 |
3.3.1 不同二灰用量配合比材料的性能对比 |
3.3.2 不同含水率材料的性能对比 |
3.3.3 不同水泥用量材料的性能对比 |
3.3.4 不同压实度下材料的性能对比 |
3.3.5 不同温度下材料的性能对比 |
3.4 冻融循环作用下的剪切试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堤顶道路基层填料数值模拟分析 |
4.1 温度场观测 |
4.1.1 路基温度场测试 |
4.1.2 仪器埋设位置与方案 |
4.1.3 传感器介绍 |
4.2 热分析理论 |
4.3 冻土本构关系 |
4.4 控制微分方程 |
4.5 温度场计算结果分析 |
4.6 热固耦合分析 |
4.6.1 热固耦合理论 |
4.6.2 荷载设置 |
4.6.3 计算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电石灰改善稳定低塑性土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电石灰材料来源 |
2 电石灰材料的技术优势 |
3 施工工艺 |
4 成本分析 |
(1) 案例一 |
(2) 案例二成本分析 |
5 结语 |
(4)电石灰改善低塑性土在高速公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2 材料研究 |
3 施工方法 |
4 结论 |
(5)电石灰改善低塑性土在路基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低塑性土研究 |
2 工业固体废料电石灰分析 |
3 混合料分析 |
4 施工方法分析 |
5 结语 |
(6)石灰稳定低塑性土最佳剂量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进行土工实验 |
最佳灰剂量的确定 |
施工组织及注意事项 |
检查结果 |
(7)电石渣应用于城市道路基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1 论文选题背景 |
1.1.2 论文研究思路 |
1.1.3 研究主要成果 |
1.1.4 课题的主要特点 |
1.2 电石渣应用于城市道路工程的社会、环境意义和经济意义 |
1.3 本课题技术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石渣的基本性能试验研究 |
2.1 电石渣的基本性能 |
2.2 电石渣的化学成分分析 |
2.3 电石渣的有效氧化钙、镁含量 |
2.4 晾晒时间及含水量对电石渣性能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石渣稳定细粒土的试验研究 |
3.1 电石渣稳定细粒土的室内试验研究 |
3.1.1 试验用原材料 |
3.1.2 电石渣土试验配比 |
3.1.3 电石渣土与石灰土的标准击实试验及结果 |
3.1.4 电石渣土与石灰土的多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 |
3.1.5 室内试验结论 |
3.2 电石渣土的试验段试验研究 |
3.2.1 解放西路道路工程试验段 |
3.2.2 引道工程试验段 |
3.2.3 电石渣土基层的初步应用 |
3.2.4 试验段研究结论 |
3.3 电石渣土试验研究结论 |
第四章 电石渣水泥稳定细粒土的试验研究 |
4.1 电石渣水泥稳定细粒土的室内试验研究 |
4.1.1 试验正交设计 |
4.1.2 电石渣水泥稳定细粒土正交试验结果 |
4.1.3 试验结果的直观分析 |
4.1.4 试验结论 |
4.2 电石渣水泥稳定细粒土试验段研究 |
4.2.1 试验段安排 |
4.2.2 电石渣水泥稳定细粒土基层组成设计 |
4.2.3 试验段施工 |
4.2.4 试验段检测数据 |
4.2.5 试验段结论 |
4.3 电石渣水泥稳定细粒土试验研究结论 |
4.4 电石渣应用于道路基层研究效益分析 |
第五章 结 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低塑性粉土外掺水泥二灰土路拌法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施工工艺 |
2.1 施工准备 |
2.2 覆土 |
2.3 摊铺二灰 |
2.4 拌和 |
2.5 碾压 |
2.6 养护 |
2.7 质量检测与控制 |
3 主要施工问题与技术对策 |
3.1 主要技术对策 |
(1) 水泥选用 |
(2) 洒铺粉煤灰、石灰务必均匀, 剂量准确 |
(3) 控制好最佳含水量的变化幅度和均匀洒水 |
(4) 制定切实的压实工艺 |
3.2 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措施 |
3.2.1 解决表层水分散失过快问题 |
3.2.2 表面“起皮、弹簧”现象的控制 |
3.2.3 二灰土表面松散问题 |
3.2.4 解决二灰土表面开裂问题 |
3.2.5 重视养生工作 |
4 结束语 |
(9)二灰土强度形成影响因素的试验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1.1 路面底基层的应用状况 |
1.1.2 粉煤灰的综合利用状况 |
1.1.3 二灰土的研究状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目的 |
1.2.2 意义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原材料的性质 |
2.1 土 |
2.2 石灰 |
2.3 粉煤灰 |
3 室内试验的方法及试验结果 |
3.1 配合比的确定 |
3.2 土及混合料的击实试验 |
3.2.1 素土及混合料的击实特性及结果分析 |
3.2.2 混合料的压实特性分析 |
3.3 试件的制备 |
3.3.1 试模的选择和制备 |
3.3.2 标准试件的制作及养护 |
3.4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3.5 混合料灰剂量的检测试验 |
3.5.1 试验原理 |
3.5.2 现行二灰土的检测理论及检测手段 |
3.5.3 试验减小误差的措施 |
4 混合料灰剂量衰减的试验结果分析 |
4.1 养护条件对灰剂量衰减的影响 |
4.1.1 配合比10:20:70 的二灰土 |
4.1.2 配合比10:30:60 的二灰土 |
4.1.3 配合比8:32:60 的二灰土 |
4.2 压实度对灰剂量衰减的影响 |
4.2.1 配合比10:20:70 的二灰土 |
4.2.2 配合比10:30:60 的二灰土 |
4.2.3 配合比8:32:60 的二灰土 |
4.3 配合比对灰剂量衰减的影响 |
4.3.1 低温下条件下的衰减对比 |
4.3.2 养护室中半开放条件下的衰减对比 |
4.3.3 室内自然洒水养生条件下的衰减对比 |
4.3.4 室内自然养生条件下的衰减对比 |
4.3.5 密闭标养条件的衰减对比 |
5 二灰土养护过程中强度和干密度变化规律的研究 |
5.1 养护过程中强度变化规律的研究 |
5.1.1 压实度对二灰土强度的影响 |
5.1.2 配合比对二灰土强度的影响 |
5.2 二灰土的强度形成机理 |
5.3 提高二灰土强度的方法 |
5.4 强度形成过程中干密度变化规律的研究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10)湖区公路过湿土的改良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改良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
1.2.1 国外改良土的应用和发展 |
1.2.2 改良土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 |
1.3 石灰改良土研究现状 |
1.4 过湿土改良技术研究综述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路基填料的分类、鉴别与选择 |
2.1 土和岩石的工程分类是路基填料分类的基础 |
2.2 国内外土的工程分类总趋势 |
2.2.1 各国采用的分类体系 |
2.2.2 各国使用的粒组划分界线 |
2.2.3 各国土的粒径级配标准 |
2.2.4 各国土的细粒含量划分标准 |
2.3 路基填料的分类 |
2.3.1 我国铁路路基填料分类标准 |
2.3.2 公路路基填料分类法 |
2.4 路基填料的鉴别与选择 |
2.4.1 不同土类压实后的体积稳定性及对压实度的影响 |
2.4.2 路基填料的鉴别 |
2.4.3 路基填料的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湖区公路过湿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
3.1 过湿土 |
3.1.1 过湿土的定义 |
3.1.2 过湿土与软土的区别 |
3.2 该湖区用作路基填料的素填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 |
3.2.1 物理性质研究 |
3.2.2 力学性质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湖区公路路基填料的改良技术 |
4.1 高含水量土掺生石灰后含水量的损失规律 |
4.2 低强度土掺灰后强度形成机理及特点 |
4.2.1 石灰土 |
4.2.2 水泥土 |
4.2.3 二灰土(石灰粉煤灰土) |
4.2.4 其它固化材料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湖区公路过湿土的改良试验研究 |
5.1 试验材料的物理性质 |
5.2 试验研究方案 |
5.2.1 掺外加剂后含水量损失试验 |
5.2.2 击实试验 |
5.2.3 液塑限试验 |
5.2.4 承载比(CBR)试验 |
5.2.5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5.2.6 回弹模量试验 |
5.2.7 水稳定性试验 |
5.3 改良土的室内试验研究 |
5.3.1 生石灰掺量的确定 |
5.3.2 击实试验研究 |
5.3.3 液塑限试验研究 |
5.3.4 承载比(CBR)试验研究 |
5.3.5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
5.3.6 回弹模量试验研究 |
5.3.7 水稳定性试验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路基填料的压实控制方法研究 |
6.1 土的压实机理与压实特性分析 |
6.1.1 土的压实机理 |
6.1.2 土的压实特性 |
6.2 压实含水量对路基的影响及其控制 |
6.2.1 含水量对路基工程特性的影响 |
6.2.2 路基压实含水量的控制 |
6.3 日、美土基压实控制标准 |
6.3.1 日本土质路基压实控制标准 |
6.3.2 美国填土压实度标准(暂行) |
6.4 我国现行压实度控制分析 |
6.4.1 我国现行压实控制标准 |
6.4.2 我国与日本压实控制方法的比较 |
6.4.3 压实度控制法的局限性 |
6.5 生石灰改良土压实控制方法及施工技术 |
6.5.1 生石灰改良土压实控制方法的选取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及科研情况 |
四、石灰稳定低塑性土最佳剂量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含水率粉土路基固化改良机理及应用研究[D]. 马启郁.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02)
- [2]堤顶道路半刚性基层填料冻融试验及数值模拟分析[D]. 魏凌傲. 黑龙江大学, 2019(02)
- [3]电石灰改善稳定低塑性土技术[J]. 王少杰.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18(11)
- [4]电石灰改善低塑性土在高速公路中的应用研究[J]. 杜毅.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18(04)
- [5]电石灰改善低塑性土在路基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 杜毅.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18(01)
- [6]石灰稳定低塑性土最佳剂量设计[J]. 吴海波. 交通世界(建养.机械), 2008(11)
- [7]电石渣应用于城市道路基层研究[D]. 袁文英. 河北工业大学, 2007(11)
- [8]低塑性粉土外掺水泥二灰土路拌法施工技术[J]. 周巍. 山东交通科技, 2007(02)
- [9]二灰土强度形成影响因素的试验与应用研究[D]. 王华阳. 南京林业大学, 2007(02)
- [10]湖区公路过湿土的改良技术研究[D]. 刘聪聪. 中南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