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川西高原毗邻青藏高原,广泛分布于川西高原的黄土-古土壤序列主要是早更新世晚期以来形成的,它是高原周缘地区连续的古气候记录类型之一,记录了该时期古气候的演化过程及其与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关系,对探讨高原东部大气环流演化模式及其与周缘地区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川西甘孜地区黄土A剖面为研究对象。首先,在已建立的甘孜A剖面年代序列框架的基础上(底界年龄约为1.16MaB.P.),对其粒度指标时序作初步分析,探讨早更新世晚期以来古气候事件与青藏高原隆升在时间上的一致关系。其次,选取甘孜A剖面S0-L6黄土-古土壤序列为材料,对其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各元素在黄土层和古土壤层中的分布规律、化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在构造时间尺度上甘孜A黄土剖面,粒度时间序列反映的该区环境演化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①约1.16~0.9MaB.P.期间,气候总体相对温湿;②约0.9~0.6 MaB.P.期间,为气候变化过渡阶段;③约0.6Ma B.P.以来,气候转入干冷阶段。上述气候演化过程中的~1.10Ma BP底界问题、0.9~0.8MaBP左右的大气环流加强事件、~0.6 MaBP的干旱事件、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与青藏高原东南缘阶段性的隆升在时间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在甘孜A剖面S0-L6黄土-古土壤序列中所选取的地球化学元素研究结果表明:(1)常量元素SiO2、Al2O3、Fe2O3、MgO、K2O、MnO和TiO2百分含量以及微量元素V、Cr、Co、Ni、Cu、Zn、Rb、Ba百分含量随着黄土层和古土壤层的交替叠覆含量呈现相应由低-高旋回变化特征,而CaO和Sr则呈高-低;(2)在化学风化过程中,常量元素在甘孜A黄土剖面中表现为强烈的碳酸盐淋溶,并且元素Si、Al、Fe、K、Ti之间颇具相似性而与元素Ca具差异性;(3)常量元素Fe、K、Mn、Al、Ti以及微量元素V、Ni、Cu、Rb、Ba与2~8μm粘土粒级百分含量成显著正相关关系,主要赋存于粘土颗粒中;常量元素Fe、K、Mn、Al、Ti以及微量元素V、Ni、Cu、Rb、Ba与30~64μm粗粉砂粒级百分含量成负相关关系,可能主要来自于粗粉砂对粘土吸附作用的稀释效应。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黄土抗拉强度的分析研究[J]. 西北水电 2020(01)
- [2].《黄土黄》剧照[J]. 艺术学研究(期刊) 2019(03)
- [3].山西省黄土崩塌影响因素及时空分布特征[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0(10)
- [4].黄土的结构强度和湿陷性之间的关系[J]. 科技与创新 2020(14)
- [5].《黄土风情》[J].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9(03)
- [6].冻融作用对黄土劣化损伤试验研究现状[J]. 工程技术研究 2016(07)
- [7].汉江上游黄土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对比[J]. 地理学报 2017(02)
- [8].黄土崩塌的三维可视化研究[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7(02)
- [9].新疆黄土和陕西黄土物理化学性质对比分析[J]. 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17(04)
- [10].基于反正切函数的西安黄土动本构模型[J]. 工程地质学报 2017(03)
- [11].含水量对黄土强度的影响试验研究[J]. 科技经济导刊 2017(04)
- [12].裂隙性黄土单轴抗压试验研究[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7(05)
- [13].水泥硅微粉固化黄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7(23)
- [14].《黄土黄》[J]. 舞蹈 2015(03)
- [15].守望·黄土[J]. 美术观察 2015(05)
- [16].这条黄河 这片黄土[J]. 民族音乐 2015(05)
- [17].黄土犁浪[J]. 青年文学家 2020(28)
- [18].《黄土人家》[J]. 新美域 2020(02)
- [19].黄土地的黄土(组诗)[J]. 满族文学 2019(04)
- [20].黄土秋塬[J]. 共产党人 2018(17)
- [21].一抔黄土的高度[J]. 厦门文学 2018(11)
- [22].黄土大高原(外二首)[J]. 词刊 2015(08)
- [23].春到黄土坡[J]. 五台山 2015(04)
- [24].采风中凸显黄土画派精神[J]. 西北美术 2013(04)
- [25].春到黄土坡[J]. 五台山 2012(01)
- [26].一砣黄土的抉择[J]. 金田(励志) 2012(05)
- [27].黄土微结构定量化的研究综述[J]. 科技致富向导 2013(11)
- [28].我的黄土黄[J]. 草地 2009(05)
- [29].黄河 黄土 黄种人[J]. 词刊 2009(01)
- [30].黄土魂[J]. 六盘山 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