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土性水稻土有机碳分布特征

紫色土性水稻土有机碳分布特征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实地采样与分析,运用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川中丘陵区紫色土性水稻土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密度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各种土壤有机碳之间及其与土壤理化性状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由自流井组、沙溪庙组、遂宁组发育的水稻土有机碳含量在母质和地形影响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耕层土壤的有机碳量,淹育型水稻土表现为自流井组>遂宁组>沙溪庙组,渗育型水稻土表现为沙溪庙组>遂宁组>自流井组,潜育型水稻土表现为遂宁组>沙溪庙组>自流井组;整个剖面的含碳量,在淹育型水稻土中,有机碳含量表现为自流井组>沙溪庙组>遂宁组,而在渗育型及潜育型水稻土中,则表现出了与淹育型水稻土完全相反的现象,有机碳含量表现为遂宁组>沙溪庙组>自流井组。对剖面有机碳含量的方差分析显示,几种母质下,土壤有机碳在淹育水稻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渗育和潜育水稻土中差异不显著。(2)三种母质发育的水稻土在母质和地形影响下活性有机碳含量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耕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淹育型水稻土的总活性、中活性、高活性有机碳均表现为自流井组>遂宁组>沙溪庙组,渗育型水稻土的总活性有机碳表现为遂宁组>自流井组>沙溪庙组,而中活性、高活性有机碳表现为遂宁组>沙溪庙组>自流井组,潜育型水稻土的总活性、中活性有机碳表现为为沙溪庙组>遂宁组>自流井组,而高活性有机碳表现为遂宁组>沙溪庙组>自流井组;整个剖面的活性有机碳含量,淹育型水稻土中,总活性、中活性、高活性有机碳含量特征均为自流井组>沙溪庙组>遂宁组,渗育型水稻土中,总活性、高活性有机碳含量特征为遂宁组>自流井组>沙溪庙组,中活性有机碳含量特征为遂宁组>沙溪庙组>自流井组,而在潜育型水稻土中,总活性、中活性、高活性有机碳含量特征均为遂宁组>沙溪庙组>自流井组。对剖面活性有机碳含量的方差分析显示,几种母质下,活性有机碳在淹育型水稻土有极显著的差异,在渗育型水稻土中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但在潜育水稻土中没显著差异。(3)三种母质发育的水稻土在母质和地形影响下,腐殖质碳含量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耕层土壤中,腐殖质碳含量淹育型水稻土的含量特征为自流井组>沙溪庙组>遂宁组,渗育型水稻土的含量特征为沙溪庙组>自流井组>遂宁组,潜育型水稻土的含量特征为自流井组>沙溪庙组>遂宁组;整个剖面中,腐殖质碳含量在淹育型和渗育型和水稻土中含量特征均为自流井组>沙溪庙组>遂宁组;而在潜育型水稻土中,腐殖质碳含量特征为遂宁组>沙溪庙组>自流井组。对剖面腐殖质碳含量的方差分析显示,几种母质下,腐殖质碳在淹育水稻土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在渗育和潜育水稻土中差异不显著。(4)各种有机碳(总有机碳、腐殖质碳、活性有机碳)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5)不同类型水稻土的耕层和剖面有机碳密度分别为:平均有机碳密度最高的是潜育型水稻土,高达4.19 kg C/m~2和18.77 kg C/m~2;和渗育型水稻土次之,为3.53kg C/m~2和16.69 kg C/m~2;淹育型水稻土最低,为3.11 kg C/m~2和12.04 kg C/m~2。(6)各种土壤有机碳均与全氮含量达到了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总有机碳、高活性有机碳、中活性有机碳、总活性有机碳均与团聚度达到了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的正相关关系,而腐殖质碳与团聚度关系不明显;总有机碳、中活性有机碳与结构系数达到了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正相关关系,而腐殖质碳、高活性有机碳、总活性有机碳与结构系数相关关系未达显著水平;各种土壤有机碳均与土壤容重达到了极显著(p<0.01)的负相关关系;总体上,腐殖质碳与pH达到了极显著(p<0.01)的负相关关系,总有机碳、高活性有机碳、中活性有机碳、总活性有机碳与pH相关关系不明显,不同母质间各有差异;总有机碳、腐殖质碳、高活性有机碳、中活性有机碳、总活性有机碳与粘粒含量、粘砂比没有相关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和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土壤有机碳
  • 1.2.1.1 有机碳
  • 1.2.1.2 活性有机碳
  • 1.2.1.3 腐殖质碳
  • 1.2.2 土壤有机碳密度研究
  • 1.2.3 土壤有机碳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研究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样品采集
  • 2.2.2 样品分析
  • 2.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紫色水稻土有机碳分布
  • 3.1.1 总有机碳
  • 3.1.1.1 耕层土壤总有机碳
  • 3.1.1.2 剖面土壤总有机碳
  • 3.1.2 活性有机碳
  • 3.1.2.1 耕层土壤活性有机碳
  • 3.1.2.2 剖面土壤活性有机碳
  • 3.1.3 腐殖质碳
  • 3.1.3.1 耕层土壤腐殖质碳
  • 3.1.3.2 剖面土壤腐殖质碳
  • 3.1.4 土壤有机碳之间相关性
  • 3.1.4.1 土壤总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的关系
  • 3.1.4.2 土壤总有机碳与腐殖质碳的关系
  • 3.1.4.3 土壤腐殖质碳与活性有机碳的关系
  • 3.2 紫色水稻土有机碳密度
  • 3.2.1 耕层土壤中有机碳密度
  • 3.2.2 剖面土壤中有机碳密度
  • 3.3 土壤有机碳与土壤理化性状的相关关系
  • 3.3.1 土壤有机碳与pH的关系
  • 3.3.2 土壤有机碳与全N的关系
  • 3.3.3 土壤有机碳与颗粒组成及团聚度的关系
  • 3.3.4 土壤有机碳与容重的关系
  • 3.4 提高区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措施
  • 4 结论
  • 5 拟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川西坳陷上侏罗统遂宁组成岩相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8(26)
    • [2].川西洛带气田上侏罗统遂宁组有效砂体特征与形成机理[J].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9(05)
    • [3].四川洛带遂宁组气藏微相精细建模研究及应用[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 [4].洛带气田遂宁组气藏多层分层压裂工艺研究与应用[J]. 钻采工艺 2008(04)
    • [5].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中江气田勘探获得新发现[J]. 天然气工业 2016(09)
    • [6].洛带气田廖家场区块遂宁组气藏开发潜力评价及对策[J]. 中外能源 2010(06)
    • [7].四川蒲江地区遂宁组地层特征及沉积特征[J]. 世界有色金属 2016(05)
    • [8].洛带—新都遂宁组气藏流体地球化学特征[J]. 钻采工艺 2008(02)
    • [9].四川邛崃—蒲江地区上侏罗统地层划分对比[J]. 青海国土经略 2015(05)
    • [10].铜梁县超级稻高产栽培模式探讨[J]. 南方农业 2010(04)
    • [11].川西洛带气田遂宁组沉积相及与储集物性关系[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 [12].泡沫排水起泡剂室内实验优选[J]. 特种油气藏 2009(02)
    • [13].归州河西沿江高切坡变形破坏及稳定性分析[J].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6(03)
    • [14].川西坳陷中段上侏罗统遂宁组岩相古地理及砂体展布[J]. 岩性油气藏 2013(01)
    • [15].重庆市主城区不同地质条件下土壤侵蚀时空分异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 2011(05)
    • [16].拟建中国遂宁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特色及成因分析[J]. 四川地质学报 2020(01)
    • [17].氮磷钾肥对高粱产量和效益的影响试验初报[J]. 南方农业 2014(31)
    • [18].冬作早春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J]. 四川农业科技 2010(12)
    • [19].川西低渗致密气藏低伤害压裂技术研究及应用[J]. 钻采工艺 2009(01)
    • [20].川西坳陷上侏罗统遂宁组洪水—漫湖沉积特征[J]. 沉积学报 2014(05)
    • [21].新都-洛带气田侏罗系遂宁组第二段致密砂岩储层特征[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2)
    • [22].自然恢复条件下遂宁组紫色土母质生物多样性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05)
    • [23].鄂西归州-泄滩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条件分析[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6(03)
    • [24].邛西、大兴西地区侏罗系老井挖潜研究[J].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09(04)
    • [25].大塔场沿层切片沉积微相解释与储层预测研究[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0(02)
    • [26].红层地下水区域分布特征[J]. 企业导报 2013(01)
    • [27].洛带碎屑岩储层胶结指数计算及变化规律研究[J]. 西部探矿工程 2010(03)
    • [28].红层泥岩崩解特性室内试验研究[J]. 路基工程 2008(02)

    标签:;  ;  ;  ;  

    紫色土性水稻土有机碳分布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