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华(山东省巨野县中医院内科山东巨野274900)
【摘要】慢性肾衰竭(CRF)是由各种肾疾病引起的慢性肾实质损害,逐渐出现肾的排泄和调节功能失常,而导致以蛋白质代谢产物潴留为主,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及内分泌功能异常的临床综合征,终末期又称尿毒症。是肾脏疾病和与肾脏有关疾病的最终归宿[1]。本文对一组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5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病症配置中药方结合低蛋白、高热量饮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中医药慢性肾衰竭临床治疗
慢性肾衰竭病情重,因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极为复杂,有些患者由于起病隐匿,往往不能确定其病因,如原发和继发性肾小球病、糖尿病肾病、多囊肾等都可发展至慢性肾衰竭。因中医对此病没有专门的论述,从临床表现及发展过程看,类似于中医学中的“水肿”、“癃闭”、“关格”等范畴。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病症;癃闭是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通为主的病症;《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其病癃闭,邪伤肾也”;关格是以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临床特征,多见于水肿、癃闭的晚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56例慢性肾衰竭患者男32例,女24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是44岁。24h尿量均在800ml以上。
1.2方法:因辩证不同,56例患者组方也不同,随证处理。常用方法主要包括补肾健脾、调理脾胃、活血化瘀、通腑泻浊、清利湿热[2]。配方药30天为一疗程,连服两个疗程。
1.3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肝功、肝肾B超、静脉肾盂造影等。
2.疗效评定标准
结果:56例患者治疗两个疗程后根据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显效32例(57%)、有效14例(25%)、无效10例(18%),总有效率为82%。
3.结论
3.1慢性肾衰竭的病因及病机:慢性肾衰竭是由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反复不愈,迁延日久而引起。基本病理变化为脾肾衰惫,气化不利,湿浊毒邪内蕴三焦。在气、血、阴、阳俱虚,五脏衰竭的同时,各种因素造成水湿浊阴内聚、瘀血内停,然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3];初起时病在脾肾,病至后期可损及多个脏器。
3.2辩证分型:1987年9月天津会议通过的《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和疗效标准》,将慢性肾衰竭分为正虚5型及邪实8型,以正虚为主,兼夹邪实。其中正虚5型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阳阳两虚;邪实8型为外感、痰热、水气、湿浊、湿热、瘀血、风动、风燥。灵活解决了正虚与邪实之间变动的矛盾。为慢性肾衰竭中辨证分型的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3.3治疗原则:因病程长,本虚标实,治疗宜攻补兼施,标本兼顾。
4.辩证用药
4.1脾肾阳虚,湿浊内蕴证:以温补脾肾化、湿降浊为主,代表方为温脾汤合吴茱萸汤加减,常用药:附子、干姜、仙灵脾温补肾阳;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姜半夏、陈皮、制大黄、六月雪化湿降浊;吴茱萸、生姜降逆止呕;尿少或小便不通者可合用滋肾通关丸,以滋肾阴助气化。
4.2肝肾阴虚,肝风内动证:以滋补肝肾、平肝息风为主,代表方为杞菊地黄丸合羚角钩藤汤加减,常用药: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滋补肝肾;羚羊角、钩藤、石决明平肝息风;贝母、竹茹、胆南星化痰止呕;制大黄、败酱草、六月雪降浊解毒;若大便秘结,可加用生大黄以通腑降浊。
4.3肾气衰微,邪陷心包证:以温阳固脱、豁痰开窍为主,代表方为急用参附汤合苏合香丸,继用涤痰汤,常用药:人参、附子回阳固脱;胆南星、石菖蒲、半夏、竹茹豁痰开窍;苏合香丸开窍醒神神。
5.其他疗法
5.1灌肠法:慢性肾衰竭的患者可用灌肠法加强通腑降浊解毒作用,此法适用于早、中期慢性肾衰竭,对终末期尿毒症效果较差。经典的灌肠方为大黄、煅牡蛎、蒲公英各30g,加温水600~800ml,煎取150~200ml左右,保留灌肠30min以上[4]。
5.2结肠透析法:利用结肠透析机,将配制好的药放入结肠深处,每次保留8~10分钟,连续更换透析液,大约1~2小时。此法可充分扩大结肠透析面积,使药液长时间保留在肠道内。
5.3药浴法:适用于慢性肾衰竭透析或非透析患者的皮肤瘙痒症,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痒的功效,促进毒物从皮肤排出。常用药:橘子叶、生姜、麻黄、桂枝、柚子皮等透表发汗药,药物煮开加入浴缸温浴(38℃~42℃),浸泡20分钟[5]以致出汗,使部分尿毒症毒素及多余水分随汗排出。兰芝林[6]用药浴法(苏叶30g,桂枝20g,细辛l5g,土茯苓60g,益母草50g,金银花50g,地肤子30g)煎煮过滤成浴液200ml,保持水温40℃~42℃,皮肤干燥者酌加麻油;皮肤瘙痒明显者加少许食醋。
5.4艾灸:适用于肾脏疾病免疫力低下,脾肾阳虚患者,具有防御保健、温经散寒的效果。方法:主要穴位中脘、关元、气海;足三里、涌泉;肾俞、命门每次2~3个穴位,15分钟局部发热为止,每天一次,一周为一疗程。
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应辩证准确,组方合理,发挥中医调整脏腑和气血功能、补虚扶正的作用,以此改善患者的症状,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的。
参考文献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及诊断标准座谈会纪要.中华内科杂志,1993,32:129.
[2]陈伯煊.慢性肾衰中医治则的探讨.四川中医,1993,2:19.
[3]庚及第.慢性肾衰脂质肾毒性与中医浊毒病机相关性研究.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1):1314.
[4]毕增琪.非透析治疗与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病程.中华肾脏病杂志,1986,2:58.
[5]赵静.孙伟.慢性肾衰竭中医治疗概述.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8,11,9(11):1016~1017.
[6]兰芝林.中药药浴治疗慢性肾衰30例.四川中医,2001,19(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