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树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评价与核心种质构建

枣树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评价与核心种质构建

论文摘要

枣树(Ziziphus jujuba Mill.)为我国特色果树和第一大干果树种。我国枣树资源丰富,农艺性状评价可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以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国家枣资源圃保存的248个枣品种为试材,分析了主要数量性状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数量性状的概率分级和质量性状的分类并提供了各级各类的参考品种;对数量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并利用DPS对170个品种进行了聚类分析,进而构建了枣种质资源的核心种质;初步建立了中国枣种质资源网络信息系统。主要结果如下:1分析了23个数量性状的变异情况,变异幅度最大的三个性状为短托刺长度、果吊比、含仁率,变异系数分别为1.42、1.00和0.92;变异幅度最小的为可食率、生长期和花径,变异系数分别为0.02、0.05和0.09。2绘制了23个数量性状的次数分布图,并进行了K-S检验,结果表明:枣头长度、枣头粗度、枣头节间长、二次枝长度、二次枝节数、枣吊长度、枣吊叶片数量、叶片纵径、叶片横径、叶形指数、吊股率、花径、每花序花数、生长期、可食率、可溶性总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Vc含量等18个数量性状的分布符合正态分布。短托刺长度、单果重、果吊比、始果年龄、含仁率等5个性状不符合正态分布。其中枣头粗度、叶片纵径、叶片横径、叶型指数、吊股率、短托刺长度、含仁率、每花序花数、生长期、始果年龄、花径等11个性状的分布特征为首次报道。3对18个符合正态分布的数量性状进行了概率分级,各性状分为5级,1-5级的分布概率分别为10%、20%、40%、20%和10%,首次提出了各级的参考品种。4对叶片形状和核形的分类方法进行了改进,以叶形指数大小和叶片横径的位置来区分叶形,分为椭圆形、卵圆形和卵状披针形;以核形指数大小和最大核宽的位置来确定核形,分为圆形、椭圆形、纺锤形和倒纺锤形。5对19个枣树主要质量性状进行了分析,首次统计了各性状不同类别的品种数量及各类别所占的比例,并提出了各类别的参考品种。6对各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发现枣头长度与枣头粗度、枣头粗度与二次枝长度、枣头粗度和生长期天数、叶片纵径和叶片横径等4对性状相关系数在0.5以上,达到了极显著正相关。7首次对23个数量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第一主成分到第九主成分可以解释72.367%的信息。综合各性状对这九个主成分的贡献大小,枣头长度、枣头粗度、生长期、二次枝长度、可滴定酸含量、Vc含量、每花序花数、可食率、枣吊长度、花径、含仁率、短托刺长度、始果年龄、叶形指数、吊股率等性状较好地反映了各品种的之间的差异。8以15个数量性状和11个质量性状为指标,分析了170个枣品种的欧氏距离,结果表明:沧县长小枣与献县圆小枣的欧式距离最小,为2.949;临汾针葫芦枣与祁阳糠头枣的欧氏距离最大,达14.348;平均欧氏距离为7.102。各省省内枣品种间的平均欧式距离比较相似,各省间枣品种的平均欧式距离稍高于各省省内枣品种的平均欧式距离。9利用Ward’s方法、可变类平均法对170个枣品种进行了聚类分析,根据Ward’s方法的聚类结果,截取λ=14.5,可分为12组。根据可变类平均法的聚类结果,截取λ=10.4,可分为11组。两种方法的聚类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10在对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进行Ward’s法、可变类平均法聚类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组内分组和优先取样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抽取10%、20%、30%和40%的样本建立了8个核心种质,并对核心种质数量性状平均值、标准差、变幅进行了符合率研究和质量性状的表型保留研究。结果表明:以Ward’s法聚类,抽取20%的样本建立的核心种质保存了90.8%的遗传背景,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特殊种质,如唯一的三倍体赞皇大枣、果形茶壶形的茶壶枣等6个品种,最终建立了包括39个品种的核心种质库,该库包含了原种质的全部质量性状的表型。11在本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国果树志·枣卷》的品种记载,首次建立了包括700个品种在内的中国枣种质资源网络信息系统,该系统实现了资源查询、检索等功能。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枣种质资源的相关研究进展
  • 1.2.1 枣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
  • 1.2.2 枣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评价
  • 1.3 核心种质构建
  • 1.3.1 核心种质的概念和基础数据类型
  • 1.3.2 核心种质的取样策略
  • 1.3.3 核心种质的评价
  • 1.4 种质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2.1 调查指标及调查、测定方法
  • 2.2.2 数据处理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枣树遗传多样性分析
  • 3.1.1 枣树数量性状的变异
  • 3.1.2 枣树数量性状的分布特征
  • 3.1.3 枣树主要数量性状的分级
  • 3.1.4 枣树质量性状的分布
  • 3.1.5 主要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3.2 枣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研究与核心种质构建
  • 3.2.1 枣品种的聚类分析和亲缘关系研究
  • 3.2.2 枣树核心种质的构建
  • 3.3 中国枣种质资源网络信息系统
  • 3.3.1 系统设计
  • 3.3.2 系统运行环境
  • 3.3.3 系统功能及运行实例
  • 4 讨论
  • 4.1 枣树农艺性状的分布特点
  • 4.2 农艺性状的数据处理及聚类策略对聚类结果的影响
  • 4.3 关于枣的核心种质构建
  • 4.3.1 关于抽样方法
  • 4.3.2 关于总体取样比例的确定
  • 4.3.3 关于核心种质的检测
  • 4.4 农艺性状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
  • 4.5 关于枣种质资源网络信息系统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枣树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评价与核心种质构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