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研究背景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已知的体内抗原呈递功能最强的,而且是唯一能激活初始T细胞(naive T cell)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是启动、调控、并维持免疫反应的中心环节。由DC激活的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在机体抗肿瘤免疫中起着主导作用,DC的数量或功能的缺陷是肿瘤逃脱机体免疫监视的重要原因,因此DC的生物功能状态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肿瘤细胞分泌的众多因子中的一种强力的血管生成因子,是高效的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原,可直接特异地作用于内皮细胞,促进肿瘤血管新生。近年来研究已经证实,VEGF可通过抑制核因子-κB(NF-κB)的活性,使DC分化成熟障碍,并可影响DC的功能及促使其凋亡。VEGF对DC的抑制降低了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功能,从而使肿瘤细胞逃脱机体的免疫监管,促进肿瘤的生长。最新研究报道,在高分泌VEGF的荷瘤鼠和人卵巢癌肿瘤组织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胞群,能够同时表达DC和内皮细胞的标志,且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来源的DC在用高表达VEGF的肿瘤条件培养基培养时也可出现内皮样化改变,这些研究提示我们在高分泌VEGF的肿瘤环境中DC有可能出现内皮样化,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这种内皮样化现象使DC在抗肿瘤免疫反应中不能发挥应有的抗原呈递作用,不但使成熟有功能的DC数量进一步减少,而且内皮样化的DC有可能参与肿瘤血管形成,反而促进肿瘤生长。国内外近年来关于DC的研究多集中于如何提高DC的抗原呈递功能及制备有效的DC瘤苗等方面,而关于DC内皮样化现象及其在人类肿瘤血管形成中的作用等则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目的本实验拟对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在VEGF诱导下能否发生内皮样化现象进行初步探讨。实验方法采集健康志愿者新鲜外周血,经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用RPMI 1640完全培养液调整细胞浓度为3×106/ml,接种于24孔培养板中,每孔1ml,移入二氧化碳孵育箱(5%CO2,37℃)静置3h,去除悬浮细胞,获取贴壁生长的DC前体细胞,各孔中加入1ml含rhGM-CSF(100ng/ml)和rhIL-4(5ng/ml)的RPMI 1640完全培养液培养。培养过程中观察细胞形态并计数。正常对照组在培养过程中收集第1d、3d、7d、10d、14d的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动态检测细胞表型变化。实验组于培养第3d和第7d分别加入rhVEGF(10ng/ml和100ng/ml)进行诱导培养,并于隔天半量换液时半量补充因子量。分别用VEGF诱导培养7d后收集细胞,经荧光素标记抗体后,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C特异性标志CD1a和内皮细胞特异性表面分子CD34、CD31的表达情况,并分别用免疫荧光法及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vWF的表达情况。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2.0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用(?)±s表示,各组之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组间两两比较用q检验,显著性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1.正常对照组细胞在培养的第5d开始出现突起,第7d时突起更加明显,并且大量突起交织,之后细胞逐渐增大变圆,出现悬浮趋势。VEGF诱导的各实验组细胞生长过程明显落后于正常对照组,而且细胞密度较低。2.正常对照组细胞在培养初期出现少量CD34、CD31表达,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量逐渐降低,而DC的特异性标志CD1a的表达量逐渐升高。用VEGF诱导7d后,各实验组细胞CD1a的表达受抑制。各实验组细胞CD1a与内皮细胞表面标志CD34、CD31的共表达率均高于相应正常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其共表达情况存在如下趋势:3d大剂量组>7d大剂量组>3d小剂量组和7d小剂量组。3.用VEGF诱导的实验组中存在胞浆着色的阳性细胞,提示有vWF的表达,并且各实验组之间的表达趋势和上述流式细胞仪检测到的共表达趋势相似,而且积分光密度(IOD)和阳性区面积百分比(Aera%)均高于其相应正常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体外培养过程中,VEGF能抑制或减缓DC的生长过程,并使DC的特异性表面标志CD1a表达减少。2.在VEGF诱导下,DC可以表达一些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CD31、CD34、vWF),出现内皮样化倾向,而且大剂量诱导比小剂量诱导更容易出现内皮样化倾向、早期诱导比晚期诱导更容易出现内皮样化倾向。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内皮损伤与勃起功能障碍研究进展[J]. 中华男科学杂志 2011(08)
- [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内皮损伤标志物的影响[J]. 基层医学论坛 2020(26)
- [3].内皮微粒与疾病的研究进展[J].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9(02)
- [4].血管内皮与动脉粥样硬化[J]. 医学综述 2008(04)
- [5].内皮调节对小动脉管腔运动影响的模型分析[J]. 力学学报 2017(01)
- [6].新鲜生鸡蛋壳内皮贴敷治疗小面积烫伤[J]. 中国民间疗法 2013(08)
- [7].曲美他嗪治疗心衰的有效性及药物血管内皮保护作用探讨[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37)
- [8].凝血酶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及水蛭素的保护作用[J]. 临床急诊杂志 2009(06)
- [9].内皮的研究进展[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8(05)
- [10].观察华法林对老年房颤患者内皮功能和凝血系统的影响[J]. 名医 2020(03)
- [11].内皮损伤致动脉硬化时糖蛋白的变化[J]. 生理科学进展 2017(03)
- [12].丹皮酚体外抑制血管内皮粘附分子的表达和对血管内皮功能保护的体内研究[J]. 中国药事 2009(07)
- [13].内皮特异和富含miRNAs对血管功能的影响[J].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4(06)
- [14].不容忽视的血管内皮[J]. 中华养生保健 2008(08)
- [15].内皮损伤,心血管发病的第一环节[J]. 中华养生保健 2012(05)
- [16].血管内皮细胞异质性研究进展[J].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7(05)
- [17].感染性疾病内皮活化/功能障碍的生物标记物的研究进展[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8(02)
- [18].光甘草定对HUVEC细胞粘附分子ICAM-1表达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J]. 现代实用医学 2008(09)
- [19].MicroRNA-222调控HUVEC c-kit基因表达及对内皮微粒的影响[J].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02)
- [20].血管内皮衰老和氧化应激[J]. 生理科学进展 2015(01)
- [21].牛蒡根与保护血管内皮作用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24)
- [22].保护血管内皮,让心脑健康[J]. 中华养生保健 2008(08)
- [23].冠状动脉慢血流与血管内皮的相关性研究及药物干预[J].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20(01)
- [24].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差异及其对内皮功能的影响[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08)
- [25].高静水压培养对内皮酯酶表达的影响[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10(06)
- [26].高密度脂蛋白对内皮祖细胞数量、功能的影响及其分子作用机制[J]. 中国医学创新 2020(29)
- [27].内皮糖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进展[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7(09)
- [28].内皮损伤在血管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J].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09(02)
- [29].中药对血管内皮形态和功能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0(11)
- [30].银杏叶提取物对糖尿病患者细胞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07)
标签:树突状细胞论文;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论文; 内皮样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