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37011219810521****
摘要:应用海绵城市这一规划设计思路,能够有效加快绿色生态城区的实现效率。因此,为提高城市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的适应性,相关建设人员应从明确区域建设规模以及功能的划分情况以及海绵城市的规划实践方法入手,来实现绿色生态城区的发展建设目标。本文分析及探讨了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
关键词: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
随着城市的建设面积日益增大,城市功能区逐渐增多,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城市地面硬化曾是雨季雨水排放不畅的难题,而海绵城市的理念是很好地解决城市发展与自然气候协调的途径。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城市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提高对大雨、洪水等状况的管理应变能力,让多余的水在城市中得到充分的利用,是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海绵城市建设应用技术
1.1透水性铺装
(1)缝隙透水下垫面铺装
缝隙透水主要是在铺设路面的过程中,将砖与砖的缝隙中填充一定的陶粒以及小石子等。这种方式,路面砖本身不具备透水性,路面上的水仅能够通过路面砖之间的缝隙渗入地下。例如,面包砖、植草砖等。
(2)自透水下垫面铺装
这样的路面属于完整的一块,因此没有材料和材料中的缝隙。这种材料本身就具备着一定的空隙用来透水。在路面没有雨水的情况下,这些空隙可以作为土壤和外界的通气通道。例如,透水混凝土或者透水沥青等。
(3)自透水与缝隙透水相结合的下垫面铺装
为了进一步提升路面的透水能力,需要将自透水与缝隙透水方式的优势相结合。相关工作者开发了新型路面材料。这些路面砖自身就有一定的空隙,并且在铺设的过程中仍旧在留有的缝隙中填充一定的陶粒与石子。这样就可以将材料本身的透水性与缝隙的透水性相互结合,从而进一步提升路面的透水性能。
不管采用何种材料进行路面的铺设,透水路面形成一定的系统,结构的设计应当按照以下顺序进行:透水面层——找平层——透水基层——透水垫层。其中的结构底层具备相应的排水盲管,进而将雨水引至雨水管网或者雨水的调节池中,这种被称为全透水结构;如果没有相应的盲管以及底部的透视系统,渗入的雨水可以积蓄在铺装系统中,也可以从透水性能较好的土壤基层中排出。
1.2生物滞留技术
图1生物滞留技术示意图
生物滞留技术主要是通过基质过滤、吸附以及微生物作用来净化深入的径流雨水,如图1所示。雨水缓慢的渗透进入到泥土之中,地表径流量会减少,地面降水压力可以缓解。生物滞留技术采用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池、绿地、沟、花园、江河等等。目前,生物滞留技术的使用率十分高,很多城市建设都会使用,例如大型的购物广场,停车场等等,这些地方雨水汇聚快,如果不及时解决就会造成内涝,为此,采用生物滞留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
2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思路
2.1绿色生态城区规模与功能分区
绿色生态城区与传统城区不同,以山东省的多个绿色生态城区规划用地为例,如果对其进行功能分区分析,其中的建设用地主要用于居住、公共建筑建设,两者之应当设计达到总建设用地的一半以上,而工业用地则仅占0.80%的比例(表1)。
表1各用地类型所占比例
2.2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思路
2.2.1规划程序
海绵城市规划应坚持城市总体规划引领、专项规划补充。在总体规划的空间布局及水利、市政、绿化等专项规划中体现海绵城市建设思路。具体规划程序为:(1)科学合理规划,把握城市发展方向,将土地利用规划与雨水、径流控制有效结合;(2)评价区域总体情况,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流域、天然水体、降雨量、给排水方式、湿地、植被等条件;(3)分片划定排水流域,合理选择相对应的绿色雨水系统等;(4)确定各种绿色雨水系统的覆盖范围、适用地块;(5)确定规划控制指标,控制场地内向场地外排放的径流雨水和污染物。
2.2.2规划措施
城市总体规划具体要点如下:
(1)水生态敏感区保护优先。该区域是城市里天然海绵体应当重视的关键,河流、湖泊、湿地、坑塘和沟渠等的管制,都应当被归入禁建区、限建区的范围内,并严格划定城市的蓝线范围,注意让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与城市的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以及城市水体之间,均需要做好衔接工作,以避免水体的二次污染。
(2)集约式的城市开发。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的生态空间,提倡集约式的开发模式,防止城市无序蔓延,明确城市的空间增长边界与规模,避免开发破坏。
(3)保证基本透水面积。当前许多城市地面出现大面积硬化,影响了雨水渗透,因此需要设定不同性质的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相关指标,以确保透水路面所占比例。
(4)合理控制地表的径流。根据城市的竖向分区,合理规划雨水排水区,优先保护并修复自然径流通道,设置植草沟、下沉绿地、雨水湿地等,用于汇集分区雨水,控制地表的径流。
2.3调整符合规定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