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佛教中,僧人作为教义的践行者,他们的行为最直接的表现出宗教精神。这种精神是通过一定的神跡实现的。无可否认,神跡在佛教中从来都不是主流,只是作为一种宣教的手段,僧人用普通人无法达到的神跡来宣扬“神意”或“天命”。僧人的行为中出现种种神跡,是出於何种心理动机?或者本身就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究竟有怎样的心理原型支配这样的行为?本文旨在通过对僧人神跡心理原型的探析,来分析僧人作为一个群体,他们的行为所表现出的神秘性背後包含的原型。僧人的心理类型归类,将僧人心理分为七种,(1)气质及皈依模式。从独立的个人和集体的人两个方面对僧人皈依的心理做了一个分析,得出师傅及家庭对僧人皈依具有重要的影响。(2)成熟过程。在长大过程中,许多人自觉地表现出与佛的亲近,无论何种障礙都不会阻挡他们修行的願望。(3)防禦方式。生和死是人类的终极问题,但是在僧人看来,生和死只是两种状态,因此在面对死亡时,僧人往往表现出一种求死的内驱力。(4)中心情感。高僧在出家之前,总会表现出种种異於常人的言行,这些行为是在最亲近人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在心理上表现出一种出家情结。(5)认同。从对自我的认同和对社会的认同两个方面表现出佛教与社会的適應融合。(6)關系圖式。用一個關係圖示表现僧人神跡和修行之間的關係及僧人意識中今生和來世的關係。(7)調節方式。僧人與當權者的關係,在曆史上長期處於友好和睦状態,但偶爾也有不和諧,僧人用法術來處理這種不和諧,保護了自身也维護了宗教的權威。碓定了僧人的心理類型之後,用榮格的原型理論來分析神異心理産生的根源。首先明碓榮格原型論的相關理論及原型與僧人神跡的關係,他们二者在因果關系上産生了廣泛的共鸣,榮格的普遍法则與佛教的缘起法则都是對因果關係的阐释。從神跡的宗教原型、神话原型、人物原型三個方面來剖析其心理根源。在宗教原型中我们将發现,神跡是對宗教曆史積澱的反映。白光、香、仙樂三種意象從佛陀涎生之日起就是佛教中最神聖的意象,僧人在圆寂的時候也渴望出现這樣的神跡,因此在關於得道高僧圆寂的记载中,無一例外均有此三種意象出现。對神话原型的探析,從感生神話與圖腾神話兩個角度分析出僧人神異的出生與在修行中封自然界凶獸的度脱,體现出對遠古記憶軌跡的重複。人物原型是對佛陀人生经曆的模仿,從神異出生、與佛親近、自我點化、功满涅槃四個方面模仿了佛陀的一生。僧人神跡的原型追溯是用心理學的方法來分析宗教行為,用理性來解剖神秘主義,用雨種精神的對话來展示僧人神異行為所内蕴的原型。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正新修大藏经》“阿”前缀线索[J]. 品牌 2014(12)
- [2].《大正新修大藏经》疑难字例释[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4)
- [3].对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中“释门文范”部分条目的校录与研究[J]. 西藏研究 2012(01)
- [4].中古佛经常用词组合关系考察[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 [5].论佛教慈悲与宽忍思想对中华传统文明的融摄[J]. 阴山学刊 2012(02)
- [6].《贤愚经》校勘一则[J]. 名作欣赏 2017(29)
- [7].《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的异文校勘[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8(04)
- [8].《大正藏》疑难字考释(二)[J]. 古汉语研究 2015(02)
- [9].佛经词语札记[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06)
- [10].峻烈为马祖 敦拙为石头——论二者独特的机缘应化及背后的佛法见地[J]. 宗教学研究 2012(03)
- [11].佛教及佛教禅宗的时间哲学解读[J]. 哲学研究 2009(08)
- [12].《大正藏》译经在汉语史上的语料价值[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6)
- [13].《大正藏》本《妙法莲华经释文》校勘十例[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2(01)
- [14].禅录词语释义商补[J]. 中国语文 2009(03)
- [15].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在大型字典编纂中的价值[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