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火慢炖,熬出“语文味”

文火慢炖,熬出“语文味”

湖北省荆门市青山小学448000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课和习作指导课常常是泾渭分明的。一些教师没有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将两者割裂开来,导致学生思维能力不强,害怕归纳概括;表达能力不高,害怕独立作文。其实这两种课型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曾经说过,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的眼睛,是语文的安身立命之处。我深以为然。在教学实际中,我一直寻找两者的相通之处,促进两者的融合。

一个高明的厨子,他知道菜食何味最盛,不外乎初春早韭,秋末晚崧;他更知道,文火慢炖才能熬出营养美味的汤羹。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就是一个高明的厨子。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切忌大刀阔斧,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从品味字词出发,迁移到个性创作。因此,语文教师要加强读写训练,引领学生品味文本,促进积累迁移。在读写结合中,营造高效的绿色课堂。

一、品词炼句,张扬文本魅力

好的语言,常常会突破其常规用法独树一帜,以传达出作者敏锐的语言感受力和独特表现力。在指导学习重点段落时,要求学生精读,在读中思索,寻找“亮点”,和学生一起感受文本魅力。

1.精读,咬文嚼字。很多课文,可谓字字珠玑——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有其生命力。我喜欢带领学生比较句子表达效果的不同,分析课文句子的精妙之处。在《一夜的工作》中,“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份量。”这里的“好像”,看是漫不经心,其实稍稍一琢磨,就很有意思了。花生的量增加了没有?增加了的,只不过增加了仍然很少而已。那么,总理在没有客人来的情况下,他的宵夜数量可想而知了。周总理简朴的生活状态也就跃然纸上了。

2.思索,悟情入境。语文的学习,离不开思维的参与。应该说,老师们在课堂上都注意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总是将课文的教学目标化为若干个问题,引导学生一个个去突破。当然,这样做无可厚非,课堂上也很热闹。但要注意的是,很多教师在评价学生的答案时,往往只注意了答案的要点,忽视了让学生写答案。这样,不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和形成缜密的思维习惯。

一般来说,思维缜密的孩子,他回答问题非常完整。不像有的孩子,面对问答题,常常一个词或者一个掐头去尾的句子敷衍了事。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我要求他们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能解决文本重难点的问题,一定让学生写一写答案。布置学生预习的时候,有一个必要环节——用一两句话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上课整体感知课文时,检查学生归纳的效果。

二、浅斟慢酌,传承经典文化

一直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阅读课的丰厚土壤。对于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很多只能是浅尝辄止的。但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材的基础上,督促学生读读记记练练,打好“童子功”。

1.积累,慢工出细活。现行人教版教材对学生的积累还是非常重视的。每个单元都设计了“日积月累”这一栏目。内容以古今名句为主,美词名诗为辅。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时,理解记忆当然是重点,但决不满足于此。

名句的运用上,一般利用“在语境中,填写适当名句”这类题型。读书类、思乡类、勤学类、立志类、孝义类名句,都可以在生活中寻找语境,设计练习题目。而词语的学习,一般采用造句的形式来掌握。在学习“同仇敌忾、力挽狂澜”等16个褒义成语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在学习“文质彬彬、神采奕奕、健步如飞、语重心长”等表现人物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的词语时,我要求学生利用其中的几个词语,给认识的人物“画像”。至于歇后语、对联等的学习,我也总是鼓励学生在随后的练笔中,尽可能地使用,让它们在作文中焕发蓬勃的生命力。

2.拓展,功夫在诗外。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在实际课堂中,如果仅仅只学习教材上的古诗文,很多学生会“吃不饱”。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时,注意了横向和纵向的拓展。

在学习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考虑到辛弃疾的词文辞斐然、格调高雅,我又特地补充介绍了他的《破阵子》和《青玉案·元夕》。学习白朴的《天净沙·秋》时,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对照起来读。理解背诵后,让学生用文字描绘两位作家营造的风格迥异的秋天氛围。学完李贺的《马诗》后,补充介绍了罗隐的《蜂》;学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补充介绍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学完杜甫的《春夜喜雨》,补充介绍了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在拓展时,同样不能只满足于熟读成诵。我常用扩写、补写、续写等方式让学生融入诗人所描绘的语境中。学习《舟过安仁》时,我补充了作者的《宿新市徐公店》和《闲居初夏午睡起》。三首诗都是儿童诗,我让学生任选诗中的一个场面,写一个片段。学生对“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个场面最感兴趣,描写得最为生动。

三、披沙拣金,提高表达能力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挑细选,符合小学生阅读年龄特征的文章。很多文章立意高远,结构严谨兼语句精炼,是极好的习作例文。我在每组课文的教学时,首先根据本组习作要求,选取一到两篇文章作为习作例文,精心设计教学。同时在模仿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追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

1.模仿,紧扣“习作例文”。对于小学生来说,模仿是他们学习写作的基础。四年级肖复兴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如果仅仅只是让学生学习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品质,我觉得是不够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塑造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叶老的人格魅力就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样,永远那么绿着,所以文章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我让学生模仿文章的写法,写自己的成长故事。首先,要尽量给文章想一个含义隽永、引人思索的题目。然后要有恰到好处的环境描写,最后进行总结。《搭石》的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我深受启发,决定让学生写一写平凡事物中的美。结尾“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升华主题。我要求学生学习这种结尾方式,写生活中的真情故事。一个学生写出了很成功的一段话——一张小小的邮票,联结着我和姐姐之间的近况,也联结着我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六上第三组要求写“人与人相互关爱的事”。前面《别饿坏了那匹马》和《唯一的听众》两篇文章,因为选材非常独特,所以我以“善意的谎言”为主题,让学生写人与人相互关爱的事。当学生明白谎言的前提是因为爱后,我引导他们琢磨生活中的事。你们遇到这样的谎言吗?真相大白后你会想些什么?两篇文章都用了同样的叙事结构——“遇到困境——接受帮助——蒙在鼓里——真相大白——感慨万千”。我要求学生用同样的叙事结构来写作。

2.个性,注重循序渐进。如果在作文指导中,只有模仿的话,无异于让学生戴着镣铐跳舞。我非常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创作。首先从选材上要求创新。在写“人间真情”为主题的作文时,我就归纳总结过,希望学生在作文中不要出现“三俗”——让座、送伞、看病。其次是构思创新,尽量要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表现角度。

在促进学生个性创作方面,我从组织活动入手,让学生参与活动,然后从多角度立意,写鲜活的事,抒真实的情。常常结合教材内容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六下学过选读课文《养花》后,要求学生养一盆花,可在家里养,也可带到班级养,记录花的生长过程。最后交流养花经验,完成作文。

对小学生来说,个性化创作是非常难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学生提高写作要求。在四上第四组课文《白鹅》、《猫》等学后,习作要求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具体地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到了六上第七组《老人与海鸥》学后,则要求写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很明显,后者要求比前者要求高多了,学生要重点写人与动物的相处。

四下第七组要求写“我最敬佩的一个人”。前面有一篇文章《鱼游到了纸上》,文章塑造了一个自强不息的聋哑青年形象。从题目来说,既出人意料又意味深长。从塑造人物形象上,采用了正面侧面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来描述青年的高超画技。以此文为习作例文,我向学生初次介绍了正面侧面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五下第七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又一次出现正面侧面相结合写人物的方法,而本组要求写“特点鲜明的人”。有了四年级写作的基础,学生对人物描写方法的运用也就更为纯熟了。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紧扣文本,主抓运用,实现课文增值化,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归宿,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现实的做法。

标签:;  ;  ;  

文火慢炖,熬出“语文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