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晚清理学学术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思想史
作者: 车冬梅
导师: 陈国庆
关键词: 晚清理学,体用之学,程朱陆王之辨,汉宋之争,继承性,致用性,融合性
文献来源: 西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理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思想形态,经历了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发展,在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奠定了它在学术思想领域的地位。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从思想史的角度对道咸同时期的理学内在学术思路,及其学术思想发展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所要讨论的问题有:晚清理学思想复兴原因及过程,晚清理学学术思想的“体”与“用”,晚清理学学术思想中的“程朱陆王之辨”、“汉宋之争”以及晚清理学思想的学术特征等。 晚清道咸同时期理学的复兴有其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其萌动于嘉道时期,至咸同时期达“全盛”局面。晚清理学的代表人物以陕西、湖南、安徽、河南籍理学家为主,他们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研习理学的学术氛围。 晚清理学学术思想为“有体有用”之学,其“体”主要以理学基本范畴为基础,其“用”主要以“明体达用”与“经世致用”为主,既讲究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圣贤工夫”,与将“为己之学”贯通于人伦的为己之道,以及笃实的道德修养;又关注“义理与经济”并重及理学学术的务实致用。而“体”“用”二者的结合正体现了晚清理学学术思想中学术与治术的相合。 “程朱陆王之辨”是晚清理学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备了理学学术思辨的一般定式,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其一方面显示出强烈对立的统绪之争,另一方面却又出现了学术思想的“调和”,是理学学术思想发展的历史产物。 “汉宋之争”是清代特有的学术现象。汉学指考据学,宋学指理学。“汉宋之争”的形成既有政治原因,又有学术原因。至道咸同时期,晚清理学成为“汉宋之争”中的主导者。而为发展晚清理学学术思想,解决儒学本身的危机,部分理学家以追求儒学的真谛为己任,抛弃了“汉学”、“宋学”之间的恩怨与纷争,主张“汉宋会通”。理学家冀望汉学能以理学为归宿,以加强对经籍义理的阐述,也希望理学能用清代考据学中较为科学的研究方法追求笃实践履,从而完善晚清儒学的发展。 晚清理学学术思想具备了带有时代特色的学术特征:继承性、致用性、融合性。其继承性的学术特征主要表现在晚清理学学术思想吸收了理学传统的思维方式,并以程朱学说为主要的思想资源。虽然他们的“恪守”使晚清理学思辨性与创新性略显不足,但是却在学术潮流纷繁的时代确立了稳固的思想根基。其致用性的学术特征主要表现在晚清理学学术思想与经世致用思想的契合。可以说晚清理学学术思想为“内圣外王”搭建了一座桥梁,既强调了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实践,又以国家治理为指归,使晚清理学学术思想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也加强了其对思想的统治力量。其融合性的学术特征主要表现在晚清理学学术思想中的“朱陆调和”与“汉宋合流”。晚清理学学术思想在道咸同之际的学术兼融,不仅使理学学术思想的内涵有所扩充,而且使其学术价值也有所提高。然而历史证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转型过程中,向内所寻求的学术思想文化资料,只有通过近代科学、民主思想的检索,才能有助于其思想转型的完成。
论文目录:
导论
一、题旨
二、学术前史
三、结构与创意
第一章 宋明理学学术渊源概述
第一节 宋明理学的学术发展
第二节 王学及明末清初的学术发展概要
第三节 清代学术发展概况
第二章 晚清理学学术复兴
第一节 晚清理学学术复兴之时代
一、晚清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
二、理学在道咸同时期复兴的原因
第二节 晚清理学的复兴及其学术特征
一、晚清理学的复兴
二、晚清理学的学术特征
第三章 晚清理学学术的“体用”之学
第一节 晚清理学学术之“体”
一、理气论
二、性与心
第二节 晚清理学学术之“用”
一、“明体达用”
二、经世致用
第四章 晚清理学学术之程朱与陆王之辨
第一节 晚清程朱陆王之辨的原因
一、程朱陆王之辨的历史渊源
二、晚清程朱陆王之辨的现实原因
第二节 晚清程朱陆王之辨及其学术特色
一、唐鉴与《国朝学案小识》
二、刘廷诏与《理学宗传辨正》
三、罗泽南与《姚江学辨》
四、朱陆调和论
第五章 晚清理学学术之“汉宋合流”
第一节 “汉宋之争”的原因
一、政治原因
二、学术原因
第二节 “汉宋之争”中的桐城派
一、桐城派及其发展
二、方东树与《汉学商兑》
第三节 晚清理学学术中的“汉宋合流”
一、“汉宋相通”
二、“汉以宋为归”,“宋以汉为基”
三、“实事求是”之论
附录一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11-18
相关论文
- [1].清代孟学研究[D]. 赵庆伟.华中师范大学2002
- [2].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D]. 刘墨.南京师范大学2003
- [3].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D]. 刘建臻.扬州大学2003
- [4].晚清时期的文学与经学[D]. 刘再华.复旦大学2003
- [5].博学鸿儒与清初学术转变[D]. 赖玉芹.华中师范大学2004
- [6].晚清义利观研究[D]. 赵璐.西北大学2005
- [7].清代吴派学术研究[D]. 王应宪.华东师范大学2007
- [8].论十九世纪清代的汉宋之争[D]. 张循.复旦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