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治疗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效果分析

机械通气治疗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效果分析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第一人民医院665699

【摘要】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提高临床救治成功率;方法:选择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73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病因分分为肺内源性组42例与肺外源性组3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早期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死亡率。结果:经过早期机械通气治疗,肺内源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高于肺外源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肺内源性组死亡率9.52%,肺外源性组死亡率9.6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CU临床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时,应明确病因,然后再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实施有效的治疗方案,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痊愈。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机械通气治疗;临床效果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在重症疾病中比较常见,起病急骤,发展迅猛,临床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难治性低氧血症,如不及早诊治,常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如何采取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一直以来均是临床医师不断探讨的问题,[1]呼吸机是一种能够起到预防和治疗呼吸衰竭,减少并发症,挽救及延长病人生命的至关重要的医疗设备。本文对ICU两年来收治ARDS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早期呼吸机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医院ICU收治73例的ARDS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全部患者均符合ARDS诊断标准,根据X线胸片检查将73例患者分为肺内源性组42例与肺外源性组31例。73例患者中,男39例,女34例,年龄30~68岁,平均年龄(45.23±8.35)岁;肺部感染38例,感染性休克16例,严重多发伤19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基础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分类

ARDS根据病因可分为肺内源性与肺外源性两种。对全部患者入院后均给予X线胸片检查,并且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病因判断:肺内源性ARDS发病早期时,肺泡损伤出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较多的肺实质改变,而肺外源性早期表现为肺间质水肿出现,因肺渗出较多,改变呈毛玻璃样。

1.3治疗方法

所有ARDS患者入住ICU后均采用呼吸机机械通气方法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呼吸机连接氧源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分别采取面罩吸氧、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方式进行给氧;连接完成后,打开氧源,开始辅助性通气;呼吸机气量控制在7ml/kg左右,呼气末正压通气时范围为7~17cmH2O,设置气道峰压40cmH2O、气道平均圧35cmH2O;待患者病情较为稳定后根据其病情适当调节呼吸机参数,要求吸氧过程中必须保持血氧饱和≥90%直至脱机。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尿液量;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给予抗感染、营养支持、补液以纠正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等治疗,当患者出现烦躁情况,必要时给予可给予镇静药物及肌松药物治疗;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呼吸机治疗顺畅。如果给予患者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的给氧方式,则在患者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后,可转为面罩吸氧。

1.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死亡率。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分别利用t和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比较肺内源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高于肺外源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比较

2.2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

肺内源性组发生伤亡病例4例,死亡率9.52%,肺外源性组死亡3例,死亡率9.6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ARDS是病死率较高的一种危重症,在ICU中占比高达40%-50%,预后较差。临床研究显示[2],为患者进行早期呼吸支持治疗是降低本病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影响ARDS病情发展危险因素诸多,治疗难度较大,目前多建议早期针对病因干预治疗,改善预后[3]。

ARDS包含肺内源性与肺外源性两种,临床上可通过X线摄片检查及临床症状进行诊断,结合具体诱发原因,制定综合性的治疗方案,如由于肺内源性肺组织弹性阻力增加较为明显,因此,应用呼气末正压通气、俯卧位通气等方式治疗可明显的改善患者呼吸力学指标、肺泡腹胀指标等,促使患者尽早康复,但肺内源性患者采用该方法的效果却并不明显。笔者对医院ICU两年来收治的73例ARDS病例采用早期机械通气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肺内源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高于肺外源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肺内源性组死亡率9.52%,肺外源性组死亡率9.6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ARDS患者在临床治疗时,通过采取机械通气与相应药物的联合治疗,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促进患者康复,但目前针对ARDS两种病因患者的治疗死亡率仍较高,因而在以后的工作中,还需临床医生不断的探索,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降低病死率,有效改善患者预后,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黎贵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用呼吸机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4,13(05):757-758.

[2]王玉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实施呼吸机辅助治疗的监护与护理[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2):242-243.

[3]赵琳.ICU护理风险干预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8):46-48.

标签:;  ;  ;  

机械通气治疗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效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