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初,一些人曾经一厢情愿地绕过教师去寻找理想课程的影子,导致了新课程改革在某些区域受阻。新课程改革的阻力唤醒了学界对“教师与课程”的关注。本研究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展开的。 领悟课程研究是“教师与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关注的是教师的课程领悟,即在正式课程进入运作课程之前教师所领会、感悟的课程。领悟课程包括教师对以往运作课程的反思,对正式课程的理解及重构。 论文以“导论”开篇。导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并就论文的核心术语作了界定。 论文第一部分“领悟课程:课程观的沉思” 通过对各种课程界定的梳理,探寻动态课程观视野下的课程内涵,并指出领悟课程是在汲取了概念重建课程观与建构主义课程观的合理成分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论文第二部分“领悟课程:正式课程的理解” 指出课标、教材等正式课程并不是为每位教师都提供同样图景的客体,而更像一本管弦乐谱,不断在教师的理解中激起新的回响,将课标、教材从语词材料中解放出来并赋予它们意义。 论文第三部分“领悟课程:正式课程的重构” 指出教师的课程领悟蕴含着对正式课程的重构。对于正式课程来说,只有通过重构才能真正实现正式课程由无生命的教育向有生命的教育转换。 论文第四部分“领悟课程:运作课程的反思” 指出运作课程的反思是领悟课程的完善与延续,也是以后教师进行课程领悟的伏笔。它既可以及时评价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与重构,又可以矫正理解与重构的失误。因此,运作课程的反思,是提升教师课程领悟的有效途径。 论文的二、三、四部分都属于教师课程领悟过程的分析。教师对正式课程的理解与重构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课程研究的未来想象[J]. 全球教育展望 2019(07)
- [2].征稿启事 课程研究百年[J]. 全球教育展望 2018(06)
- [3].论“迈向实践”的课程研究知识生产[J]. 郑州师范教育 2018(03)
- [4].乌克兰高等音乐学院钢琴室内乐课程研究[J]. 北方音乐 2016(20)
- [5].“新体系”理念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论》课程研究[J]. 北方音乐 2017(04)
- [6].西方课程研究范式的发展进程与未来走向[J]. 当代教育科学 2017(04)
- [7].关于学校课程研究的再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32)
- [8].学校校本课程研究的思考与实践[J]. 教书育人 2017(26)
- [9].高职高专院校精品开放课程研究现状[J]. 课程教育研究 2016(28)
- [10].研究儿童的发展需要[J].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17(01)
- [11].“十商”课程研究促动学校内涵发展[J]. 天津教育 2017(01)
- [12].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课程定位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 2017(04)
- [13].加强初中科学课程研究培养综合能力[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7(17)
- [14].对外汉语教学中主动学习管理与课程研究理论的整合应用研究[J]. 教育现代化 2020(22)
- [15].“铁路反恐怖主义概论”课程研究[J]. 铁道警察学院学报 2018(04)
- [16].论英国课程研究的生活史视角[J]. 教育学术月刊 2016(12)
- [17].第六届世界课程大会将于2018年在澳大利亚召开[J]. 世界教育信息 2017(04)
- [18].学校校本课程研究的思考与实践[J]. 知识文库 2019(20)
- [19].学校本位的课程研究现状与反思——以N市为例[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8(04)
- [20].后现代女性主义课程研究之关怀课程解析[J]. 现代企业教育 2014(10)
- [21].认清校本课程研究内涵 突出课程开发评价意义——浅谈普通高中校本课程评价研究[J]. 快乐阅读 2013(06)
- [22].《学前课程研究》杂志第一次主编工作会议纪要[J]. 学前课程研究 2008(01)
- [23].二十年来我国课程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上海教育科研 2013(03)
- [24].一部充满“为人”情怀的课程研究力作[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1(04)
- [25].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探析[J]. 职业时空 2011(10)
- [26].《学制课程研究号》与1922年课程标准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06)
- [27].国际课程研究范式的多维转换[J]. 外国教育研究 2008(12)
- [28].课程研究带动优秀教材建设[J]. 科技与出版 2008(04)
- [29].体育课程研究的若干理论[J].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08(02)
- [30].体育课程研究中的涵义、范围、本质与走向研究[J].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