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探区低渗透油层地化录井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长庆探区低渗透油层地化录井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论文摘要

近年来,石油资源的日趋紧张,石油勘探开发的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大和延伸。同时,面临的勘探对象也更加复杂,发现新的油(气)藏(田)的技术难度也越来越大。低渗透油气资源在所发现的油气资源中所占的比例成逐年增加的趋势。低渗透岩性油气藏(田)具有隐蔽性强、四性关系不典型、油水关系比较复杂等特点,因而,运用常规的地质录井、测井等技术手段在发现和评价低渗透油气层(藏)常常会遇到一些技术困难。地球化学录井技术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随着有机地球化学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并结合油气勘探生产的技术需求,人们将一些能够快速检测储层中油气的测试技术应用于随钻录井工作,而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一项矿场路径技术。地化录井技术包括了用于油气定量与定性检测的诸多测试技术—如储岩热解、气相色谱、定量荧光、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等等。地化录井技术的特点是能够直接快速地获得储集岩所含油气的数量和组成性质方面的准确信息,因而,不受岩石组成、岩-电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在准确发现和识别低渗透油气层(藏)中具有自身的技术优势。长期的勘探实践揭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储集层具典型的低渗透、特低渗透特征,并使得单井产量较低,开发难度大,因而寻找相对高渗的优质油藏(田)成为石油勘探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主力油层组的低渗、特低渗特征造成了:(1)岩性油藏是最主要的油藏类型,具有较大的隐蔽性;(2)储集层非均质性强,油层段渗流能力差异显著;(3)油水分异性变化较大;(4)储层含油性与典型的关系具不确定性,发育低阻油层和高阻水层(试油);(5)区带和油层组之间的储层润湿性存在差异,含油性相似的油层,其试油结果差异大;(6)由于低渗透油气藏普遍为低压异常,储层极易受到污染,钻井过程中地层中的天然气不会大量涌入井内,气体录井显示级别较低,受多种因素干扰不能真实反映储层含气量。由于上述原因,大大增加了油层准确识别及优质富油层段准确厘定的难度,因而在传统的地质录井、测井等识别油层技术的基础上,迫切地需要引用新的油层识别技术和综合识别技术,以提高油层识别的准确性,为探井试油层段的优选提供科学依据。论文选择典型的低渗透含油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作为研究工区,研究应用岩石热解和热解气相色谱等地球化学方法,针对石油勘探中准确识别油气层这一技术难题,优选能够直接检测储集岩含油数量和组成性质的储岩热解、热解气相色谱等地化录井技术为手段,运用大量的储层物性、地层原油高压物性和原油全烃色谱、储岩残留烃气相色谱分析资料的基础上,确定了储集岩含油级别解释的各项参数,建立了适合研究区的储层含油级别解释方法、标准和图版,并通过与试油结果的对比分析,确认了其准确性和有效性。其良好的实用效果,特别是在低阻油层和高阻水层等的准确识别方面显示出的技术优势,昭示出该项技术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论文在解决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储层的含油性与油层准确识别这一录井技术难题方面取得了以下主要的创新性进展:1.储集岩岩屑热解-气相色谱分析可获得热蒸发烃色谱谱图,可用于较准确判识储层含油与否、大致判别储层的含油性、以及油气显示的真伪。大量测试资料显示,姬塬地区不同含油性储岩的热蒸发烃色谱谱图十分相似,正构烷烃主要分布于C12~C34之间,异构烷烃、杂环烷烃的含量低。因此,该项技术应侧重于油气显示的定性识别方面。2.通过原油色谱分析与储岩快速色谱分析谱图的对比,确定热解分析样品的前处理过程中损失了nC12前组份,根据计算得出储岩热解总烃的恢复系数为1.4。3.根据油层含油饱和度与岩石热解烃量的理论关系式,通过试油结果与地化录井参数的对比分析,并考虑储层特点,分地区和油层组确定了油、水层的判识标准和理论图版。4.应用这套技术对姬塬地区延安组与延长组27层进行地化解释,与试油结果相比较,其中有21层地化录井解释结论与试油结果相符合,另有6层不符合,符合率为78%,较大地提高了录井综合解释水平,解决了低渗透储层油水层识别评价的难题。5.初步解决了低阻油层识别的难题。低阻油气藏油气层电阻率值接近或小于本地区相同地质条件下的水层电阻率,在高矿化度地区甚至低于围岩电阻率。低阻油气藏准确识别是测井技术的难点。通过岩石热解参数分析、气相色谱分析,确定储层原油性质,建立低阻油层、遭氧化油层的地化录井解释方法。对耿132井地化录井技术分析解释,发现了一层低阻油层,取得了长2层日产油10t/d的成果,对低阻油层的及时发现和准确识别具有重大的意义。总之,本论文以实际勘探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为研究攻关的对象,通过研究区石油地质特点的研究认识,方法试验,建立了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复杂油水层评价模式,本论文以研究区石油地质特点的研究认识为基础,抓住储岩热解、热解气相色谱地化录井资料的解释这一关键环节,通过方法试验,确定了各项解释参数,从而建立了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复杂油水层评价模式,综合常规录井、分析化验、测井、试油等资料等进行综合解释,在生产中应用见到了较好的效果,初步解决了目前制约勘探开发井筒评价发展的油水层评价难题;其解释评价结论为制定合理的射孔方案,判断试油压裂效果提供了可靠依据,减少了勘探风险,提高了勘探效益,实现从定性解释到定量评价的飞跃。本论文在突出了技术实用性的同时,也兼顾了学术理论性,同时,地质录井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必须与地质实际紧密结合的学术思想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低渗透油水层地化录井评价方法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地化录井技术的发展史、现状与进展
  •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1.4 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 第二章 油水层的地化录井识别与评价方法
  • 2.1 岩石热解分析方法
  • 2.1.1 分析原理及过程
  • 2.1.2 分析参数
  • 2.1.3 参数的校正方法
  • 2.1.4 储层原油性质判别
  • 2.1.5 识别真假油气显示
  • 2.2 热蒸发烃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 2.2.1 分析原理及方法
  • 2.2.2 分析参数及公式
  • 2.2.3 应用气相色谱分析资料定性的识别油水层
  • 2.2.4 识别真假油气显示
  • 第三章 姬塬地区低渗透油藏基本特征
  • 3.1 储集层孔隙结构特征
  • 3.2 储集层物性特征
  • 3.2.1 储集层孔隙度及渗透率特征
  • 3.2.2 储集层含油量与孔隙度、渗透率的关系
  • 3.3 储集层电性、物性特征与试油效果的关系
  • 第四章 姬塬地区低渗透储集层含油性判识标准的建立
  • 4.1 岩石热解技术对储集层含油性的评价
  • 4.1.1 岩石热解技术评价依据
  • 4.1.2 不同含油性储集岩热解总烃量界限值计算参数的确定
  • 4.2 热蒸发烃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对储集层含油性的判识
  • 4.2.1 在油藏特征判识上的依据
  • 4.2.2 对储集层含油性的判别
  • 4.3 不同层段储集岩含油性指标及判别图版的建立
  • 4.3.1 储集层含油性指标
  • 4.3.2 储集层含油性判别图版
  • 第五章 姬塬地区低渗透油水层地化录井评价方法应用示例
  • 5.1 解释示例
  • 5.1.1 元155 井长6 层
  • 5.1.2 罗13 井长8 层
  • 5.1.3 元156 井长6 层
  • 5.1.4 元160 井延9 层
  • 5.1.5 宁44 井长7 层
  • 5.1.6 黄57 井长8 层
  • 5.1.7 宁46 井长7 层
  • 5.1.8 里81 井长82 层
  • 5.2 地化录井应用效果分析
  • 第六章 应用地球化学方法对低阻油气藏的有效判识
  • 6.1 低阻油藏的成因
  • 6.2 姬塬地区低阻油藏特征
  • 6.3 应用地化录井技术对低阻油层进行解释评价
  • 6.3.1 姬塬地区耿132 井
  • 6.3.2 元146 井长2 层
  • 6.3.3 元117 井长4+5 层
  • 结论与建议
  • 1 取得的成果和认识
  • 2 主要结论
  • 3 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硕士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长庆探区低渗透油层地化录井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